从两次被贬岭南看韩愈的“初心与使命”
(2020-04-15 17:22:15)从两次被贬岭南看韩愈的“初心与使命”
陈和谦
失意从不失志
韩愈在京任监察御史,因“为民请命”,上疏《论天寒人饥状》,得罪当权派,被贬为阳山令。在阳山令任上,他写有一首诗,提到了“初心”二字,这首诗就是《县斋读书》——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这首诗里有两句:“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有人因此认为,韩愈是最早提到“初心”二字的人。那么,韩愈的初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研究韩愈写于阳山的诗文,解读一下韩愈的“初心”。
韩愈的前半生都在失意中度过,他三岁而孤、跟随长兄艰难度日,虽然从少生活困苦,但自小就有伟大的抱负和远大志向。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卢氏在诗中提醒他欲成大事必先改变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的心态,要谦虚好学、求真务实。韩愈因此将自己的字叫“退之”,以此警醒自己,希望退去那种浮躁不实之风。他不因失败而气馁,继续参加科举,第四次终于考上了。经过几番艰难曲折,韩愈才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七月,韩愈初入仕途,先后任节度使观察推官、三十四岁那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冬被任为监察御史。任监察御史才二个月,他深入民间、体恤民情、忠于职守、说实话报实情,看到人民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便怀着一颗爱民之心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尽心尽力报国为民。可让他想不到的是,此举竟然得罪了权贵,他因此被贬为岭南荒僻贫困的连州阳山任县令,令他深受打击。在阳山令任上的十四个月里面,他既深刻反省自己,又没有失去理想信念,写下了许多诗文。其中一首在阳山写下的《县斋有怀》——
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吒。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
在这首感怀诗里,韩愈抒写了自己前三十七年的坎坷历程和深刻感受,也写到了自己的愿望,那就是“报国为民”的初心:“捐躯辰在丁,铩翮时方蜡。”为民上书,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感叹伤悲。忠君为民、悲愤交加的情绪跃然纸上。在这里他把自己的上书称为“捐躯”,就是“为国为民报实情说实话”而不顾生死,这是何等的庄严沉重!
历经坎坷初心不改
韩愈初年生活艰苦,中年仕途坎坷,饱受官场打击,看尽世态炎凉。但是他报国为民之心从未动摇。第一次贬官,是因为看到京城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毅然上书,报实情说真话,为国为民,一片赤诚之心赫然可见,最终被贬荒僻贫困的岭南阳山。阳山路途遥远、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生活清苦,韩愈差点连命都丢了,可谓痛切心扉。韩愈在阳山经过反省,深刻认识到本身的不足以及官场的艰险复杂。他不断修身养性,努力适应官场,他在阳山写下的《五箴》,充分说明了这点。贞元二十一年,德宗死顺宗继位,大赦天下,韩愈也于当年(805年)夏秋之交离开阳山,赴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元和八年(813),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元和九年(814),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叛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韩愈从不苟且偷生,他为官正直、为人坦诚,他的人生道路虽有曲折,仕途却是一片光明。
刑部侍郎已经是官居四品了,也就是现在的公安部副部长,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料。元和十四年(819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也是改变韩愈命运的历史大事件。据史载:“凤翔扶风县(今属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塔内藏释迦牟尼指骨一节,称为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让人瞻仰、参拜,传说开塔祭拜则岁丰人泰。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三十人,持香花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此事在全国引发一场浩大而狂热的礼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韩愈看到迎佛骨对国家对人民极为不利,将对国计民生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上书《谏迎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谏迎佛骨表》全文如下: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从《谏迎佛骨表》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韩愈的恳切之意和肺腑之言,那可是一片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韩愈在举国上下没人对“皇帝礼迎佛骨”敢说片言只语的情况下,上谏加以剧烈劝阻,并公然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韩愈最后极为恳切并表示,如果佛祖有灵,自己愿意承担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无怨无悔:“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然而,韩愈的忠心最终没能阻挡宪宗礼迎佛骨之事,还险些丧命。在大臣裴度和崔群等一群老臣的保奏之下,才从轻发落,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有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以感受到韩愈当年的心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为了劝“圣明的皇上”取消“举国惊动的礼迎佛骨”这种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韩愈愿将残余老命献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使死了也在所不惜:
韩愈第一次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被贬阳山,是因为看到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人民生活困苦万状,毅然向上书,说明事实真相,请求朝廷减免赋税,使百姓能勉强保住性命。他在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愚鲁无知,只是受了国家的恩惠,希望有所报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已。
韩愈第二次上书《谏迎佛骨表》,阐释迎佛骨产生的社会弊端与危害性,如百姓“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说明迎佛骨确实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与百姓日常生活秩序。“所以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言说自己反对迎佛骨的合理性,以及停止此事件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最后,讲述佛教起源,指责佛教乃夷狄之法,非中国本土产物,亦非正统,同时也想通过此举维护孔子儒学在中国的正统地位。
两次上书,均言别人未言、言别人不敢言、言对国家言对人民之利弊,一针见血、无所畏惧;两次被贬体现了韩愈以人民为中心、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报国为民,就是韩愈的初心和使命!
赢得后人至高评价
韩愈在教育、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又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儒学者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韩愈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却从来没有“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阳山令和潮州刺史等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论天旱人饥”、“谏迎佛骨”、“说王庭凑”等,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壮举。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报国为民的政治品德,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导。他的教育思想、政治品格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后人对韩愈有许多的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文学方面的成就。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刘禹锡把他的成就比作“高山”,把他的地位比作“鸾凤”,说他“手持文柄”“权衡低昂”主导文坛三十多年、是声名充塞天地的泰斗;他的弟子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认为,韩愈的文章包罗万象、千姿百态、以礼为法、出神入化、超越古人、是人们效法的榜样。苏洵认为,韩公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历代学者认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韩文公庙碑》则是对韩愈的最高也是最好的评价,《韩文公庙碑》里面被引用最多的四句话,可以概括韩愈的一生: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