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一.五规划要求经济增长率至少在11.5%以上,才可以在十一.五结束的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人民币,基本条件是价格增长幅度控制在3%以内。 按照此增长率,可以计算出每年我省GDP总量的下限数据:
2005年我省GDP为5,510亿元,按照11.5%的最低经济增长率,2006年经济总量可以达到6,061亿元;2007年6,667.1亿元;2008年7,338.81亿元;2009年8,067.19亿元,至十一.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只能达到8,873.91亿元。距离我省十一.五1万亿目标相差1,126.09亿元。即使加上每年3%以内的价格上涨因素,按照其上限的3%计算,每年的经济总量是2006年6,226.3亿元;2007年7,035.719亿元;2008年7,739.29亿元;2009年8,745.40亿元;2010年9,882亿元.
因此,我省在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在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终极目标,经济增长率最少要保持13.5%的下限,否则难以达到,这还没有考虑任何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
通常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种方式,投资、出口和内需。目前,我省的出口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尚不足以担当拉动经济增长大任。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也具有相当难度,因为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人民群众的收入偏低,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重要国计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老百姓是决不会大把花钱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所以,我省经济发展的唯一重要推动力就是投资。从我省十一.五规划来看,缺少以一当十,能够大幅度拉动经济发展的大型项目,这种可媲美1万个小项目直接效果的大项目,应是我省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我省如果没有明确的大项目战略,2010年GDP过万亿可能是个小概率事件,而且不但严重影响十一.五的发展,还使得在随后的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继续出现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问题。大项目拉动因素要扎实落实,因为一万个小项目也不如一个大项目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大,来得扎实可靠。 我省缺乏发展经济的大气魄和缜密细致的长远战略规划,而且我省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黑龙江省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升级为发达省份的几率,5年内的概率只有0.2%到1%。2050年的概率也只有20%。这种前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中是可以找到参照物的。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哲理性强、模糊性大,长于统体思维、短于精确分析,象类推理多、逻辑论证少等特征。中国传统思维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辩证法思想,可鉴性广,启示性久;但正因为如此,其模糊性也大,界限性也弱,这无疑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扎略的制订。中国传统思维强调把握事物整体,着眼上下统系,总揽发展全程,表现出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循环性三个基本特征。这种思维模式与西方比起来,有自己的长处,但又往往表现出对事物缺乏精确分析、严格论证的弱点,对有些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们经常陷入马后炮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总是依靠事后解释和寻找各种借口,而迟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不只是贻误历史重大发展机遇,更是对人民和历史的犯罪。
中国人群惯用的象类推理,在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和战略决策上也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由天道直接推及人道,其间往往缺少严密的逻辑论证,这对现今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我国传统的象类思维、直觉顿悟是一种创新性思维,但属“粗放型”的,缺乏精确的实验证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到了一定阶段,就很难再向新的高度发展。我国古代直觉顿悟思维、象类思维比较发达,古代很多创新的科技、制度和理论都来自于这种思维方式。但历史证明,它必须与逻辑思维、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才可能成为助推经济和社会腾飞的翅膀,才能形成巨大的创造力。
因此,检视我们自身缺乏经济发展大气魄的同时,反思千百年来存在于中华民族头脑中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弊端,也许有助于我省经济发展规划制订者质的提高,这将有利于重新审视我省十一.五规划,树立以大项目为龙头,真正担负起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任,使得我省在技术上有足够的把握完成十一.五即定目标,并为2020年黑龙江省远景经济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