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两次被贬岭南看韩愈的“初心与使命”

(2020-04-15 17:22:15)

从两次被贬岭南看韩愈的“初心与使命”

 


陈和谦

 

   

   (韩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失意从不失志,历经坎坷却不改其志。苏轼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失意从不失志


 

韩愈在京任监察御史,因为民请命,上疏《论天寒人饥状》,得罪当权派,被贬为阳山令。在阳山令任上,他写有一首,提到了“初心”二字,这首诗就是《县斋读书》——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
    谪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

这首诗里有两句:“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有人因此认为,韩愈是最早提到初心”二字的人。那么,韩愈的初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研韩愈写于阳山的诗文,解读一下韩愈的“初心”。

韩愈的前半生都在失意中度过,他三岁而孤、跟随长兄艰难度日,虽然从少生活困苦,但自小就有伟大的抱负和远大志向。 韩愈给自己取名为“愈”,“愈”字的意思就是“超越”,他的目标就是想超越前人干一番前人没干过的事业。但年轻气盛的韩愈、总是好高骛远,因此屡遭挫折,连续三次科举不中,直到遇上其妻卢氏,才让他有所改变。卢氏用一首小诗提醒韩愈: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卢氏在诗中提醒他欲成大事必先改变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的心态,要谦虚好学真务实。韩愈因此将自己的字叫“退之”,以此警醒自己,希望退去那种浮躁不实之风。他不因失败而气馁,继续参加科举,第四次终于考上了经过几番曲折,韩愈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七月,韩愈初入仕途,先后任节度使观察推官、三十四岁那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冬被监察御史任监察御史才二个月,他深入民间、体恤民情、忠于职守、说实话报实情,看到人民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便怀着一颗爱民之心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尽心尽力报国为民可让想不到的是,此举竟然得罪了权贵,他因此被贬为岭南荒僻贫困连州阳山任县令,令他深受打击。在阳山令任上的十四个月里面,他深刻反省自己没有失去理想信念,写下了许多诗文。其中一首在阳山写下的《县斋有怀》——

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吒。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 
    事业窥皋稷,文章蔑曹谢。濯缨起江湖,缀佩杂兰麝。 
    悠悠指长道,去去策高驾。谁为倾国谋,自许连城价。 
    初随计吏贡,屡入泽宫射。虽免十上劳,何能一战霸。 
    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 
    冶长信非罪,侯生或遭骂。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灞。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髂。 
    军书既频召,戎马乃连跨。大梁从相公,彭城赴仆射。 
    弓箭围狐兔,丝竹罗酒炙。两府变荒凉,三年就休假。 
    求官去东洛,犯雪过西华。尘埃紫陌春,风雨灵台夜。 
    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娅。虽陪彤庭臣,讵纵青冥靶。 
    寒空耸危阙,晓色曜修架。捐躯辰在丁,铩翮时方蜡。 
    投荒诚职分,领邑幸宽赦。湖波翻日车,岭石坼天罅。 
    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雷威固已加,飓势仍相借。 
    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夷言听未惯,越俗循犹乍。 
    指摘两憎嫌,睢盱互猜讶。只缘恩未报,岂谓生足藉。 
    嗣皇新继明,率土日流化。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劚嵩开云扃,压颍抗风榭。禾麦种满地,梨枣栽绕舍。 
    儿童稍长成,雀鼠得驱吓。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 
    闲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

在这首感怀诗里,韩愈抒写了自己三十七年的坎坷历程和深刻感受,也写到了自己的愿望,就是“报国为民”的初心:“捐躯辰在丁,铩翮时方蜡。为民上书,如今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感叹伤悲。忠君为民、悲愤交加的情绪跃然纸上。在这里他把自己的上书称为“捐躯”,就是“为国为民报实情说实话”而不顾生死,这是何等的庄严沉重!

 

历经坎坷初心不改

 


韩愈初年生活艰苦,中年仕途坎坷,饱受官场打击,看尽世态炎凉。但是他报国为民之心从未动摇。第一次贬官,是因为看到京城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然上书,报实情说真话,为国为民,一片赤诚之心赫然可见,最终被贬荒僻贫困的岭南阳山。阳山路途遥远、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生活清苦,韩愈差点连命都丢了,可谓痛切心扉。韩愈在阳山经过反省,深刻认识到本身的不足以及官场的艰险复杂他不断修身养性,努力适应官场,他在阳山写下的《五箴》,充分说明了这点贞元二十一年,德宗死顺宗继位,大赦天下,韩愈也于当年(805夏秋之交离开阳山,赴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韩愈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元和八年(813),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元和九年(814),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韩愈从不苟且偷生,他为官正直、为人坦诚,他的人生道路虽有曲折,仕途却是一片光明。

刑部侍郎已经是官居四品了,也就是现在的公安部副部长,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料。元和十四年(819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也是改变韩愈命运的历史大事件。据史载:凤翔扶风县今属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塔内藏释迦牟尼指骨一节,称为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让人瞻仰、参传说开塔祭拜则岁丰人泰。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此事在全国引发一场浩大而狂热的礼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韩愈看到迎佛骨对国家对人民极为不利,将对国计民生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上书《谏迎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谏迎佛骨表》全文如下: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谏迎佛骨表》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韩愈的恳切之意和肺腑之言,那可是一片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韩愈在举国上下没人对“皇帝礼迎佛骨”敢说片言只语的情况下,加以剧烈,并公然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韩愈最后极为恳切表示,如果佛祖有灵,自己意承担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无怨无悔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然而,韩愈的忠心最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之事,还险些丧命。大臣裴度和崔群等一群老臣的保奏之下,才从轻发落,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有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以感受到韩愈当年的心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为了劝“圣明的皇上”取消“举国惊动的礼迎佛骨”这种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韩愈愿将残余献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使死了也在所不惜: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以人所未有的勇气冒死上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就是为国为民勇于“捐躯”的精神!

韩愈第一次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被贬阳山,是因为看到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人民生活困苦万状,毅然向上书,说明事实真相,请求朝廷减免赋税,使百姓能勉强保住性命。他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愚鲁无知,只是受了国家的恩惠,希望有所报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而已。

韩愈第二次上书《谏迎佛骨表》,阐释迎佛骨产生的社会弊端与危害性,如百姓“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说明迎佛骨确实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与百姓日常生活秩序。“所以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言说自己反对迎佛骨的合理性,以及停止此事件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最后,讲述佛教起源,指责佛教乃夷狄之法,非中国本土产物,亦非正统,同时也想通过此举维护孔子儒学在中国的正统地位。

两次上书,均言别人未言、言别人不敢言、言对国家言对人民之利弊,一针见血、无所畏惧;两次被贬体现了韩愈以人民为中心、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报国为民,就是韩愈的初心和使命!

 


赢得后人至高评价

 


韩愈在教育、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又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儒学者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文人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避免国家分裂动乱、陷人民于水火。韩愈有史家的笔力,撰有《顺宗实录》五卷,是韩愈在韦处厚所撰三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 

韩愈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从来没有“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阳令和潮州刺史等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论天旱人饥”、“谏迎佛骨”、“说王庭凑”等,均为彪炳千秋史册的举。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报国为民的政治品德,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导。他的教育思想、政治品格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后人对韩愈有许多的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文学方面的成就。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刘禹锡把他的成就比作“高山”,把他的地位比作“鸾凤”,说他“手持文柄”“权衡低昂”主导文坛三十多年、是声名充塞天地的泰斗;他的弟子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认为,韩愈的文章包罗万象、千姿百态、以礼为法、出神入化、超越古人、是人们效法的榜样。苏洵认为,韩公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历代学者认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韩文公庙碑》则是对韩愈的最高也是最好的评价,《韩文公庙碑》里面被引用最多的四句话,可以概括韩愈的一生: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作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鼠年闹鼠
后一篇:新进职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