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肥城风物之沧桑卧虎城

(2010-07-01 10:50:21)
标签:

卧虎

城墙

城门

万历

马经纶

肥城

若我泼墨,能否描绘宁静的桃花源?若我冥想,能否再见繁华的卧虎城?

                                                          ——题记

    卧虎城,在解放前夕一直是肥城的别称,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因其形状酷似平川卧虎,故名。

肥城城镇起源较早,历史悠久。远自新石器时期,人类即繁衍生息于此。位于老城镇北坛村南的北坛大汶口文化遗址,南北约400,东西约300米,文化层堆积约13米。1973年的整地运动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铜器、铁器等。春秋时期,膏腴之地汶阳即成为齐鲁两国必争之地,并出现了鲁国公子羽父的食邑古城,以及十二连城和锁鲁城等古城池,这些都奠定了肥城城镇建设的基础。

传说中的卧虎城

    城市叫做城池,是城墙和护城河(城壕)围合的生命活体。古人运用仿生学原理,遵循相土尝水、法人象地原则,建造了一座座独具特色、形灵兼备的城池。
    
在我国就有苏州、杞县、睢县城这样的乌龟型城、泉州的鲤鱼城、开封的卧牛城等等,此外,古代城池还有做成牛眼形、金鸡抱卵形、雁阵形、八卦形等等,不一而足。城市有各自的体形气质、灵魂个性,高度实现了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

    而肥城这座卧虎城的由来,却少有人知晓其由来,只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肥城县城最初为长方形土城,连年大水使城东北西北多遭破损,每年汛期,百姓惶恐不安。有老者求见县令,声言能保城邑平安,老人说:“此城北枕群山足蹬大河,左右有川顺势南下,是一块风水宝地,需要有王者气才能固守。”县令诚心请教,老人说,“虎为兽中之王,可以建成卧虎,头南尾北,只存南北二门,南门外东西挖水井做虎眼;南门上做两层门楼为虎口;南门至北门辟一条大街做虎脊,城隍庙向前至观音庙辟三条东西向街道,形成‘王’字;顺势西北开挖一条沟做虎尾;城东凹进部位不补做虎肷;城东北东南做凸形石坝为虎膝,至此虎成。”

传说毕竟是传说,在我看来,卧虎城应该是先有形后有名。而这个形的关键点,则在于城东北向内的凹陷。

卧虎城东的康王河,主河道上中游最宽达500米,下游地段有的仅宽18米。逢暴雨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易泛滥成灾。明永乐年间,又一场大水袭来,冲垮了卧虎城东、北两部分,形成一片低洼地,大水过后,重新修建的城墙避过此处,形成向内凹陷的城墙形状,此后虽又有多次重修,但都依据原来的形式。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和城防图上看,这个向内凹陷的地方,就是所谓“卧虎”的“虎肷”。

    有了形,自然可以想象出其他部分。出北城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出去,这就是“虎尾”。“虎头”部分的来源最为精彩,原来的卧虎城,城门口设有挡门石,作用与家里的门槛类似,但不是整个石条连接门框,而是放置在城门正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时人们常用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挡门石分隔开的城门口宽度有限,独轮车只能压过挡门石进出,年深日久,挡门石被磨出一条车辙,远远望去,就像两颗虎牙,而城门自然就成了虎口。站在城外山上俯瞰,自然可以穿凿出一个“卧虎”城来。

至于东西无城门的原因,也仅仅留有传说《斩妖记》。

    据说,北宋年间,肥城叫定阳县。一日,包公自汴梁到此就任县令。刚进定阳县境,就有一群衣著褴褛者拦路喊冤。诉说定阳因开东门出蝎子,开西门出妖精之故,近来,常有妖邪作崇,玩童失踪,到任的第二天,众乡绅在县衙设宴为包公接风洗尘,跪地请他入席。包公大堂之上一看,忽见跪请者臀部都有一条短尾藏于衣内。于是睁开眉心识妖睛仔细观看,果真是一群妖邪。当即,包公上布天罗,下设地网,挥剑斩杀,只有一老妖破地网而逃……

    遍寻陶山,但见斩妖剑插于陶山朝阳洞内侧,乃知余妖作孽。于是上书朝廷言明其事。皇上降旨,堵死东、西二门。自此,肥城就只开南文安、北武定两个城门了。

    细细追究来,也不难理解,虽然城墙有军事功能,但最初的目的,却可能是由防御洪水所建的大坝演变而来,遥想当年十一国攻齐,为御敌于国门之外,齐灵公在平阴集结重兵,并下令紧急加固平阴城外的堤坝,使堤坝更宽更高更长,同时又在堤坝外侧挖掘蓄水的堑壕,作为护城河,就是水坝军事与防洪双重功能的体现。当初的卧虎城,东西皆有河,如果开东西城门,不仅交通不便、毫无必要,也必然加剧防洪压力。

史册上的卧虎城

    肥城西汉始置县,二千二百多年来,县境或为郡、或为县、或为镇,历代沿革。据《山东通志》记载:肥城县旧为辛寨镇,旧城在县西,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置今治。本土城,监肥城抹汉所筑。周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阔一丈,深七尺。二门,南门曰文安,北门曰武定。明永乐年间,东北二隅为河水所啮,随缺修筑。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知县林廷庸增筑月城,建门楼。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知县马经纶始以石。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肥城的战略地位,它北控省会济南,东至五岳之尊的泰山,南下运河之都济宁,成为鲁中一个重要门户,是名符其实的“官马大道”。中国的国都或西或北,但历代皇帝封禅泰山,都免不了要经过肥城,至今仍留有“安驾庄”、“护驾院”等地名,据说,王瓜店镇黄叶村村名,就是康熙皇帝御口所赐。

随着蒙古铁骑的向南推进,肥城又恢复了它的县治。据《元史·地理志》、《元抹汉遗爱碑记》记载,至元十二年,平阴达鲁花赤赵珪(即前文“抹汉”)因运赋不便,奏闻朝廷,改辛寨镇为邑置,复置肥城县。并割平阴五镇四乡属肥城,在辛寨东北筑县城(即今肥城老城)。

达鲁花赤为元朝官名,亦做答鲁合臣达鲁噶齐,蒙古语意为镇守者,相当于突厥语的巴思哈”,在波斯语中则译为沙黑纳,汉文文献也称、监某州、监某府、监某路,是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虽然品秩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由于达鲁花赤一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所以,赵珪应该是蒙古人,具体事例已不可考。

而真正让肥城名声大噪的,却是明朝知县马经纶。

仁义知县马经纶

   马经纶(1562––1605)字主一,号诚所,通州人。少时聪敏好学,17岁为州庠生。明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十七年(1589)考取进士,任山东肥城知县,并将《仁赠编》(历代先达治政言论集)带至任所,作为治县参考依据。

下车伊始,马经纶即以召募代替徭役,以赋税盈余充作应缴税粮,减轻当地百姓较多负担。他还大力兴办教育,择址创建至道书院,教授并考查士民。马经纶在任6年,为民众办了不少好事,政绩显著,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任监察御史。
   
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结果,万历皇帝下令当逮逋李贽。李贽不想连累好友马经纶,马经纶大义凛然地说:朝廷以先生为妖人,那么我就是藏妖的人。要死就一起死,决不让先生一个人去坐牢,我却留在世上。

  李贽入狱后,马经纶除千方百计设法照料他外,还上书有司,为他辩诬,三月十五日,李贽在狱中用刀自刎,次日逝世,马经纶将李贽的遗骸葬于通县北门外迎福寺侧,并在他的坟上建造了浮屠。马经纶对李贽救难、迎养、辩诬在前,归葬于后,都是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进行的,情义之重,堪称义薄云天。
   
万历三十三年(1605),马经纶正容端坐而卒,时年44岁。通州街巷闻他死讯,无不哭泣,肥城人也争来吊丧。门人私谥他为闻道先生。天启初期,朝廷恢复他的官职,并追赠他为太仆少卿,州人奉祀他在文庙乡贤祠。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马经纶组织民众改砖墙为石砌城垣。修建的石城,南北长约1250米,东西宽约750米。东门一段城墙为弧形,城墙西北角为锯齿形。城东南角建有角楼,城墙呈梯形状,外斜内直,顶宽约9米,底宽约11米,高11米,外用青石条砌成,计33层,层厚约0.27米,粗细加工后层层相平,用乱石、石灰加黑矾捣固衬内,再用灰土分层夯实,城墙顶部,外椽用长约0.9米、宽0.4米的青条石平铺,外伸0.3米,上用长0.3米、宽0.15米、厚0.07米的青砖砌成垛口,垛口间留有箭孔。此城东门有形不开,西门无形,城门上端建有门楼,突出城墙10余米,形成瓮城。城门系木质铁皮黑漆大门,用铁钉铆合。护城河绕城一周,池阔一丈、深七尺,护城河距城墙1030米不等。

    建筑城墙所用的石料,据说取自现在新城办事处的巧山一带。当时那里并不叫巧山,随着城墙的建筑完工,那座山刚好被夷成平地,人们便依此称之为巧山。

记忆里的卧虎城

生于1928年的李明义,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片土地,在卧虎城的城墙内生长了二十多年。历史的变迁湮没了那片古城墙,但李明义对这座古城的思念却与日俱增。退休后的他,凭着记忆,历时一年多,精心制作了卧虎城模型,基本展现了卧虎城昔年的壮观景象,制作工艺精湛,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据李明义介绍,卧虎城城墙用青石条砌成,阳光照耀下,泛出玉石的色彩,所以又被称为“玉城”。“玉城这个说法,在江南地区都很有名,”李明义说,“曾经有两个湖南籍的解放军,专门从仪阳乡驻地跑来看,听说卧虎城已经不存在了,很是失望。”

李明义当时住在卧虎城东南角城墙根下,幼年的李明义经常爬上城墙放风筝。城西北方有一片桃园,李明义说,“站在城墙上往下看,一大片娇艳的桃花煞是惹人喜爱,这里才是正宗的肥桃哩。”

卧虎城没有西门,东门仅仅在城内有门洞,从城外看只是城墙,当时的城门洞下,住着好些穷人。城内有一条南北大街,称为霸王街,与城内分设的三条东西向的横街组成了一个“王字”形,道路俱是用青石板铺成。那时的街上已经有了路灯,每条街都有街长,负责这条路上的公用设施维护。

    霸王街是卧虎城的主干街道,街上有几座牌坊,第一个十字路口建有四牌楼(也称四隅首),木柱支撑,重檐斗拱,四角飞翘,青瓦复盖,气势雄伟,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映在上面时,真是金壁辉煌,赏心悦目。此外,较出色的还有龙章奕世坊敕赠坊柱史坊飞舄乘骢坊谏议坊等。

    街上店铺林立,恒聚昌的糕点、玉泉居的酱菜、杏花村和恒益成的酒,在当时都很有名。其中,恒益成酒坊在1950年被改造成肥城县酒厂。霸王街路西、南门里第一条东西路上还有一座当时比较大的酒楼怡园饭店,明窗净几,客来客往,但一般人家却是吃不起的。

县衙东北建有六角亭,称瞻岱亭。据说此亭向东可观泰山雄姿,初建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城内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有子庙、左丘祠、吕祖坛等庙宇,“城隍庙里那座神像还能动哩,”李明义说,“一按神像膝盖,城隍爷就能站起来。”

文庙大成殿为歇山式,九脊顶,四角单飞檐,重椽斗拱,三下昂六铺坐,长20米,宽12.4米,高12.2米,殿内五间,竖明柱8根,柱直径0.6米,造型雄伟壮观。后墙外壁正中有明朝御史大夫李邦珍书写的3米见方的字。旧城搬迁后字移至玉都观保存。

当年的卧虎城,南北两门外都有庙会,相当于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南门外庙会在每年的三月份左右,北关庙会则是四月十八。每到庙会来临,济宁泰安等地的客商云集,唱戏的、杂耍的,好不热闹。南门外还有一座戏台,名曰“阳春”,有趣的是,这座戏台的名字当地人大多不知道,反而是外地人更加了解。“经常有从西边来的外地人问咱知道那个戏台子的名不,基本上当地人都想不起来,”李明义说,“其实戏台西边有牌匾,写着阳春台三个字,从西边来的客人在这里休息,一抬头就能看见,反而是当地人不注意观察。”

由于地处内陆,卧虎城城墙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但城墙的坚固却是经过战火检验的,李明义说:“当年日军侵华,来到卧虎城,由于城门外有树林遮挡,只得用山炮轰击南城墙,炮弹打上去,也仅仅是崩出不到十厘米深的痕迹。”日军到底没能打破城墙,却由于当地驻军的悄悄撤退而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

刀光剑影黯淡下去,鼓角争鸣也渐渐远去,卧虎城故城也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那片城以及这城里的故事,一代一代的流传在乡间俚语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踏着坚定的脚步向前行进。

 

下一篇:齐鲁必争汶阳田,隆重期待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