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2012-08-05 10:31:20)
标签:

转载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李峭仑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研究资料  加入时间:2009-10-19 22:36:24  李峭仑  点击: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研究资料  加入时间:2009-10-19 22:36:24  李峭仑  点击: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研究资料  加入时间:2009-10-19 22:36:24  李峭仑  点击: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研究资料  加入时间:2009-10-19 22:36:24  李峭仑  点击: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研究资料  加入时间:2009-10-19 22:36:24  李峭仑  点击: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元好问的人格魅力

研究资料  加入时间:2009-10-19 22:36:24  李峭仑  点击:

元好问的诗词文论冠绝一时,流传后世,号为文学大家。他的品德人格光彩照人,千载称颂,令人高山仰止。无论对家庭,对师友,对社会,他的行为都可以作为人生的楷模。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所以他有两房父母:生父母养父母。生父元德,则是个诗人,但名声不大。因元好问的宣扬,又请名人杨叔玉给他写墓铭,《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元德明在《金史》有传,多半是元好问的功劳。生母王氏是定襄人。元好问对定襄外婆家感情很深,诗中多处记载,从而可以看出他与生母的亲情。元好问从五岁开始便与养父母元格及张氏一道生活,与他们感情自然更深。元格在陇城令任上,身患鬓疽,元好问一直守在身边侍奉,最终因治疗不得法而去世。为此元好问痛心疾首,责怪自己不懂医药知识。在《续夷坚志》中他写道:“好问年二十一,侍先君官陇城。大安庚午春,先人疽发于鬓,好问愚幼,平居作举子计,于医药懵无所知。庸医满前,任其施设,先君竟用是捐馆……感念畴昔,惭恨入地。”元格妻张氏,自幼养育元好问,在学语之初就教他诵读名诗人王黄华诗篇,稍长即教他“出死以为民”的志向。元好问对她十分尊重。在《太大人五七青词》中赞扬她:“妇德成家,母仪范世,俭必求于中礼,严不至于失慈。”在《示程孙》诗中又写道:“吾母河南君,闺门静无哗,殷勤教女孙,乃今成汝家。”元好问对两房父母都很孝敬,真可称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二、有情有义的好丈夫

元好问一生两娶,发妻张氏也是忻州人。其父张翰字林卿,官至金朝户部尚书,在《中州集》中有小传。元好问18岁与张氏成婚,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很好。后逃亡河南,夫唱妇随,共度时艰。张氏为元好问生育三女一男,不幸在元好问南阳令任上去世。为此元好问十分悲痛。离南阳后他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怅韶华流逝,无计留意。行乐地,一凄然。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绵绵。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对亡妻张氏的深情,由此可见。续妻毛氏,祖籍临清,后迁大名。其父端卿,累迁提举榷货司,户部员外郎。毛氏比元好问年少二十多岁。嫁给元好问时正是金朝将亡,汴京被围之际。在“愁肠饥火日相煎”的情况下,少妇毛氏既要料理艰难的家务,还要抚育前妻留下的三岁的儿子,真够难为她,汴京失陷后,她又跟随元好问辗转颠沛于山东聊城`冠氏,最后回到忻州故乡才稍微安定下来。但为收集野史资料,元好问还常常外出。毛氏对元好问的外出很理解,对此元好问很受感动,在《自题》涛中他写道“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织得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心心相印。毛氏为元好问生下二男二女。在《中州集》中元好问为妇翁毛提列举有小传,他还写了《毛氏宗支石记》、《毛氏家训后跋语》,这些都可见出元好问对毛氏的深厚感情。

三、关爱儿女的好父亲

元好问有八个子女,张氏生三女一男,毛氏生二女二男,元好问对子女都很关爱。长女元真适进士程思温,因相距遥远,又逢战乱,见面很少,元好问想念她。在《示程孙》诗中,他写道:“并州望南宫,东南千余里,六年念儿女,郁郁心不舒”。诗中还赞扬了长女的贤慧:“吾女在吾家,先以安卑弱,虽然适贵门,一味甘俭薄。财廉出仁让,语省见端悫,妇道化一州,母女皆愿学”。次女元严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性,著有《语溪集》。出嫁之后经年不见,元好问很想念便寄诗给她:“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生”。元严出嫁没几年,丈夫去世,便做了女道士,号语溪真隐。金亡后,元严一直在元好问身边,协助元好问整理《中州集》与《南冠录》。元好问对她很器重,常将手稿交她抄写或保存,在这些著作中,也有她的心血。三女儿元顺,小字阿秀,生于登封。元好问对三女儿非常喜爱,曾写诗道:“看取元家第三女,他年真作魏夫人”。可惜阿秀十四岁时因其母去世,悲痛而死。元好问为阿秀写墓铭,称她道:“爱子于心,血出肺肠,母在与在,母亡与亡。”

长子元抚,又名叔仪,小字阿千。后为元汝州知州。元好问四十得子,非常兴奋,写下《阿千始生》诗:“四十举儿子,提孩聊自夸,……野夫诗有学,他日看传家。”次子元振,又名叔开,小字宁儿,后为元太原路参左。元振是毛氏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元好问视为掌上明珠,情不自禁地写诗赞道:“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对小儿女们能诵诗篇,能跚跚学步,元好问都感到欣喜。在旅途中他也常常思念儿女:“雪屋灯青各自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门儿女应相望,十月中旬得到无?”

四、尊师重长的好学生

元好问一生勤学好问,转益多师,除授业之师郝天挺外,还师从学界名人如赵秉文、杨子美、完颜璹、冯壁、李寄庵、王汤臣、王从之等。元好问对这些师长十分尊重。元好问二十岁前在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在《郝先生墓铭》中,元好问对他的性情、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中州集》中,又列有他的小传及诗词。郝天挺在金史有传,与元好问对他的宣扬有重要关系。南渡之后元好问便登门拜访当时的文坛主帅赵秉文与杨子美,很快受到他们的赏识。他的诗得到赵秉文的首肯,称道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杨子美则赞扬他是“礼部天下士,文盟今欧韩”。为此元好问名声大振,被文界誉为“元才子”。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形成“家按其什,人嚼其句,洋溢于里巷,吟讽于道途”的盛况。元好问也不负他们的希望,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杨子美去世后,元好问再一写挽章悼念:“受恩知己无由报,独为斯文泣至公”,“姓名三宛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并为他写了《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对其道德文章给予高度赞扬。对赵秉文,元好问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赞扬其“道德文章,师表一世”。去世后为其写了《闲闲公慕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对其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作出崇高评价。元好问还为李寄庵、冯璧、王从之写了碑铭墓志、为完颜璹写了《如庵诗人叙》,在《续夷坚志》中为王汤臣写了专篇。这几位师长的小传及诗作,部收入《中州集》中,对他们的生平及功业都作了记载。元好问对其师长十分敬重,这些师长也因有元好问这样的弟子引以为荣。

五、情真意笃的好文友

以文会友,广泛接交是元好问的为人特点,也是他博采众长、诗道益进的重要原因。每到一地,他很快就会接交一批文朋诗友,或吟诗论文,或结伴相游。南渡之前在故乡忻州,他与乃兄元好古,田紫芝,王万钟经常一道饮酒赋诗,“一饮三百杯,谈笑成歌诗”。到河南三乡后他又与辛敬之、赵宜之、刘景玄经常往还,一道切磋琢磨,诗道益进。到汴京后,又结交了活跃于当时文坛的著名诗人:“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作内乡县令时,又有一批文友聚集在他周围:“及予官西南仲经偕杜仲梁、麻信之、高信卿、康仲宁就予内乡,时刘内翰光甫方解邓州倅,日得相从文字间”。对文友,元好问情深意笃,十分关心。农民诗人辛敬之,家庭贫困,元好问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肓诗人赵宜之常去看望。文友之间还互相改诗,以求尽善尽美。元好问的诗句“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下流”中的“闲”字,原作“深”,是麻知己为他改动的。张仲经古诗句“富贵尚来良有命,才名如此岂常贫”,元好问为他改“尚来”为“逼人”,改“此”为“子”。文友们出版集,他写过不少序跋。文友去世后,他给不少人写了碑铭墓志,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他编选的《中州集》中,这些文友的小传及诗作都被收入。

六、忧国忧民的好官员

元好问“为官十午,出死为民”。“安社稷救生灵”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三任县令期间,他以古今好县令为榜样,率领群众兴修水利,战胜旱灾,夺取丰收。他经常深入群众作调查,惩恶扬善,抑强扶弱,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他禁止衙役夜出骚扰百姓,劝谕百姓“努力逃饥荒”。在南阳任上,他还申报了战乱给南阳人民带来的灾难,获准免税三年的优惠,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当他调到中央工作时,金朝已处于岌岌可危,濒临灭亡之际。在“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煎熬”的恶劣形势下,他仍四处奔波,多方联络,寻求“安社稷,救生三灵”的途径,希望政权和平交接,生灵免遭涂炭。虽然局势变化未能尽如人意,元好问的良苦用心则肝胆照人。他忧困忧民的崇高品质有目共睹。代表他诗歌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多写于此一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本三分,真可感天地,泣鬼神。那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官员最深沉的心声。

七、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金亡之后,元好问虽无权柄,社会威望却越来越高。因他“春风和气”诲而不倦,所到之处“士子从之若市”。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一批弟子很快成长,成为元初的政治干才与文学骨干。在聊城、冠氏期间,白朴一直生活在他身边,受到他的悉心照顾和良好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以后成为元曲四人家之一。王恽、雷膺拜元好问为师,元好问亲自为他们批阅文稿,指点文格,并讲解文章的重要社会功用,使二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多年之后,王恽还梦见元好问指导他写文章,可见印象之深。王恽为元初重要学者,所著《秋涧集》影响广泛。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雷膺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很有政绩。郝经是元好问老师郝天挺的孙子,元好问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在元好问的培养教育下郝经进步很快,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而且在帮助忽必略建功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元好问归乡后,忻州学子许楫从之学,学业大进。后以儒生中词赋选,忽必略任许辑为大司农司劝农付使,政绩卓著。官至东平总管,授太中大夫。受教于元好问的还有:官至中书左丞的郝继先,集贤大学士张孔孙,御史中丞魏初,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彧,须城令信世昌等。这些弟子在蒙元由游牧民族向尊儒重教的转变过程中,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元好问有言:“本乎才行气量,而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为品。品之所在,不风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是故为天地之美器”。元好问的人品实在是“绝出乎才行气量之上”,他的人格魅力,不愧为天地之美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