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隐之叹——李商隐的怀才不遇
(2011-04-25 08:33:29)
标签:
香山白居易刘禹锡茶 |
分类: 文化思辨 |
商隐之叹
任 见
有颗诗星,在晚唐的天空闪耀,它就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一直被认为情致婉曲,比较晦涩,其实也有不那么艰奥的,譬如类乎白话的“不问苍生问鬼神” 。
大汉洛阳才子贾谊,被贬长沙,诗人们叹其怀才不遇,久咏不辍。
孝文帝不同,爱才,爱到何种程度?“宣室求贤访逐臣” 。为了求贤,坐在未央宫前殿,把遭受放逐的臣子召来,促膝谈心。这样的好领导哪里找啊!
司马迁记载说:“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贾谊晋谒的时候,文帝刘恒刚举行过祭祀,坐在未央宫前殿,神还在保佑呢,求知欲正旺盛呢。贾谊呢,侃侃而谈,诲帝不倦,把个鬼神的家底都倒出来给皇上了。到夜半,刘恒听得兴起,在坐席上不断地移动膝盖,向贾生靠拢。
接见完了,刘恒慨然道:“久不见小贾,以为早就超过他了,听他这一摆活,才知道朕赶不上他哩。”
孝文皇帝是刘恒的谥号,他是中国《二十四孝》中的一个主要演员——“亲尝汤药”的主角,给老妈煎的药,他得先尝下温度。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爱”的皇帝,召来“才贤”,不请教国计民生,不询问百姓冷暖,只问鬼,只问神,想知道的知识是关于鬼神的。
李商隐《贾生》诗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贾的“穷”也好,“通”也罢,“ 得”也好,“ 失”也罢,都无所谓,关键是贾谊“怀才得遇” ,遇上的是“重视人才”的皇上刘恒,奇葩在未央宫怒放了。
李商隐不是在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吗?“求贤”不仅已达“野无遗贤”的程度,而且连“逐臣”都访到了。
逐臣小贾,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精神风貌跃然可见,圣主求贤令人赞叹。汉文帝确实谦虚啊,凝神倾听,惟妙惟肖,“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层层递进,气息可触,“重贤”云梯叠架,高潮浪涛可闻。
“可怜”啊,似轻而实重,仿佛对汉文帝爱到极致了,孰知跌宕波折、承转交错已然产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 。
宣室召见,夜半促膝。看起来好美,很美,听起来却“不问苍生问鬼神” ,想起来便知皇上每天是如何忙于服药食丹、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
好个李商隐,只点破,不说尽,讽刺君王昏聩弃贤,伤叹贤士怀才不遇,早已深沉蕴藉地熔铸于一炉了。
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不是李商隐学识贫弱,或故弄玄虚,而是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
《贾生》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表面上刺汉文帝,实际上,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晚唐皇帝,才是李商隐的矛头所向。
当然,李商隐自己怀才不遇才是感慨原由。偏遭衰世,沉沦下僚,怎不生“汉文之讽”和“贾谊之悯”呢!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艺术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其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者,已成了千古名句。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文宗时进士,一生困顿,颇不得志。
任见先生另名后山,曾修理科, 1986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硕士(北大),曾在《深圳X报》、《侨报》(美)、《张家X日报》等开设文化专栏,有《帝都传奇》10卷、《牡丹传奇》10卷、《后山史话》30卷、《异情深处》、《冲动年华》、《佯谬与量子猜测》、《华夏姓氏文化考记》、《老海淀》、《刘禹锡传》、《白居易传》、《元稹传》等著作两千多万字,其文化研究成果多为中外学者认可。常用信箱renjianbox@gmail.com
超尘拔俗刘禹锡
红腰翠黛白居易
![]()
药家鑫杀人案法院刑事判决书(全文…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