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感悟随笔 |
我曾经的文友和同行
或许是岁数渐渐大了,近来变得很爱怀旧。
今天把一首大学写的诗贴出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我的那些曾经的文友和同行们。
20年前大学毕业后,我沾了父母的光,回到北京,进了一家行业报社。
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业务和思想培训以后,我们同来的4个大学生,被分别分到报社不同部门。
人事部门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我表示愿意去副刊部。因为觉得那里和我的文学专业还沾点边,那时候刚毕业,文学梦还没有醒。
那时候我们报的副刊每周有一个文学作品版,以发表行业的业余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感以及摄影和美术为主,间或也约请一些知名作家捧场。
由于都在编辑文学版面,由于当时北京的各种报纸都有类似的版面,慢慢同行之间了就有一些业务交流和往来。
还记得大概是1989年下半年吧,好像是中国记协组织成立了首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之后又有人倡议成立了青年副刊编辑协会,挂在首都青年记协下面,算是一个分会。
很模糊地记得,成立大会是租用的旧式三层楼的顶层的一个会议室召开的,当时好像去了四五十人,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大家一通名片互递,联络电话互留,很是热闹。
这些人后来联络比较多的有中国物资报的陆健,周志强,郭增营,中国农金报的韩晓,金融时报的杨建莹、郑裕东,光明日报的韩晓惠,中国煤炭报的刘庆邦,人民公安报的杨锦,团结报的韩宗燕,中国建材报的张庆和,空军报的高庆祥,人民日报的伍立杨等等。
我那时候大学刚毕业没有多久,又因为北京没有同学和朋友,所以除了在报社上班,就是回家听音乐,看书,生活很是单调、乏味。突然有了这样一个组织,觉得很开心,因为同是编辑文学版面,很多人也都是中文系毕业,所以大家的共同话题比较多,又同在京城的蓝天下生活,所以交往就渐渐多了起来。
与这些朋友交往有很多故事,容我稍后一一道来。
今天把一首大学写的诗贴出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我的那些曾经的文友和同行们。
20年前大学毕业后,我沾了父母的光,回到北京,进了一家行业报社。
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业务和思想培训以后,我们同来的4个大学生,被分别分到报社不同部门。
人事部门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我表示愿意去副刊部。因为觉得那里和我的文学专业还沾点边,那时候刚毕业,文学梦还没有醒。
那时候我们报的副刊每周有一个文学作品版,以发表行业的业余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感以及摄影和美术为主,间或也约请一些知名作家捧场。
由于都在编辑文学版面,由于当时北京的各种报纸都有类似的版面,慢慢同行之间了就有一些业务交流和往来。
还记得大概是1989年下半年吧,好像是中国记协组织成立了首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之后又有人倡议成立了青年副刊编辑协会,挂在首都青年记协下面,算是一个分会。
很模糊地记得,成立大会是租用的旧式三层楼的顶层的一个会议室召开的,当时好像去了四五十人,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大家一通名片互递,联络电话互留,很是热闹。
这些人后来联络比较多的有中国物资报的陆健,周志强,郭增营,中国农金报的韩晓,金融时报的杨建莹、郑裕东,光明日报的韩晓惠,中国煤炭报的刘庆邦,人民公安报的杨锦,团结报的韩宗燕,中国建材报的张庆和,空军报的高庆祥,人民日报的伍立杨等等。
我那时候大学刚毕业没有多久,又因为北京没有同学和朋友,所以除了在报社上班,就是回家听音乐,看书,生活很是单调、乏味。突然有了这样一个组织,觉得很开心,因为同是编辑文学版面,很多人也都是中文系毕业,所以大家的共同话题比较多,又同在京城的蓝天下生活,所以交往就渐渐多了起来。
与这些朋友交往有很多故事,容我稍后一一道来。
前一篇:伯恩斯坦诠释的肖斯塔科维奇
后一篇:同学仰熙给我的诗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