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卒葬诸说辩析

(2012-02-18 20:41:00)
标签:

杂谈

杜甫卒葬诸说辩析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因晚年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竟至贫病交加,于旅途中凄然辞世,其死因及卒葬留下许多迷误和疑团。千多年来诸说并存,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诸说中作一番梳理辩析,而求证出一个较为符合情理的客观史实,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杜甫"死因""死地"之诸说。
    关于杜甫之死因,历来有"溺死""牛肉、白酒饫死""腐败牛肉中毒""病死""糖尿病并发症而死"等说法。死地认定均以死因为依据:前三者死地认定为耒阳,认定病死者则有"湘江舟中"说和"潭岳途中"说两种。
    以上诸说,孰是!孰非?先从许多杜甫研究者认可的事实来看。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三月至江陵,秋季移居公安,是年到达岳州。大历四年正月(公元769年),从岳州到潭州(今长沙),不久由潭州往衡州(今衡阳),因夏季暑热而复回潭州。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王介放火作乱,杀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崔灌,据潭州作乱。杜甫于是携家眷仓皇出潭州逃难,溯湘江而上,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伟。不料到耒阳县境方田驿时,遇洪水暴涨,船不能行,困于方田,六、七日缺食。幸耒阳聂县令闻讯后,即送来牛肉、白酒等丰盛食品,方才度过难关。杜甫对此甚为感激,并作诗相赠。然而,水退以后,聂县令再去时,杜甫已不知去向。派去找的人在滩上捡到一只靴子,就推称杜甫已死。
    然而杜甫所乘舟船其实已顺湘江北返,并有此后的一系列诗作佐证:如给裴虬的《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虬》、《湘江宴饯二端公赴道州》、《暮秋枉裴虬手札》均是写于耒阳之后。另外,《长沙送李十一》诗云:“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杜甫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住在同谷,即西康州,到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洞庭湖畔与李十一重逢,相距恰为“十二秋”。《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诗中有云:“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可知在深秋雨雪时,杜甫仍在北归途中。至于研究杜诗者公认为杜之绝笔诗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湖南亲友》一诗更有相当明显的记述:“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郁郁冬炎瘴,氵蒙氵蒙雨带淫。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诗中记述说明,杜甫自大历三年起飘泊湖湘至此已“三霜”,秋尽冬至仍在洞庭湖东之舟中尤其该诗中有“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之句,说明杜甫已重病缠身,自感将不久于人世。
    综上所述,杜甫之死绝对在已离耒阳之后,因此前述死因之前三项已不辩自明。而杜甫在大历五年的秋末冬初,原来乘舟北归,然而在洞庭湖遇上北风呼啸、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自己又重病缠身,不胜风寒之苦。加之盘缠不继,资用聩乏,于是被迫改变行程,沿汩罗江而上,到当时到县治设在中县坪的昌江县投靠亲友。这样的行程,应该是这位风烛残年老人的最佳选择。可能在途中,也可能是到达昌江县城不久,一代诗圣就溘然逝去。昌江县即今之平江县,地处长沙与岳阳之中,杜甫晚年泛舟流寓,作绝笔于洞庭湖之东,而谓病死于“潭岳途中”,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二、关于杜甫墓的真伪探究
    全国称有杜甫墓之地者九处,分别是:湖北襄阳杜墓、湖南耒阳杜墓、岳阳杜墓、平江杜墓、河南偃师杜墓、巩县杜墓、陕西华州杜墓、鹿阝  州杜墓、四川成都浣花溪杜墓。
    在上述杜墓中,四川的纯粹为纪念衣冠冢;岳阳杜甫墓仅仅是巴陵县志一说而无墓可考,不足为据;陕西为杜甫祖籍住地,其墓为杜姓其他人附会所称,无据可考;耒阳杜墓虽然传说最早、最广,但既未死在耒阳,就不可能真葬耒阳。而《耒阳县讠志》记载,也称:“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为水漂溺。遗靴洲上,聂令徒置,为坟墓焉。”故此,耒阳杜墓当属否定。至于河南省巩县城西北康店村的邙山岭上和偃师首阳山下两处杜甫墓,《据中国名胜古迹概览》介绍,大历五年杜甫漂泊于湖湘江上,“抱病而亡,家人无力安葬,灵柩厝于岳阳,元和八年,其孙杜嗣业才迁葬于巩县。一说迁葬于河南偃师首阳山下。”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距大历五年已有43年,河南杜墓既不是首葬之地,而是“权厝”43年后所迁葬。与河南杜墓相似的,尚有湖北襄阳杜墓也称是后来迁葬的,至于此三处墓迁葬的可靠性,下面将详细讨论。平江县境的杜甫墓,在今平江县安定镇小田天井湖。此地距唐时昌江县治十华里,距汩罗江约八华里。既然杜甫死于潭岳途中,除此地外再无杜墓,据此,平江杜墓属于杜甫归葬之处,应是符逻辑、合情的。
    三、杜甫卒葬平江说的根据
    (一)杜甫于唐大历五年冬,由湖南北归途中,因风雨阻隔,更不胜洞庭苦寒,贫病交加,而改溯汩罗江而上,至平江而病故,葬于离当时县城十里地的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本欲扶柩迁回河南老家,然不久病故未遂其愿。宗武在平江生子嗣业。嗣业亦因家贫无能迁其祖、父坟北返,只得在平江落藉,世代杜氏在平江繁衍。现今小田仍有杜家洞等地名,更有光绪丙申所修《平江杜氏族谱,详述嗣业以下至今五十七代子孙可兹考证。
    (二)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春,参政陈垲到平江,从杜甫后裔杜富家中,看到了唐至德二年授杜子美为左拾遗和宋绍兴三十二年授杜甫裔孙杜邦杰为承节郎的两件诰敕。经鉴定无误后,陈垲即写有《跋杜氏诰敕》,详细记载了见到诰敕的情由以及诰敕的规制。设若杜甫不卒葬平江,何来保存先祖珍贵文物的嫡裔子孙居于平江?
    (三)《嘉庆平江县志》卷二十一《冢墓》载:“左拾遗杜甫在小田。按元微之墓志,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为岳属,岳阳之殡,直言平耳,归衤付固宗武意中事,而大历干戈扰攘,殡不果归,流寓而遂家焉,无足怪者。”
    (四)《湖南通志》卷三九中说:"工部员外郎左拾遗杜甫权葬墓在(平江)县南二十五里小田。"
    (五)平江小田杜甫墓,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所立"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碑,碑高2.2米,宽0.9米。墓为石墓,直径8米,高1.3米,周围系青砖围砌,四周植以松柏。墓前有杜氏祠,杜墓飨堂上书刻"诗圣遗阡",墓侧有铁瓶诗社,总建筑占地约五亩。规模宏伟,均系清末重修所建,据当时参与其事者张岳龄称,修缮前之杜墓"马鬣岿然,佳城无恙,圹砖微露花文,一片石剥风霜,犹唐碣也。"可见清末只是对唐代杜墓的维修,而不是新建的杜墓。
    (六)、宋朝熙宁初(公元1068--1077年),有名王彦辅字得臣的人,看到此前徐屯田一首五律《过杜工部墓》,所述杜墓情况与史书所载有异。彦辅将诗抄录,并详作考证,列入《尘史》三卷之中。其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由此证明平江确有杜甫墓,宋时就有凭吊之记载。
    (七)、清代嘉庆时,长沙举人陈宏亮游昌江访杜少陵墓在小田杜家洞,作诗四首:
    其一
    一从金鼓震瞿塘,三载崎岖卒耒阳。
    旅殡不归罗子国,居民犹指少陵乡。
    空山绿树存华表,落日寒烟似草堂。
    太息乱离天宝后,九源何处问行藏。
    其二
    故乡回首落城东,晚岁潇湘遇益穷。
    车马更无黄阁老,干戈惟有白头翁。
    楚天云水伤心处,秦地关河泪眼中。
    万古昌江一堆土,只今犹是作飘蓬。
    其三
    为问儿孙几代传,敝衣辛苦事原田。
    柴门向类成都隐,花诰犹存至德年。
    零落大家谁骨肉,凄凉名字只山川。
    碧潭秋月梧桐雨,想像吟魂在九泉。
    其四
    残碑剔尽泪横流,才大如公死却休。
    一疏空遭明主怒,千篇但述旅臣忧。
    剑南云物风尘内,河北家园战斗秋。
    直到没身归不得,满山春草吊荒邱。
    平江名士彭作梅于嘉庆十八年癸酉冬所刻《尺木堂初稿》的《剑啸草》内,有和陈宏亮访昌江杜少陵墓四首。
     一为:
    浣溪闻警别林塘,烽火飘零走耒阳。
    只识乱离夔梓寓,不闻老殡永宁乡。
    桐棺已拚魂成蝶,华表空传筑若堂。
    千载有人寻旅冢,会从何处觅行藏。
   
    二为
    十年饥饿走西东,不信文章老更穷。
    孤冢漫归罗子国,残碑犹问浣花翁。
    此邦士女流离后,前度风骚想像中。
    慎莫遗编称信史,玉鱼金椀总飘蓬。
     三为:
    沉碑断墨跡虚传,往事飘摇幻海田。
    数口家声推世胄,五文封诰指唐年。
    野棠丛菊烟三径,明月芦花水一川。
    欲向斯人问端的,苍茫无路达重泉。
      四为:
    惺匕从古惜风流,无惑搜罗未肯休。
    往日关山余老病,只今风雨忆穷愁。
    桃花洞口啼鹃夜,梧树峰头落叶秋。
    一叚精魂磨不得,也随剪纸踏荒邱。
    两位诗人在寻访平江小田杜甫墓后,诗中悲歌诗圣一生遭际,同时肯定杜甫"旅殡不归罗子国"的事实,并对平江杜墓因史传未载就予以否定的态度,提出了"慎莫遗编称信史"的忠告。
  (八)、清代平江著名文士李元度作《杜工部墓考》,《考》中详核史实后,提出"元志称扁舟游荆楚间,竟以旅殡岳阳。岳属别无杜墓,遗迹在小田无疑。"张岳龄亦作《杜工部墓辨》,张氏除精研史料外,并从所任甘肃布政使假归途中,专程至陕西、河南实地了解,证实不仅无杜甫墓可考,连杜姓后裔都没有,因而进一步证实杜甫旅殡平江,而且也没有"袝事偃师"。张、李在考实杜甫墓后,于光绪九年为首组织对小田杜墓进行大规模整修。随后张岳龄、李元度与乡绅文士45人,联名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呈禀请祀杜甫墓冢。三日后县批获允上报。再于光绪十年三月十六日,由平江知县李宗莲具文,奏请抚督藩宪批准。可见当时对此所持态度十分慎重。
     四、对平江杜墓的否定之否定
    近代随着对杜甫研究的深入,特别是1986年在平江县举行的《杜甫在湖湘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杜甫卒葬平江的考证,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其主要否定理由:(1)陈垲的《跋杜氏诰敕》中,没有提及平江曾有过杜甫墓,证明平江并无杜墓;(2)唐、宋、元、明四代均没有平江杜墓的任何记载和传说,只是到了清末才由平江的"好事文人"提出,并炮制出一系列资料和证据,这些东西本身无据,何以为凭?(3)有人引元稹《墓系铭》中"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句,来证明平江杜墓为真。而元稹《墓系铭》中的"岳阳"是唐之岳阳,是指巴陵县治所在的小范围,而不是岳州的代名词。
        首先来说说陈垲的《跋》。《跋》开篇即说"嘉靖壬寅春,予驻节岳之平江,阅县志,载有杜子美为左拾遗敕,其裔孙杜邦杰为承节郎敕,云尚存于县市民杜富家。亟命求其家,得之。"表明陈垲只是阅县志偶闻有两幅敕书,仍然在平江杜富家,从而引发兴趣,果然找来了。在仔细品察两敕后,陈垲在《跋》中,极力称其"文皆简古,真敕语也"。赞唐敕黄纸"厚如钱,故久存",称"宋敕用白绫如今敕度,而细腻坚厚非今所及",鉴其字迹"俊逸流动,有晋风神,且类今所传宋高宗御书",从而肯定"夫此二物者,洵杜氏传家之至宝也。"至于杜家至宝何以留存在平江的问题,陈垲也作了考虑,并对《唐书》称子美"困客耒阳而卒",元微之墓志说"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子美之孙嗣业起子美柩,襄袝事于偃师"的说法,提出了置疑设问。假若上述说法是事实,那么"平江之杜何自来哉?"接着指出:"若宗武遂家于岳,则子美之殡不终归矣"的可能。至于杜甫子孙是否流寓平江未作考证,连"闻杜氏且有谱",都"未暇取阅"。可见陈垲作《跋》只就见到珍贵诰敕而言,"予喜子美之有后,又喜得见先代典章以为异,因录而志之。"显而易见陈垲并不是全面考察杜甫旅殡平江的事迹而为文,仅仅是就事论事作敕《跋》。因此,也就不能认为他敕《跋》中没有提到杜甫墓,就说明平江杜墓的不存在。而且,恰恰相反,陈垲在《跋》中既肯定了杜甫后人保存的唐至德二载所授杜子美为左拾遗诰敕和宋绍兴三十二年授杜邦杰为承节郎诰敕是真实的。这样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杜甫晚年归宿平江,但至少说明在明代嘉靖时期,平江确实仍居住着杜甫的嫡系后裔。从而间接证实了杜甫旅殡岳阳的真实和"嗣业起子美柩襄祔于偃师"的不确。
    其次,关于如何看待历史记载的问题。许多历史书籍包括官修正史和民间野史中,受时代局限和认识偏颇,遗讹错漏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人尚且懂得"全信书不如无书",今天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责任,就更要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去不断探索,从而求证各种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法。我们国家重点项目夏、商、周历史断代工程,就是为弥补过去史书上记载不清的三代历史,而开展的巨大研究活动。最近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考古发现秦代的简牍中,记载有洞庭郡的名称,专家们没有因史传上不载而否定其存在,而认定简牍的发掘的研究将极大丰富我国秦朝历史的认识。然而,偏偏认为平江杜墓却因唐、宋、元、明史传上没有记载,即使是清代学者通过考证形成的新认识,也要被贬斥为"好事文人""炮制"的资料和证据,并武断地予以否定。这确实使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至于说到平江杜墓的历史记载,上文已就唐时元稹的《墓系铭》中称"旅殡岳阳"(其中平江可否列入岳阳,下面将再详述);宋代有徐屯田《过杜工部墓》诗,明代有陈垲《跋杜氏诰敕》,《跋》中称明时平江县志也都有记载:清《嘉庆平江县志》在《墓冢》和《流寓》中都有记载,而且长沙县举人陈宏亮《游昌江访杜少陵墓在小田杜家洞,作诗四首》,怎能说是"无任何记载和传说"呢!诚然在正统的官修史书即如新、旧《唐书》中,确实没有平江杜墓的记载,可是《唐书》子美传上说的"困客耒阳而卒"又有多少可信度呢?由此看来,根本不是平江杜甫墓的存在没有证据,而是某些人先入为主,着意排斥平江杜墓史实的托辞而已。
    再说元稹《墓系铭》中所指唐代之"岳阳",究竟是专指巴陵县治所在的小范围,还是包括了昌江县在内的岳州的问题。对此,真有点使人难以置信,大历史学家也出此常识性的错误。巴陵县治所辖范围称岳阳,无论唐、宋、元、明、清都不称,而是直到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以后才改巴陵县为岳阳县的。至于"岳阳"名称的由来,据湖南省社科院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所著《岳阳地区各地建置沿革考》中介绍,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划罗县东部及吴昌县(即今之平江县)西部建岳阳县,划玉山、湘滨、岳阳、罗县、湘阴五县建岳阳郡。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以后,开始精并郡县,取消了岳阳郡。到开皇十一年又将玉山、湘滨、岳阳、湘阴一并合为湘阴县,自然平江当时所称吴昌也并入其中,统属巴陵郡了。致使岳阳名称中的县、郡俱不存在。至于唐代的岳州,据《旧唐书》卷40《地理志》载:"岳阳州、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箫铣置巴州,领巴陵、华容、沅江、罗、湘阴五县。六年改为岳州,省罗县。天宝元年改为巴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岳州。"接着记有:"昌江,神龙三年分湘阴置。"尤其应指出的是,梁武帝时期初建的岳阳县和岳阳郡,其县城和郡城均在现在的平江县境,即汨罗江下游的时丰坪(属现在平江县伍市镇),该地至今尚有古城遗迹可考。故此,元稹《墓系铭》中称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不仅没有排斥平江,而且唐时称岳阳简直就是直指平江。
     五、"子美之柩襄祔偃师"质疑
    杜甫晚年落魄,飘泊湖湘,干戈扰攘,居无定所,以至最终卒葬之地,连史官们都弄不清楚,给后人留下一团迷雾。可是,在杜甫死后43年,由于元稹所作《墓志铭系叙--题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叙》中正式记载了杜甫下荆楚之途中旅殡岳阳的事实,同时又说杜墓已迁回偃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大迷团。这位名人作的《墓系铭》,其影响就不一般了。更何况此"铭"洋洋洒洒千余言,极尽评价杜甫诗作成就,语尤中的,广为流传。在《墓系铭》中称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以贫无以洽丧收拾,乞匄焦劳昼夜,去子美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之为文,属余为志。"因其言之凿凿,千余年来,人们诚信杜甫初为"旅殡岳阳",43年后被孙嗣业"襄祔事于偃师"。因此,元稹的《墓系铭》就成为杜甫归葬河南偃师的唯一定案文献依据,很少有人提出异议。
    随着对杜甫卒葬研究的深入,对上述说法感到疑点颇多。试问:按杜嗣业家贫到连吃饭尚且"焦劳昼夜"的情况下,真有能力越数千里运柩至偃师吗?即使孝心感人,筹措了资费,启祖父之柩是否也同时启父母之柩一起回老家呢?既是杜甫死后43年才"启柩",尸骨都已腐烂,又何"柩"之有!由"旅殡"之地去河南偃师,又如何要绕道至根本没有水路可通的荆州?杜嗣业找元稹为乃祖写墓志铭,是"启柩"前,还是"启柩"途中呢?是面求还是书请?《墓系铭》中称"途次于荆",元稹是听人说的还是亲自见到的呢?杜嗣业到底收到元稹写的《墓系铭》没有?为什么偃师却没有刻《墓系铭》碑?杜嗣业既然已把祖坟迁走,为什么却把子孙仍留在平江呢?要回答上述一连串的问题,恐怕只有元稹与杜嗣业能为。而最为合理的推断应该是:杜嗣业欺骗了元稹,元稹轻信了杜嗣业。
    不难设想,杜甫于大历五年冬在平江去世以后,尽管由于昌江县令或某显亲资助下葬了这位名人,但作为以往纯靠其父、乃祖名望过日子的子孙来说,既失去了依靠,又不能回老家,就只能面对现实去过平民生活。主观来说自然是极不情愿的,总希望借助先人"左拾遗""工部员外郎"的名份和余荫来改变其命运。尤其在困难中总希冀着改变状况的每一线光明的到来。杜家在宗武去世后,杜嗣业仍然贫困,然而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有了:曾担任过宰相,且又一向看重杜甫诗文的元稹到武昌来当节度使了。杜嗣业于是使出个运灵柩回偃师,完先人之志,而以求作墓志为名实图资助的主意。唯恐时间拖长,干脆假称灵柩已运途中。这样既可落个好名声,又得到钱财资助,若求《志》得手,还可借名人歌颂先祖而提升自己身价品位,真是一举数得。于是杜嗣业专程奔武昌,见到时任节度使的元稹,详细倾诉祖父在"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被迫"旅殡岳阳"的过程,和一家"宗武病不克葬殁命"的遭际,以及自己"贫无以洽丧收拾,乞匄焦劳昼夜。"的困境。并诓称自己已"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以此而求元稹作墓志铭,并望得到钱物支持。杜嗣业一番诉说,无稹自然十分感动,欣然应允,并随即写出《墓系铭》。元稹爽快作铭也自然有其原因:杜甫以诗成大名,自己是步其后尘者,早已存仰慕之心,凭其才力为其作墓志,仅是举手之劳。尤其可以通过为老杜作墓志铭,昭显自己文采留名千古,遂乐而为之。至于资助钱财则避而不谈。故《墓系铭》成,嗣业求财落实,终至"启柩襄祔偃师"也只是画饼而已。此后《墓志铭》既没有能在偃师刻碑,更不能出现在平江杜墓前,于是仅仅长留元稹的文集中,元稹作《墓系铭》轻信了杜嗣业之诓言,真是遗憾于千古。由此可见名人为文落笔,万万不能轻率从事。否则以讹相传,令后人莫衷一是。
     六、平江杜姓是否为杜甫后裔
    平江的杜姓,虽非旺族,然由来已久。至今全县有杜姓人口一千多,分别居住于城关、三阳、安定、长寿、龙门、瓮江、浯口、伍市、向家、钟洞等十个乡镇。其中尤以三阳乡的何公村、伍市镇之普义村、三阳乡的小洞村等较为集中。关于杜姓居民的历史记载,《同治平江县志》中,卷28《进士,举人》中载:宋代有杜邦杰,系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举人,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诰授承节郎。杜应龙,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举人。杜焕文,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举人。还有举人杜邦祺缺年。卷52《艺文志》中载有明参政陈垲《跋杜氏诰》中称其敕存"县市民杜富"家。人物志《流寓》中载有唐代杜宗武;《耆寿》中载有清代杜氏康熙丙午生,乾隆癸已卒,寿年108岁。清代同治年间,参加李元度组织的平江勇与太平军作战中战死的有杜志和、杜昌论、杜昌裕、杜昌联等多人。民国早期参加红军与反动派作战,在《平江人民革命斗争史》中所记革命烈士中有:杜海生、杜笑丰、杜海江、杜用喜、杜资芹、杜次丰等杜姓烈士12名。
    究竟平江杜姓始自何时?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所修平江《杜氏族谱》序称:"晋元凯公传十六世孙有杜甫,号子美,由夔府来楚,卒于旅次,遂殡岳阳,其孙嗣业,以归葬未果,遂迁葬于平邑,留子孙以守其墓。"另据《福建汀州府杜氏族谱序》中介绍:杜甫二子,宗文早殁,宗武病故于湖南平江。自孙嗣业"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后传至嗣业的第37代有杜国华、杜国宾兄弟,均住平江。后来国宾之子名千一郎者,由平江迁福建汀州蓝屋奕郭树下,后复移于陈坑,为高梧杜屋坊之始基。杜千一郎此支杜氏在福建繁衍,逐步广极闽赣。至千一郎第八代孙杜惟敬,敬有二子名荣富、荣凤。杜荣凤生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于雍正丁未(公元1727年)征战台湾中卒。以军功诰授武显将军(武职二品)。就在杜荣凤出征台湾之前,其夫人吕福正已生二子。荣凤奉命征台出海,吕氏深忧前途难卜,生还渺茫,遂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携子世周、世尚复迁回平江归宗认祖。始居平江县西英集岭,后落业县南三阳乡何公洞。《清平江杜氏族谱》中称赞吕氏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于祖,我祖婆吕氏,不惮千里而来,岂可忘其本乎!"自杜世周、杜世尚迁回平江后,与原世居平江之杜姓于嘉庆合修族谱时,因年代久远,世系旁杂,便以自平江迁福建的千一郎为一世祖,编列辈份,至今又已22代。
    按《杜氏族谱》所列源流,杜氏自一世伯二世叔隰以下,杜甫为第49世,杜千一郎是为第89世,杜世周是为第98世,至今平江杜氏已见第111世。按杜甫卒于公元770年,即此后杜嗣业在平江出生,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杜世周辈复迁平江测算,其间共历时955年,杜氏一脉共生48代,平均每代为19.9年。自杜世周辈回平江至今已277年,又生息13代,平均每代为21年。足可显见《杜氏族谱》所列世系完整,源流清楚。
    平江杜氏自唐迄今,在平江县境生息繁衍已有近1300年,遗迹几遍全县。至今其名称可兹考证者除小田有杜家洞、杜子庙外,咏生乡有杜庄村,清水戴坪有杜家坊,加义义口有杜家山,长寿联合有杜家园,浯口三联有杜公湾,伍市圹沙有杜家冲,时丰普义有杜家墩等,均显示平江有杜姓历史的久远。
    平江杜氏历来以杜甫为祖,否则,吕氏何以在迁离平江九代之后,仍然携带两儿举家远自福建复迁平江归宗认祖。至于平江杜氏确认杜甫墓,更是谱有详载。嘉庆二十二年所修族谱就载明杜甫墓为"癸山丁向,花砖结顶。墓顶花砖,形类扇页,侧面有阳文转草花式砖,合符唐制。"光绪九年杜甫墓修茸后,是年10月18日杜姓监生杜集贤具禀县丞,获县批示。批文指出修复前原墓癸山丁向,墓顶花砖,并"经本县亲自勘查山向遗址,均多符合,益征真确","墓为公之孙嗣业所筑,谱据昭然。""从此次修建之后,古今异说均不足惑。"至今平江杜姓每年清明依例祭扫,世代绵延。
    据上所述,可见平江杜氏因杜甫卒于潭岳之间,葬于小田,其子宗武以后流寓平江至而落籍。历千余年,子孙繁衍于斯,有人物、地望可考;族谱详载,源流清晰,世系完整;且小田杜甫墓除子孙祭扫外,国内学者、游人及日本汉学家均纷至瞻仰,而络绎不绝。可见其事不虚妄,更不是什么平江之"好事文人"所随意杜撰出来的。我常想,若假文物被大量滥制,而人们却沾沾自喜,而真文物却遭遗弃践踏,毫不足惜,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悲哀!

 

文章来源:东方伯乐文学出版网  杜氏宗亲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