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听乐手记 |
今天是莫扎特诞生250年的日子,奥地利和他的家乡萨尔茨堡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我和莫扎特相识也说不清楚是哪年了。
但是听他的作品最早就是在还没有录音机的年代,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比如那首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后来才知道那是他的钢琴奏鸣曲K331号的第三乐章改编的。还有就是那首几乎无人不知的弦乐小夜曲,以至后来我听老柴(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老觉得和它很象,我都怀疑老柴有抄袭的嫌疑,旋律太象了!
后来是听莫扎特的歌剧,听钢琴协奏曲,听钢琴奏鸣曲,听小提琴协奏曲,听了一大堆,我反而听不出什么感觉了。
不过也不对,钢琴奏鸣曲还是很好的,我有席夫和海布勒的全集版本,他们的演绎各有千秋,都有很丰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反倒是被很多专家说得很神的27首钢琴协奏曲我听不出太多感觉。
听莫扎特我有一个总的感觉就是:他就是音乐本身,你不要试图从他的作品里听出音乐之外的东西,绝对不能用听贝多芬的方法听莫扎特,那样你会失望的。
我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所以很失望。
很多专家说莫扎特作品里有“含笑的眼泪”,我听不出来,怎么也听不出来,我倒是从他的作品里听出更多的漫不经心。
据说他生前受了很多苦,遭到很多人嫉妒,但是他好象不会发脾气,他的作品里丝毫没有痛苦的影子,我觉得这是他的天性。
他是个不会表现痛苦的作曲家,除了在他生命最后没有写完的那首《安魂曲》中,可以听出些许痛苦之外。
很多貌似专家的人于是说,莫扎特多么多么伟大,他不把痛苦示人,而只把欢乐带给世间。
其实我怀疑他根本就不会表达痛苦。表达痛苦是需要深刻的思想和体会的。写喜剧是一种才能,悲剧同样也一样。
当我听过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萧斯塔柯维奇之后,我坚信莫扎特真的是不会表达痛苦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和他有距离,或许我对快乐太麻木,而对痛苦太敏感吧!
我感觉最容易接受他的人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年幼无知的孩子,一种是经历了人生风雨的老人,我不属于这两种人,因此我听他总感到不满足,感到缺点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听到很多人说莫扎特就象说神仙,那种表情好象是说不听莫扎特就是有眼无珠,可是我真的没有那种激动到让我战栗的感觉,而听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萧斯塔柯维奇,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至于《牛津音乐词典》中评价他的某些歌剧对人物的刻画达到了莎士比亚的高度,我觉得是溢美之辞,过分了!
前一篇:活着,需要意志和勇气
后一篇:不会痛苦的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