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旧作:杨松斯的力度----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7-10-09 11:37:34)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艺术赏析

分类: 听乐手记
  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当然是看的电视转播。
  下午老曹(利群)给我发来一个信息,说他应邀在央视直播间做现场解说。我回信息说我会准时收看。
  新年音乐会看了十几年,说实话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了。
  这些年给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是卡洛斯.克来伯做指挥的那次,其次是穆蒂和小泽征尔的,对,还有哈农库特的,最糟糕的是玛泽尔的,可是偏偏他指挥的次数最多。他的那种温吞水一般的指挥风格我实在享受不了。
  我记得去年得到的信息是今年的指挥又是玛泽尔,如果是他我就可看可不看了。但是上午到一个亲戚家串门,在他家看到报纸上说,今年指挥是马里斯.杨松斯,使我意外惊喜。所以决定一定要看,在回来的路上正好收到老曹的短信,这下更要看了。
  杨松斯在很多乐迷心中已经是顶顶大名,在和奥斯陆爱乐乐团合作的20多年中,他闯出了自己的品牌,他和奥斯陆爱乐录制的柴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有很好的口碑。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看过一盘DVD,是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欧洲音乐会,曲目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他的风采,他的激情和强烈的力度对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一个事情其实更值得说,1996年一个冬天的晚上我有幸在北京音乐厅现场看了第一次访华的奥斯陆爱乐的演出,比较可惜的是那次作为首席指挥的杨松斯因为心脏病突发没有来北京,担任指挥的是该团的助理指挥、俄罗斯人拉扎列夫。
  那次的演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奥斯陆爱乐的音响和我在唱片听到的有很大差别,上半场的雷斯皮基的《罗马的松树》最后部分的管弦齐鸣,那种气势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了,那以后我听到的所有现场演出和唱片都找不到那种感觉。下半场演奏的勃拉拇斯《第一交响曲》,也是我现场听过的最好的版本。
  从那以后我对杨松斯就充满期待,这个拉托维亚人,其实做过很长一段当时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助理指挥,而那时侯的该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是大名鼎鼎的姆拉文斯基。
  还是说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吧。
  杨松斯今年的曲目选择多了波尔卡和进行曲,还是刚才说的,这样的曲目更便于他发挥自己力度对比比较大的特长。从演出效果看,这样的目的达到了,整场演出给人感觉气氛热烈、激昂,他的指挥风格大气磅礴,手势干净利索,带有俄罗斯学派的风格,大气、粗犷又不乏细腻。因为是第一次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看出他非常卖力气,演出结果看,今年的音乐会非常成功,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收藏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事实证明,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仪式上,也是可以创造经典的。卡洛斯.克来伯创造过,小泽征尔创造过,杨松斯也创造了!
                                         写于2006年元旦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