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诗歌鉴赏
(2015-11-22 17:40:07)
标签:
教育 |
出师未捷身先死
罗健华
【摘要】
【关键词】蜀相 诗歌 鉴赏
一
《蜀相》是唐杜甫的名作。它不仅仅是一首伤怀吊古诗,而且也是一首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1000多年过去了,这首诗依然脍炙人口,读来依然让人激动。
大家都知道,杜甫以《蜀相》为题,而内容却是写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颇耐人寻味。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在益州(今四川)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拜诸葛亮为相。诸葛亮励精图治,六出祈山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死。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是对诸葛丞相六出祈山征魏大功未成之时的惋惜,也有对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人格的敬仰,同时也是杜甫抒发自己“无路请缨,英雄未路”的无限感慨。
我们知人论世。凡是了解杜子美的人都知道,杜甫一生处境艰难,在政治上颇不得志。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动乱直接改变了唐王朝的政治走向。历时8年。细心的读者可以从杜甫的生卒年发现,杜甫也恰好生活在这个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也一度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生活困顿。史思明再次攻陷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来到了成都,瞻仰了诸葛祠后,追想到诸葛亮与先祖刘备君臣二人鱼水相得时的情景,不免感慨于刘备对于诸葛丞相的信任及诸葛丞相对蜀汉的忠诚,结合自己飘零的生世,不禁惋惜起诸葛亮和自己的遭遇来,泪流满襟,遂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二
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在文章开头时我就有所涉及。七律诗的题目为《蜀相》,而实写诸葛亮,这当是诗歌的言内之意。那这首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诗歌的特点,至于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自有仁智之说。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用设问的方式,先问诸葛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去哪里寻找?然后回答丞相祠在锦官城外翠柏丛中。“锦官城”就是现在的成都,也有的说成是“锦城”。在汉代,那里的织锦业发达,汉在这里专门设有官员来管理这里的织锦,故云“锦官城”。李白在《蜀道难》里曾经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里面的锦城就是指现在的成都。在作者另一首《春夜喜雨》的诗里也说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再如杜甫诗《赠花卿》里也说到“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都是指现在的成都,“柏森森”用的是叠词,极力描写丞相祠堂里外柏树之茂,翠柏之盛。翠柏掩映下的祠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此处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也与这里的环境相协调。物换星移,人事更替频繁。而这簇翠柏见证了世人对诸葛丞相的敬仰与尊崇。同时,这里用叠词也许是出于压韵的需要(压ng韵)吧。首联为起句,告诉读者丞相祠堂的位置。
三
颔联“映阶春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承接首联(第1、2句)。它由描写祠堂外面的翠柏转入写祠堂内院子里的阶前春草和隔叶黄鹂,是为写景之句。
首先,从作者写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先从远景“翠柏森森”再写到近景“映阶春草”,视觉由远到近,这是静景。其次,再写近处的黄鹂鸣叫,这是动景。从整体上看是动静结合,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通过对“映阶春草”和“隔叶黄鹂“这两种意象来极力营造一种富有生机活力又充满着喧闹的意境,以反衬这里环境的静谧,与起句“柏森森”相照应。作者抓住“映阶碧草”这一意象,极力渲染春光满祠春色优美的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以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怀念。
第3、4句的“自”和“空”这两字用得最好,在诗词的鉴赏里面当是属于炼字的范畴了。这两字与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自”在这里作为介词,当作“不受拘束和限制”讲。意为阶前碧草是完全按着自己的规律生长,不受拘束和限制。这里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碧草自成一色。
“空”在这里作形容词用,意为徒有,空有。“空”自然是对应于祠内的黄鹂鸟的鸣叫了,叫声纵然婉转悠扬,但是在这里竟又是显得多余,因为诸葛丞相听不见黄鹂美妙的鸣叫。于作者看来,这黄鹂的鸣叫倒像是历史的哀鸣,跨越千年,丞相出师未捷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深深地撼动着杜甫,结合杜甫自身的处境,读来更觉伤悲。
再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自”和“空”是互文对举,也就是从内容上来说,“自”可以用“空”字来替换,诗句的意思不变,反过来也一样的。即置换成“映阶碧草空春色,隔叶黄鹂自好音”,我们把握诗意时要将这两个字尽可能的放到每一句里来理解方算完整。关于这样互文对举的实例也有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的《春行寄兴》里就有“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里面的“自”和“空”也是可以互换的。
关于颔联,从景和情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的学者对这两句就有不同的看法。如清朝诗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就曾说这两句是写“丞相祠庙荒凉”的。后人也多依从了他这种说法。近来读到著名中国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的论文(《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赏析),这更加强了我要和前辈们“论理”的信心。萧先生说他不同意清人仇兆鳌的“祠庙荒凉”说。在他的论文里面,萧先生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祠庙春色之美,黄鹂鸟音婉转,以春景草色莺声来加倍烘托诗人对诸葛丞相的敬仰之情。我不赞成清人仇兆鳌的“祠庙荒凉”说,而更同意萧涤非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的鸣叫当是渲染无限的春景,以此来表达作者内心的“荒凉”的隐痛,有对诸葛亮的敬仰也有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遗憾,也更有对自身艰难处境的伤感,颇有作者对“行路难”所发出的感叹。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
由颔联的写景转到颈联(第5、6句)的议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从大处作眼写丞相在政治上辅助刘备父子,建立了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的巨大贡献。《隆中对》里曾说到“咨臣以当世之事。”尔后就有“三分天下”的构想。“天下计”当为《隆中对》里诸葛亮说到的“东连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巴蜀,南抚夷越”的安邦定国之大计。“两朝开济”当是说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终成基业,丞相一生赤胆忠心,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作为两朝开国元老,他不居功也不自傲。
五
尾联(第7、8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为律诗的“合”句,在叙事、写景、议论之后,作者在“合”处进行抒情。流露出作者对诸葛丞相六出祈山功业未成的遗憾。这种遗憾也是来自于作者自身。这里的英雄可以是指诸葛亮,丞相六出祈山功业未成,不能北定中原康复汉室,未免痛惜。作为咏史诗,我认为,“英雄”更多的当是指杜甫本人。安史之乱使国力衰微内外交困,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追忆历史、缅怀往圣先贤之时难免感时伤泪。而“长使”则更加重了诗歌悲情的浓重气氛,同时也给予读者巨大而深远的力量。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是写律诗的高手,他一生所作大概有150余首律诗,差不多是唐人所作律诗的总和。他的诗歌有的是写实的,如《三吏》、《三别》等。也有咏史的,也有一些是抒发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充满着浪漫主义思想的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运用叠词,字词简练精美,运用互文对举的表达技巧,寓情于景,情和景相互交融在一起当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基调伤感、叹惋。
参考文献:
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赏析 萧涤非
《唐诗鉴赏集》
2、《古代诗文名篇欣赏》
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修读本(新课标高中二年级)
4、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参考书选修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