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谁?为了谁?相信谁?

(2009-09-03 07:20:31)
标签:

求是

小康

政府

公信

危机

群体事件

杂谈

分类: 社会观察
    来源:新民周刊2009年33期
   
    徐经胜  网友
 
    2009年6-7月,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联合某门户网站的一项信用调查显示,有49%的人对政府、人际、公司三类的信用危机表示“都非常担心”;37.8%的人则更担心“政府”的信用危机。如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性工作者”被选为本年度最讲诚信的五个群体之一。这已经说明当前的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已经大大降低了。
 
    侯宁 网友
 
    尽管公众对社会信用记录的认识是渐进而缓慢的,但看法是趋于肯定的,唯独在评价政府的信用记录时,出现了相反的趋势。91%以上回答调查问题者承认,他们对政府公布的数据是半信半疑的。2007年这一比例则是79%。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比例急剧下滑,反映了政府信用的流失“相当严重”,这在最近的“群体事件”中是显而易见的。在近来发生的多数“群体事件”中,正是对地方当局不信任的结果强烈地激起了公众的愤怒。
 
    梁江涛 网友
 
    联想到近年来动辄打着专业机构和专家旗号、以某媒体为平台的调查、排行榜名目繁多,公众觉得画得像那么回事,其实不过是迎合公众的观感。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调查和发布相关数据必须有法可依,依法开展。那种找几个“专家”,发几张表单,在网上打几个钩,哗众取宠的调查结果立马“新鲜出炉”的炒作之举,只能加剧调查的劣质化和诚信缺失,对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度有百害而无一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