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风物之沧桑卧虎城
(2010-07-01 10:50:21)
标签:
卧虎城墙城门万历马经纶肥城 |
肥城城镇起源较早,历史悠久。远自新石器时期,人类即繁衍生息于此。位于老城镇北坛村南的北坛大汶口文化遗址,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米,文化层堆积约1~3米。1973年的整地运动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铜器、铁器等。春秋时期,膏腴之地汶阳即成为齐鲁两国必争之地,并出现了鲁国公子羽父的食邑古城,以及十二连城和锁鲁城等古城池,这些都奠定了肥城城镇建设的基础。
传说中的卧虎城
传说毕竟是传说,在我看来,卧虎城应该是先有形后有名。而这个形的关键点,则在于城东北向内的凹陷。
卧虎城东的康王河,主河道上中游最宽达500米,下游地段有的仅宽18米。逢暴雨季节,洪水宣泄不畅,易泛滥成灾。明永乐年间,又一场大水袭来,冲垮了卧虎城东、北两部分,形成一片低洼地,大水过后,重新修建的城墙避过此处,形成向内凹陷的城墙形状,此后虽又有多次重修,但都依据原来的形式。从流传下来的史料和城防图上看,这个向内凹陷的地方,就是所谓“卧虎”的“虎肷”。
至于东西无城门的原因,也仅仅留有传说《斩妖记》。
史册上的卧虎城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肥城的战略地位,它北控省会济南,东至五岳之尊的泰山,南下运河之都济宁,成为鲁中一个重要门户,是名符其实的“官马大道”。中国的国都或西或北,但历代皇帝封禅泰山,都免不了要经过肥城,至今仍留有“安驾庄”、“护驾院”等地名,据说,王瓜店镇黄叶村村名,就是康熙皇帝御口所赐。
随着蒙古铁骑的向南推进,肥城又恢复了它的县治。据《元史·地理志》、《元抹汉遗爱碑记》记载,至元十二年,平阴达鲁花赤赵珪(即前文“抹汉”)因运赋不便,奏闻朝廷,改辛寨镇为邑置,复置肥城县。并割平阴五镇四乡属肥城,在辛寨东北筑县城(即今肥城老城)。
达鲁花赤为元朝官名,亦做“答鲁合臣”、“达鲁噶齐”,蒙古语意为“镇守者”,相当于突厥语的“巴思哈”,在波斯语中则译为“沙黑纳”,汉文文献也称“监”、监某州、监某府、监某路,是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虽然品秩与路总管、府州县令尹相同,但实权大于这些官员。由于达鲁花赤一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所以,赵珪应该是蒙古人,具体事例已不可考。
而真正让肥城名声大噪的,却是明朝知县马经纶。
仁义知县马经纶
下车伊始,马经纶即以召募代替徭役,以赋税盈余充作应缴税粮,减轻当地百姓较多负担。他还大力兴办教育,择址创建“至道书院”,教授并考查士民。马经纶在任6年,为民众办了不少好事,政绩显著,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任监察御史。
李贽入狱后,马经纶除千方百计设法照料他外,还上书有司,为他辩诬,三月十五日,李贽在狱中用刀自刎,次日逝世,马经纶将李贽的遗骸葬于通县北门外迎福寺侧,并在他的坟上建造了浮屠。马经纶对李贽救难、迎养、辩诬在前,归葬于后,都是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进行的,情义之重,堪称义薄云天。
记忆里的卧虎城
生于1928年的李明义,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片土地,在卧虎城的城墙内生长了二十多年。历史的变迁湮没了那片古城墙,但李明义对这座古城的思念却与日俱增。退休后的他,凭着记忆,历时一年多,精心制作了卧虎城模型,基本展现了卧虎城昔年的壮观景象,制作工艺精湛,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据李明义介绍,卧虎城城墙用青石条砌成,阳光照耀下,泛出玉石的色彩,所以又被称为“玉城”。“玉城这个说法,在江南地区都很有名,”李明义说,“曾经有两个湖南籍的解放军,专门从仪阳乡驻地跑来看,听说卧虎城已经不存在了,很是失望。”
李明义当时住在卧虎城东南角城墙根下,幼年的李明义经常爬上城墙放风筝。城西北方有一片桃园,李明义说,“站在城墙上往下看,一大片娇艳的桃花煞是惹人喜爱,这里才是正宗的肥桃哩。”
卧虎城没有西门,东门仅仅在城内有门洞,从城外看只是城墙,当时的城门洞下,住着好些穷人。城内有一条南北大街,称为霸王街,与城内分设的三条东西向的横街组成了一个“王字”形,道路俱是用青石板铺成。那时的街上已经有了路灯,每条街都有街长,负责这条路上的公用设施维护。
县衙东北建有六角亭,称瞻岱亭。据说此亭向东可观泰山雄姿,初建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城内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有子庙、左丘祠、吕祖坛等庙宇,“城隍庙里那座神像还能动哩,”李明义说,“一按神像膝盖,城隍爷就能站起来。”
文庙大成殿为歇山式,九脊顶,四角单飞檐,重椽斗拱,三下昂六铺坐,长20米,宽12.4米,高12.2米,殿内五间,竖明柱8根,柱直径0.6米,造型雄伟壮观。后墙外壁正中有明朝御史大夫李邦珍书写的3米见方的“魁”字。旧城搬迁后“魁”字移至玉都观保存。
当年的卧虎城,南北两门外都有庙会,相当于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南门外庙会在每年的三月份左右,北关庙会则是四月十八。每到庙会来临,济宁泰安等地的客商云集,唱戏的、杂耍的,好不热闹。南门外还有一座戏台,名曰“阳春”,有趣的是,这座戏台的名字当地人大多不知道,反而是外地人更加了解。“经常有从西边来的外地人问咱知道那个戏台子的名不,基本上当地人都想不起来,”李明义说,“其实戏台西边有牌匾,写着阳春台三个字,从西边来的客人在这里休息,一抬头就能看见,反而是当地人不注意观察。”
由于地处内陆,卧虎城城墙的军事意义并不明显,但城墙的坚固却是经过战火检验的,李明义说:“当年日军侵华,来到卧虎城,由于城门外有树林遮挡,只得用山炮轰击南城墙,炮弹打上去,也仅仅是崩出不到十厘米深的痕迹。”日军到底没能打破城墙,却由于当地驻军的悄悄撤退而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
刀光剑影黯淡下去,鼓角争鸣也渐渐远去,卧虎城故城也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那片城以及这城里的故事,一代一代的流传在乡间俚语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踏着坚定的脚步向前行进。
下一篇:齐鲁必争汶阳田,隆重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