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王小波

(2005-12-18 20:15:32)
分类: 社会观察

 

 

要想让人看懂眉批,总不能不把原文引一些,如果一不留神,引用太多,让人觉得有借别人文章,给自己赚稿费之嫌,那么我倒想辩白一下。因为我很早以前就读过大学问家 周振甫先生的著作,比如《诗词例话》、《文章例话》等,他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当然引用的都是古典诗词或是经史子集中的佳篇,目的是为了阐发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普遍规律,严格地讲,这些都算得上文艺理论著作。再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大著《谈艺录》、《管锥篇》等。这样类比,绝不是想借名人抬高自己文章的品味,这我连想都不敢想。只不过是想说明,文章也是可以这么写的,至多是为了达到“奇文共欣赏”的目的罢了。

废话说得太多了,文归正传。

这部文集中的文章虽非篇篇经典,但值得让人回味的东西着实不少。尽管王小波总是用他机智风趣的笔调来讲道理,我们在开怀大笑、开心解颐之后,却总有那么一丝沉重,因为小波总能用三言两语点到问题的要害。

比如《我看国学》:

“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的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嚼。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口;只要你认真钻研。这你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五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有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读这段文字,我仿佛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当年对青年说:“要少或竟不读中国书”。我也是很久以后,才弄明白鲁迅先生的真正意思的。看来,只要那种“整理国故”的营生还香火不断,那种东方文明可以拯救世界的白日梦没做完成,鲁迅先生的话就不会过时,而小波的机智与幽默就会长久地耐人寻味。难道船坚炮利真的是用四书五经可以征服的吗?一百五十年前的鸦片战争距离今天并不遥远。

再看《东西方的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取得幸福。”

王小波在比较了东西方的快乐观的种种不同之后又说:

“人满足物质欲望的结果是消费,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人避免孤独这一需要的结果。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才会过分。(关于“自激”,可看小波的具体解释,限于篇幅,只得从略)饿了,找个干净的饭馆吃饭,有什么过分?想要在吃饭时显示你有钱才过分。你有个爸爸,你很爱他,要对他好,有什么过分。非要在这件事上显示你是大孝子,让别人来称赞才过分。”

看来,任何事做过了头都是过分,都容易出毛病,不单害自己,而且危及别人。问题是时下两种“自激”过了头都具备的人已经在我们身边出现了:

“出了门,穷奢极欲,非奔驰车不坐,非毒蛇王八不吃,甚至还要吃金箔,屙金屎;回了家,又满嘴仁义道德,整个一个封建家长,指挥上演种种草菅人命的丑剧(就像大邱庄发生过的那样)……

发生这种事就不是文化本身的罪过了,而是“自激”闹的。强调改造自然没错,过了头就是破坏生态平衡;提供仁义道德是好事,过了份就容易变成虚伪;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偏让别人去做?明知是火坑偏往下跳,肯定是横路敬二,喝彩的人肯定居心叵测。

其实这本集子里并不都是在探讨这么严肃的主题,比如还有《卡拉OK与驴鸣镇》这样轻松的文字,无非是善意地劝导那些半夜三更还在唱卡拉OK而又唱得让人受折磨的同志,最好把自家窗户关严,放低声音,或到歌厅去唱,否则被人误以为驴鸣,岂不冤枉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