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与道家思想
(2013-04-17 21:59:49)分类: 杂谈 |
《笑傲江湖》与道家思想
从今年一月底开始背诵道家经典《道德经》如今已三月有余,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春节期间曾经暂停过一段时间,所喜没有就此中断而是一如既往的完成了。感觉好像是摸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心态际遇虽然不会因为这一夕之功而有所改变,但是起码知道努力的方向。
上月偶然听到了孔庆东老师讲的金庸小说,知道了《笑傲江湖》中是富含道家思想的,所以就想着再次拿来读读。回想上一次看到《笑傲》应该也是那次大面积读金庸小说的时候,其实当时最喜欢的小说并不是《笑傲江湖》而是《天龙八部》,现在想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读不懂,虽然当时就已经隐隐感觉这个世界不是靠黑白就能分清楚的,可是主人公修行吸星大法,少林武当会想办法防止五岳剑派吞并魔教等诸多情节还是当时的我无法理解的。所以除了主人公外,可能连重要场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今再次读《笑傲江湖》,慢慢就品出味道了,感觉金庸绝不是略懂道家。下面就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一、姓名:
网上很多文章都说出了主人公的出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想想“盈盈”还真是大盈。其他的还有什么计无施、不戒和尚、岳不群、林平之等等,很多地方都有说其中富含的韵味,在此就不赘述了。这里我说一个别人没怎么提到的“三尸脑神丸”,就是魔教用于控制教众的毒药。当时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是一惊,我觉得如果不是正在读无名氏老师的《内证观察笔记》,也不会觉得此名字有什么特殊吧。道家“三尸虫”专以元神为食,好欲望,欲望越多,三虫越多。而魔教与正派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无法控制的欲望。也以此,想要写这样的一篇东西。至于从未露面的独孤大侠,更是以侯王的“孤寡不谷”来自称,颇有深意。
二、武功:
武侠小说不说武功就说不过去了。先说那一个剑法、一个内功。独孤九剑,主要靠的是两点就是无招胜有招和料敌先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都是老子在多篇中强调的,而“治未病”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至于吸星大法,先不说其来源,单就其修炼法门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武功版。而这样的两种高深武功在小说中却不是最厉害的,两个都有缺陷,独孤九剑对防御性的剑招就有其局限,而吸星大法就更是无法智能的区分别人内力的好坏和对自身的好坏,需要配合佛家的《易筋经》。小说中最厉害的武功当属同源的葵花宝典和辟邪剑法,可是修得这两种上乘武功却要有一非常重要的关卡要过,这也符合老子所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及祸福转化。
三、人物:
小说中最恶的人当属岳不群,就在于其“伪”而“不真”,而道家认为不真是大不善,伪君子比真小人可怕得多,所谓“善者不辨,辩者不善”。老子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人人都称道的“君子剑”,最后发现是“伪君子”。而小说中最善的人物是仪琳小尼姑,她是真正做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甚至对于自己的爱情都是如此。老子中有一章是说“善摄生者无死地”的,我想就说的是仪琳这样的人吧,以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而小说中各门派人物似乎善恶不分,这不也正说明了这个世界的“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吗,善恶本就无法分的那么清楚啊。与其他金庸小说不同的是,《笑傲江湖》中似乎没有什么所谓的“坏女人”,反而是女人要比男人可爱一些,从五岳剑派中唯一的尼姑派恒山派及其“三定”,到宁女侠和岳灵珊,再到魔教中的任盈盈和蓝凤凰,都各有其可爱之处,甚至有些豪杰就直接说佩服宁女侠而非华山掌门。老子认为天下至柔至善是水,而万物是“负阴而抱阳”的,所以有些学者会将道家学说比喻成崇尚女性的学说。而唯一的女性教派却是居于北方的恒山派,也许也是作者有意的设计了。在这里要单独提一下定闲师太,这个前恒山派掌门虽然着墨不多,却是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师太虽然深入简出,却心细如发可以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在弥留之际破除陈规灵台清明将恒山交予可交之人,却并非为了给自己报仇(没有说是谁杀了她,而只是提醒令狐冲要小心),也难怪会得到很多大人物的佩服了。
再说说两位主人公。说实话,我是这次再读才喜欢令狐冲这个人物的。有人说,令狐冲是道家之大成,现在想想绝非虚言。令狐冲刚一出场就是体现了“上德如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看似放荡不羁,让人极不受用的类似“一见尼姑、逢赌必输”言语仔细一想却都是为了别人着想,而其不顾性命的救助陌生人(先是仪琳,后是老头子的女儿),正是“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其看似任性妄为的性格正是保有孩子般的纯真,却又“从心所欲不逾矩”,严守自己的标准,严格遵守诺言,“其贵言也”。不过我觉得这些还不是最难得的。被逐出山门时,他能做到“不失其所”,不改投别派,甚至别人对师傅的稍有失礼就发起了脾气;对伤害他的人他能够“报怨以德”,在遇到不公与挫折时他能够做到“执左契,不责于人”;而其“无为、无执”的性格(并不想做一番大作为,并不想消灭魔教),“不以兵强”的想法(不到不得已不杀人),能够一直“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即使做了掌门也知道自己的缺陷,无论何时都对前辈礼数周到)的作为,才是最为难得的。可贵的是,令狐冲与风清扬不同,他是天性如此,而在遭遇了大的变故之后仍然能够不改初心,仍然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而令狐冲身边的人就可以按照对其态度进行分类,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赞赏有加的就是方证大师、冲虚道长、风清扬、莫大等这些“上士”;而若存若亡、毁誉参半的就是师娘、定静师太、任我行等这样的“中士”;至于大笑之、恨之入骨的就是左冷禅、岳不群等这样的“下士”了。所以我认为虽然五霸岗上治病群雄是为了讨好圣姑,可是后来少林寺救圣姑时群雄就已经部分被其魅力所折服。而这样的人也不是完美的,令狐冲的弱点是岳灵珊,这个弱点被其师父多次利用,可是这不是也反映了“大成若缺”吗?
任盈盈,父亲疼爱、地位卓绝、万人敬仰,与令狐冲可是有天差万别,可是就如老子所言“大盈若冲”,任盈盈缺乏的就是真心的对待和爱,而且仔细想想她跟令狐冲也无太大差别。虽有父亲却过早被拘押,给予其卓绝地位的是仇人,而众多教众却畏惧大于敬佩,身处在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环境中而无法融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她和他都是孤独的。这样的两个人,心心相惜,甚至未见面就似已熟识,在一起就会无比的舒服。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很多人都已经描述的很详细了,我这个感情白痴就不在这而班门弄斧了。
四、情节:
整部小说除了开始阶段是以林平之开头外,后面都是以令狐冲来串联的。而令狐冲的遭遇就完全体现了“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他的两次武功的大进步都是在人生低谷时,一次失恋、一次被深埋地下;而他被华山派误解时,获得群雄支持;在他被逐出师门,诬陷偷辟邪剑谱时,获得了少林、武当的认可,甚至做了恒山派掌门。而就是他认为最快乐的那段思过崖送饭时光,正是小师妹与林平之渐有情愫之时;而就在他认为将要重新获得师父认可,要重回师门之际,看清了师父的真正面目。正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啊。
金庸自己说《笑傲江湖》是一部江湖中的政治小说。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各个帮派就都是一个国家了。《道德经》中有很多是关于如何治国的,虽然“小国寡民”及“愚民”政治理想一直饱受非议,但是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目前,我认为即使那些受到非议的理念也许也是我们误解了老子,说回来。
关于治国,老子倡导“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而恰小说中令狐冲在这些方面都有体现。担任恒山派掌门的令狐冲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而又正气十足,即使他不在山上,那些过惯自由生活的群雄也不上见性峰,至于喝酒胡闹其实跟令狐冲在山上也没什么两样。令狐冲的剑法就是以奇巧见长,而智斗田伯光、攻打少林寺与救助恒山派都充满了奇思妙想。而就是这样一个都无法想象自己会成为高手的人,就这样博得群雄敬佩,成为恒山掌门,博得少林武当认可,甚至最后魔教因为其不入教而迁怒于他,真是达到“天下乐推而不厌”的境界了。所以我认为单从治理上来说,令狐冲的境界是“下知有之”,少林武当及华山、衡山等的境界是“亲而誉之”,嵩山和任我行的境界是“畏之”,而东方不败最次为“侮之”。另外,“治人事天,莫若啬(勤俭节约)”,而东方不败的豪华和奢侈也非“根深固砥,长生久视”之道。
关于国家之间的关系,老子的建议是“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者宜为下”。而嵩山派的以大欺小,傲慢无礼却是做到了极致,才会导致最后的下场。而恒山派一贯的理念是以自保为主,连剑法都是如此,“不过欲”、“重积德”、“不欲见贤”,所以以令狐冲来看恒山派剑法也破绽较少,而恒山派更是在短期内“定”字派长老全部去世的时候还能够继续延续而不致被灭。这也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中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及“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等也在小说中有体现。嵩山派在排除异己的时候,也确实折损了不少自己的大将。小说与一般观念不同的一点是像日月神教这样的所谓“魔教”,在少林武当这样的高手眼中,也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必灭之而后快的“魔教”,而只是观念不同的政治团体。江湖中,有少林武当,五岳剑派这样的正派,就必须有日月神教这样的“反派”才能相互制衡,江湖中最重要的不是消灭反派,而是怎么维持平衡,而不让任何一家独大,这样才能维持江湖的宁静,不会掀起腥风血雨。何况本来就根本无所谓“正派”、“反派”,正反本来就是相对而言,连“人之不善”,都“何弃之有”,何况只是理念不同的教派。
五、体会:
我现在能够部分理解《笑傲江湖》的意图,体会到金庸先生小说的磅礴,在于近几年的学习和感悟,否则如若干年前一样的话,是根本无法体会令狐冲的可敬可爱可佩,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笑傲江湖》会是金庸先生倒数第二部作品,写武侠江湖的最后一部集大成的作品。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我觉得金庸在完成《笑傲江湖》的时候也许也会有类似的感慨,虽然争议颇多,但是其已有独孤求败,知音难觅之感。不过也要感谢《笑傲江湖》,让我在背诵《道德经》的同时,对这部经典有了一些具象的认识,也确实帮我熟悉并理解了部分内容。
而由此就更加体会到了要随时怀有一颗谦卑之心,很多我们并不理解或是并不能解释的东西,很有可能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个境界,而并非那个东西本身不值得。老子多次提到“正言若反”,就如小说中令狐冲的剑法,只有到达一定武术修为的人才能够看出其剑术出自风清扬老前辈,而未达到此境界而又未见过的就猜测其实练了辟邪剑法,而可笑的是那些人其实连辟邪剑法也未真正见过,谣言就如此产生。所谓“道隐无名”,不要妄加揣测自己不懂的东西,更不要妄加批判。“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真正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是符合自然的做法,是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目前也许我们的境界达不到“上士”的“谨而行之”,甚至达不到“中士”的“若存若亡”,但是却绝对不能满足于“下士”的“大笑之”,就如做医生,虽然达不到“上工调神”,起码要不满足于“下工治病”,而是要向“中工调身”的方向努力吧。
最后用《道德经》中的一章与大家共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