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耗能接近8亿农村人口生活用电
(2008-10-05 22:10:02)
标签:
政改滞后腐败行政权贵政治民权民生民主杂谈 |
分类: 社会观察 |
节约型机关就是在机关的组织、建设、运转、发展的各个领域,在机关的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切实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效益。从本质上讲,建设节约型机关,是提高投入与产出效率,解决好成本和效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只要它存在和发展,就脱离不了这种经济属性。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机关科学化管理的本质要求。无论从财政支出分析,还是从实际现象观察,当前党政机关在整体上存在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楼、车、钱、能5个方面。人员上,“吃饭财政”的人数逐年增加,比例偏高,不少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基建上,超标准建设楼堂馆所屡禁不止。某地方煤矿管理局,编制内只有10人,却建造了建筑面积2557平方米的办公楼,人均255.7平方米,平均一人半层楼。用车上,公车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用钱上,公款消费开支增大。能耗上,全国党政机关能源消费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左右,接近全国8亿农村人口生活用电水平。
造成机关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体制、制度、观念三个方面。
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畅。纵向上,政府级次较多,增加了人员、机构和成本;横向上,存在分工过细、职能交叉等问题,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相互推诿,协调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权力和社会职能混淆,导致管理费支出不断增加。二是预算和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预算改革不完善,强调财权的高度集中,忽略事业主管部门管好钱的积极性;强调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的审批,忽略国有资产实物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强调公共财政预算的归口管理,忽略政府机构功能预算的基础管理。三是监督约束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行政监督的惩戒力度不够,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党政机关行政成本的监督比较软化,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死角。
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目前,党政机关的绩效管理目标和考核制度还不够严格,成本控制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导致机关工作人员缺乏用好公共资源的积极性。二是公务消费的量化标准不完善。对职务消费的范围与标准界定不严,吃大锅饭式的统一支付消费方式,往往造成职务消费的膨胀。能源资源消耗没有统一的消耗定额和标准,总体上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三是日常成本管理不严格,使得办公、办会等日常事务铺张浪费问题突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节约行政成本的观念不强。一是成本效益观念缺失。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讲成本是企业的事,党政机关只要把社会事务办好,投入再大也是值得的,导致机关运行管理中只看结果,不讲成本。二是责任意识不强。由于行政经费预算的编制和使用责任主体不到位,不少机关工作人员缺乏节约意识。三是传统影响深重。很多单位求有独立的院落、办公楼和后勤服务系统,搞大而全、小而全,不注重资源的共享与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