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多病独登台----我听西方经典音乐系列之十七

(2008-03-05 23:26: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听乐手记

 

每当听这张唱片的时候,我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苦涩和悲悯。

杰出的大提琴家杜普蕾因为这部作品而不朽,

这部作品也由于杜普蕾的演奏而永垂音乐史册。

每当听到杜普蕾演绎的这部作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秋景色,联想到埃尔加创作这部作品时候的复杂情绪,以及演奏者杜普蕾的不幸命运,

真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只有:

念人生之无常

独怆然而泣下。

 

关于这部作品: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这首1919年完成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运用管弦乐团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他最深切的自白。当时他病痛缠身,又历经一次世界大战,让他陷入深切的失望情绪中,他将这些情绪一古脑宣泄于这首原本不太适合大提琴演奏的协奏曲中——但是考虑到大提琴丰富且深沉的特性,与热烈但阴暗的音色,也许此曲还是很适合大提琴的。

四个乐章依序由前一乐章衍生,就如同一个狂想的曲思——以埃尔加对主题材料的纯熟运用看来,的确如此。第一乐章葬礼般的开场,尽管曲中仍有田园风味的短暂缓解,但是全曲弥漫着幻灭与受苦的感觉,有时表现为向生命的呐喊抗议,但多半为低调地痛苦抒发。之后是由单簧管奏出12/8拍的抒情第二主题,有西西里舞曲的优雅曲风。第二乐章大提琴先以拨弦方式奏出开端的宣叙调,第一乐章主体为谐谑曲风的G大调常动曲。优美的慢板乐曲,将交响曲的规模变成室内乐,而大提琴只吟唱了一个小节。

在终乐章的回旋曲里,埃尔加在世界大战前的豪气依稀可见,但稍纵即逝。该乐章回顾了前面乐章的一些旋律片段,然后迈向苦楚与认命的高潮,陪衬的装饰乐段取用了慢板主题的乐句。埃尔加彷佛在向过去的快乐时光道再见,中断这段挽歌,全曲在回旋曲主题的临去秋波中嘠然而止。
 
关于杜普蕾
http://baike.baidu.com/pic/12/114692596083984_small.jpg Jacqueline du Pré杰奎琳·杜普蕾(1945—1987)
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
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
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
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
巴伦波伊姆(Daniel Barenboim)结婚。杜普蕾和巴伦波因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
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戴维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医师、护士和几个老朋友。
巴伦波伊姆先是每隔一段时间来探望她,一直持续到巴伦波因在巴黎另组一个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来的机会就更少了,只留下她一个人慢慢孤独的死去。

关于这个录音:




大提琴:Jacqueline Du Pre 杰奎琳·杜普蕾
指挥:Sir John Barbirolli 约翰·巴比罗利爵士
演奏: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19.8.1965, Kingsway Hall, London,& 30.8.1965,No.1 Studio, Abbey Road


这是EMI有史以来最成功古典音乐唱片制作,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著名金斯威音乐厅(Kingsway Hall)的录音。12个月后,这张唱片成为音乐评论家的年度首选。21年过去,当它被转制成CD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热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杜普蕾的唱片录音不多,每张都是乐迷的宠儿。
杜普蕾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成名的大提琴家,当世人惊叹于她的成就时,却患上罕见的疾病——纤维硬化症;疾病中断了她的演奏生涯,也切断了她短暂的一生,艾尔加的这部大协也成了演奏者不幸的写照。她深入探索乐曲的内在世界、巨细无遗地呈现每个乐句与细节的演出,为此曲的经典之作——充分表达出痛苦与温柔。
这个曲目是埃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巴比罗利爵士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热情有力,对乐曲之领悟力极高。由于年代关系,该版录音虽然不够细腻,但临场感极佳,音场的平衡感也恰到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