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2014-05-07 11:11:44)| 分类: 教学设计 |
《3.1.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西安市西电中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但又不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本节课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算法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导数比单调性更加精确地反映函数的变化趋势,自主探究过程过渡自然,拉近了学生与研究问题的距离,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程改革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本节课不仅复习了函数单调性证明的解题步骤,而且抽象概括了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步骤,使学生领悟不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归纳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
二、教学背景
1、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简单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之后在选修2-2第二章 变化率与导数第二节课学习了导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底数对指数函数的影响,理解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从中发现底数对指数函数的影响,所以对于已经熟悉指数函数概念和图象性质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的难度不大。
②学生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必修一《函数》,学过了画图的基本作图方法是作图法,首先求出几个点的坐标,然后将其逐个连接起来,就得到函数的图像。虽然用这样得到的图像比较粗糙,某些弯曲情形往往得不到准确地反映,但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借助函数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并产生不同的学习状态,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③学生的心理认知
本节课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由特殊向一般过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高二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都比高一增强了很多,重点班学生富有激情、思维活跃,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都较强。
④学法分析
学生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主动探究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在对比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发现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仔细观察问题,不断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2、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掌握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方法和步骤;能由导数信息绘制函数的大致图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探究过程,掌握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总结求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认识到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密推导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性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认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导数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导函数的正负与函数的增减性的关系,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
难点:由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抽象出导函数的符号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理解导函数等于零对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发现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怎样描述的?
问题2: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D上的函数 ,若对于属于区间D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 , ,
当 时,有
若 ,则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若 ,则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2.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任取x1、x2∈D,且x1< x2.
(2)作差f(x1)-f(x2) (或作商)
(3)变形(因式分解、配方、通分、提取公因式)
(4)定号(判断差f(x1)-f(x2)的正负)(作差与0比较;作商与1比较)
(5)结论
我们除了用单调性的定义来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还可以借助函数的图像,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比如:函数 与 ,观察以上简单初等函数的图象, 简述各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研究简单基本初等函数的单调性,同学们应该不成问题。若是将简单基本初等函数做一些加减运算得到的函数,同学们打算怎样判断其单调性呢?
引例:如何确定函数 在哪个区间内是增加的?哪个区间内是减少的?
[探索发现,尝试解决]
发现问题:单调性定义讨论函数单调性是根本,但有时十分麻烦,尤其是在不知道函数图象时,如:
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个新的方法。
引导探究:函数单调性体现出了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而导数也正是研究自变量的增加量与函数值的增加量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设想一下能否利用导数来研究单调性呢?如果可以,该怎么用?
阅读教材P57
[抽象概括·概念生成]
问题:请自己画出函数y=x2-4x+3的图像,并总结其单调性与导数有什么关系?
描点法,配方法
单增区间:(2,+∞).
单减区间:(-∞,2).
|
y |
|
x |
|
o |
|
1 |
|
1 |
|
-1 |
再观察函数y=x2-4x+3的图象:
总结: 该函数在区间(-∞,2)上单减,切线斜率小于0,即其导数为负;
在区间(2,+∞)上单增,切线斜率大于0,即其导数为正.
而当x=2时其切线斜率为0,即导数为0.函数在该点单调性发生改变.
抽象概括:
如果在某个区间内,函数 的导数 ,则在这个区间上,函数 是增加的;
如果在某个区间内,函数 的导数 ,则在这个区间上,函数 是减少的;
如果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函数.
思考:
若函数 在R是一个可导函数,则“ 在R上恒成立”是 “
在区间R内递增”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A
[知识应用·典例剖析]
例1:求函数 的递增区间与递减区间.
解:因为
又
令 , , 得 或 ,所以 在区间 和 上是单调递增的。
令 , , 得 ,所以 在区间 上是单调递减的。
综上, 的递增区间是 和 ;递减区间是 。
利用导数讨论函数单调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得 的单调递增区间;
解不等式 得 的单调递减区间.
从而我们可以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
1 |
|
0 |
|
-3 |
|
3 |
|
1 |
|
y |
|
x |
[知识应用·拓展提高]
例2:已知导函数的下列信息:
试画出函数f(x)图象的大致形状。
|
A |
|
B |
|
x |
|
y |
|
o |
|
2 |
|
3 |
[知识应用·高考链接]
例3: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解:函数的定义域是(-1,+∞),
令 , ,因为 ,所以 得 ,所以 在区间 上是单调递增的。
令 , ,因为 ,所以 ,得 ,所以 在区间 上是单调递减的。
故 的递增区间是 ; 的递减区间是 。
小结:函数的单调区间必定是它的定义域的子区间,故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一定首先要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在求出使导数的值为正或负的x的范围时,要与定义域求两者的交集。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尝试总结。
一、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步骤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求出函数的导数.
3. 解不等式f´(x)>0,得函数单增区间;
二、应用导数判断函数图象
三、数学思想方法:
[布置作业]
必做题:教材P62
选做题:教材P62
七、板书设计
|
3.1.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2、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的步骤: 例1: |
八、教学反思
在探究部分之前应复习一下导数的几何意义,对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会有帮助,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发现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问题引导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较自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主动去观察、猜想、发现、验证,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并能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由于课前预习时间过长,在复习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部分讲的太多,联系的过多,其实我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必修3中学过的算法思想,以备总结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的步骤。课堂小结部分本来计划由学生完成,教师纠正、补充总结,由于时间关系,直接将这些省去了,以后还是要在实践上下功夫,敢于相信学生,让学生会学数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