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Ø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Ø
土壤调查:其包括有土壤特征的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和土壤制图等,也是研究土壤资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最必要、最为基本手段。
Ø
降水:是指地面从大气获得的水汽凝结物的统称。表示方法: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等
Ø
山地: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度在500m以前,相对高度在100m以上。主要形态要素有山顶、山坡和山谷。
Ø
丘陵:山地与平原的过渡类型。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地形起伏缓和,绝对高度在500m以内,相对高度在200m以内。有高、中、低三丘之分。
Ø
平原:指地面平坦而稍有起伏的广阔地,绝对高度在200m以内,相对高度在10m以内。
Ø
河漫滩:高出于中水位以上,又能为洪水淹没的平垣谷地。
Ø
自然堤:由于下流河面宽广,流速减缓,河水携带的泥沙便在河床两侧沉积下来,逐渐形成的堤坝。
Ø
喀斯特: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和地貌现象的总称,也叫岩溶。
Ø
风蚀地形:雅丹地形、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谷、风蚀丘、风蚀带和摇摆石等。
Ø
地表水:存在于河流和湖泊中的水资源,大部分可供土壤灌溉利用的淡水。
Ø
地下水:地面以下各种状态的水分,分自由地下水和压力地下水。
Ø
泉水:从地下自然流向地面的水分。
Ø
升泉:地下水因静压力而上升到地面。
Ø
降泉:地下水因重力作用而流向地面。
Ø
径流总量:指某段时间通过河流某一出品断面的总水量为该段时间的径流总量
Ø
平均径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径流总量
Ø
径流模数:又称径流率,是指流域内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的径流量。
Ø
径流变率或模比系数:指各年的径流模数和历年平均径流模数的比值
Ø
径流深度:指某时段流域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径流深度=径流总量/1000F。(F表示受水面积)
Ø
径流系数:指某时段与形成该时段径流的降水深度比值。
Ø
土壤剖面:土层(含母质层)的垂直序列。
Ø
单个土体: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
Ø
聚合土体:性质上属于同一种类相邻“单个土体”的组合,为一个制图单位。
Ø
地面形态:自然的地理位置(如高原、山顶)、周围地表形态、微地形等。
Ø
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Ø
自然剖面:因各种工程建设,使土壤的垂直断面裸露出来,并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调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Ø
人工剖面:根据土调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Ø
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
Ø
发生层:通过淋溶—淀积、氧化—还原和人为耕作等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Ø
异元母质:两种以上母质或两个间断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剖面。
Ø
土壤发生型:土壤发生型是指土壤发生层垂直序列的高度综合、概括的类型。
Ø
土体构型:所谓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型范围内,具有各种具体性质、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的类型。
Ø
土壤自然性态是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
Ø
土纲:是根据土类间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归纳来划分。它反映了在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迁移、转化与累积过程所引起的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如铁铝土反映湿热条件下脱硅富铝化过程。
Ø
亚纲:主要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和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性(盐碱土纲的盐土和碱土)划分。
Ø
土类:是高级分类单元,它是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统一和综合。同一土类具有独特的成土过程,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体构型),均有相对稳定的性态特征可资鉴别,不同土类间在性质上有质的差异。
Ø
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根据主导的成土过程之外,产生附加的、次要的成土过程来划分。
Ø
土属:是土壤分类中具承上启下作用的土壤分类单元。它是亚类的续分,又是土种共性的归纳。
Ø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发育在相同母质的基础上,具有类似的土体构型、理化性质和熟化程度等一群比较稳定的土壤。
Ø
变种:是土种范围内的细分,划分依据是以典型土种为标准,在质地、耕性、肥瘦等性状上产生的微小变异。
Ø
诊断层:用以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Ø
诊断特性:用于分类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称为诊断特性
Ø
航片的调绘:航片上反映不出来的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室内或实地判读和测量补充到像片上的工作
Ø
像片平面转绘:用像片平面图作为底图,把判读调绘好的像片向像片平面图上转绘。
Ø
地形图转绘:用地形图作为底图,把判读调绘好的像片向地形图上转绘。
Ø
控制点位图转绘:用通过航片的平面控制连测,内业辐射三角测量和加密平面点位的底图进行转绘。
Ø
像片纠正:由于航空像片上具有一定的倾斜误差及比例尺的不一致,所以为了编制像片图,必须清除点位移,统一比例尺,称为像片纠正。
Ø
卫星图像直接判定法:是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直接确定地物类型和属性的直观判译法。
Ø
卫星图像对比分析法:指用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卫片以及地面的已知资料进行对比。
Ø
间接解译标志:运用地学、气象、水文、农学等专业知识,推断出影像上确实存在的地物,称为间接解译标志。
Ø
历史荷载:土体在历史上曾承受过的有效压力称为历史荷载。
二、基础知识
1、 什么是土壤?
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 什么是土壤调查?
其包括有土壤特征的描述、土壤分类、土壤解译和土壤制图等,也是研究土壤资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最必要、最为基本手段。
3、 土壤资源调查的程序?
(1)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对象、 目的与范围
2)制定技术规程
3)收集、分析有关资料
4)组织专业调查队伍
(2)外业调查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3)资料和基础图件的整理
1)基础资料的整理
2)基础成果图件的编制
(4)提交成果
1)成果图件报告
2)调查报告
4、土壤调查的意义和任务
(1)意义:了解农业资源,指导农业生产。
(2)任务
1)为了摸请全国的土地与土壤资源。
2)为了作好农业区划,各省、市、县都要进行中小比例尺的土壤调查。
3)为了农业生产面貌,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4)为了科学种田,要对农业用地进行大比例尺的土壤调查。
5)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荒地调查。
5、土壤调查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调查精度、成果要求、工作方法和步骤、完成工作的时间、各项工作阶段所必须的设务、经费的估算。
6、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主要内容:
(1)自然成土因素资料收集(包括气象资料、地质和地貌、地表水和地下水、植被资料)
(2)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
(3)土壤资料的收集(包括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形成特点、肥力特征、土壤问题和利用改良经验等。)
(4)资料的分析(包括地区自然成土因素的特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发生、特性、分布规律;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调查的内容)
7、调查物质的准备:图件的准备;遥感资料的准备(包括航片比例尺的选择、航片的准备、卫星影像的准备);调查工具的准备(取土工具、调查的一般工具、野外土壤草图测制仪器、野外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仪器等)
8、调查底图的比例尺
l
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l
大比例尺:1:1万-1:2.5万 土种或变种。
l
中比例尺:1:5万-1:20万
土属、土种。
l
小比例尺:<1:20万
亚类、土属。
l
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9、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之道库恰耶夫公式
u 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
u
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10、气候因素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近代气候:主要研究与土体分化作用、物质淋溶淀积作用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光(太阳能辐射)、热、水等几项气候指标。
Ø
降水的概念:是指地面从大气获得的水汽凝结物的统称。表示方法: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等
2)古气候:主要是第四纪以来几个主要地质时期(间冰期)的气候及沉淀物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1)
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土壤发生分类的参考
2)
小区域气候观察法
3)
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和物质地球化学迁移研究法:矿物的风化和次生矿物的形成;物质的地球化学迁移系列
4)
指标分析法:土体风化方式与气候的相关性;土壤分布与湿润条件的相关性;气候条件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形成的相关性。
11、地形因素研究
(1)研究内容: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
n
地形类型:按形态特征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平原包括河谷阶地、河漫滩和自然堤);按成因划分为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冰川地形(包括冰蚀地形和冰碛地形)
n 几个名词
Ø
山地: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度在500m以前,相对高度在100m以上。主要形态要素有山顶、山坡和山谷。
Ø
丘陵:山地与平原的过渡类型。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地形起伏缓和,绝对高度在500m以内,相对高度在200m以内。有高、中、低三丘之分。
Ø
平原:指地面平坦而稍有起伏的广阔地,绝对高度在200m以内,相对高度在10m以内。
Ø
河漫滩:高出于中水位以上,又能为洪水淹没的平垣谷地。
Ø
自然堤:由于下流河面宽广,流速减缓,河水携带的泥沙便在河床两侧沉积下来,逐渐形成的堤坝。
Ø
喀斯特: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和地貌现象的总称,也叫岩溶。
Ø
风蚀地形:雅丹地形、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谷、风蚀丘、风蚀带和摇摆石等。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研究、地图和遥感影象分析、设点剖面观察、绘制综合断面示意图、地形素描、野外摄影和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影响的分析。
12、母质研究
(1)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母质对土壤发生性状、肥力性状和某些障碍性状的影响。
n 母质类型
Ø
按风化壳类型划分为碎屑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富铝风化壳、含盐风化壳和还原系列。
Ø
按形成类型划分为残积物、堆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滨海沉积物和冰碛物。
Ø
按成土母质划分为酸性结晶岩风化物、中性结晶岩类风化物、基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石英岩类风化物、泥质岩类风化物、碳酸盐类风化物、红砂岩类风化物、紫色砂岩类风化物、紫色泥岩类风化物、炭质泥岩类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第四纪黄土类物质、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沙物质、泥炭物质等。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研究、野外考察研究、自然断面的分析、化学属性研究、岩石学属性研究、矿物学属性研究、制作母质分布图。
13、时间与古土壤研究
(1)研究内容
1)由地壳变动产生的埋藏或裸露古土壤:“变质”残余土、冰渍环境中的埋藏土、黄土环境中的埋藏土、河流沉积物中埋藏土
2)由环境变迁产生的残余土:残余沼泽土、残余盐土、残余砂姜黑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研究(查阅资料)、现代土壤剖面残遗的特征研究、现代气候和景观因素不相、适应的土壤类型研究、古土壤年龄测量法研究(有放射性碳法和测定第四系沉积母质年龄法)和综合法
14、地表水与地下水研究
(1)研究内容:地下水和地表水
n 地表水的类型
Ø
河流:雨水补给型、冰雪补给型、地下水补给型
Ø
湖泊:淡水湖、咸水湖、盐湖
Ø
冰川: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
Ø
沼泽:泥炭沼泽、潜育沼泽
n
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潜水、层间水
Ø
按地下水埋深登记划分:深位地下水、中位地下水、高位地下水
Ø
按水质类型分:淡水、弱矿化水、矿化水、强矿化水、极强矿化水、盐水
n 几个名词
Ø
地表水:存在于河流和湖泊中的水资源,大部分可供土壤灌溉利用的淡水。
Ø
地下水:地面以下各种状态的水分,分自由地下水和压力地下水。
Ø
泉水:从地下自然流向地面的水分。
Ø
升泉:地下水因静压力而上升到地面。
Ø
降泉:地下水因重力作用而流向地面。
(2)研究方法:地表水、地下水与地貌结合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补给关系;资料水文特征研究;径流特征值收集;结合研究潜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土壤、植物指示研究;矿质化学分析。
n 几个名词
Ø
径流总量:指某段时间通过河流某一出品断面的总水量为该段时间的径流总量
Ø
平均径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径流总量
Ø
径流模数:又称径流率,是指流域内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的径流量。
Ø
径流变率或模比系数:指各年的径流模数和历年平均径流模数的比值
Ø
径流深度:指某时段流域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径流深度=径流总量/1000F。(F表示受水面积)
Ø
径流系数:指某时段与形成该时段径流的降水深度比值。
15、生物因素研究
(1)研究内容
1)植物
Ø
植物群落及其对生物量积累特征的研究
Ø
植物群落与相对应的土壤发生、特性和类型的观察研究
Ø 指示植物的研究
Ø
农田作物的长势与缺素研究
2)动物
Ø
微型动物:个体小于0.2mm的动物类型,如原生动物、线虫等
Ø
中型动物:个体大小为0.2-4mm的动物群
Ø
大型动物:个体大小为4-80mm的各种动物群,如蚯蚓、高等昆虫等
Ø
巨型动物:个体大小在1cm以上到1-1.5m的大动物,如田鼠、龟、蛇等
3)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纲、滤过性生物
(2)研究方法
1)植物的野外调查法
Ø 自然植被调查。
Ø 植物根系调查。
Ø 栽培作物调查。
Ø
指示、经济作物调查。
2)动物研究法
3)微生物研究法
4)综合研究法
Ø 生物地球研究法。
Ø
不同土壤生态型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法。
16、农业生产活动的调查研究
(1)研究内容
1)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2)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耕作措施和施肥措施。
(2)研究方法
1)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的研究:来源、土壤条件、腐殖质特性。
2)群众经验的调查研究:农民的生产经验、农谚的收集、地方志的收集。
3)年度比较法。
17、区域景观的综合分析
u
研究原则:1、抓主要因素;2、相互联系;3、相互作用;4、相互变化。
18、土壤剖面形态:是诸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内在性质和外在形态的综合表现,是成土过程的客观记录。
19、土壤剖面:土层(含母质层)的垂直序列。
20、单个土体: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
21、聚合土体:性质上属于同一种类相邻“单个土体”的组合,为一个制图单位。
22、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23、土壤剖面类型
(1)自然剖面:因各种工程建设,使土壤的垂直断面裸露出来,并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调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2)人工剖面:根据土调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24、剖面数量的确定原则:地区分级原则、精度要求原则、底图质量原则和因人制宜原则。
25、剖面的设置方法:常规布点法、统计抽样法
26、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剖面点要有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
(2)不宜在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发现有未预料的因素使土壤发生变化,重设剖面点。
26、土壤剖面的挖掘的注意事项
Ø
垂直、向阳、易于观察;
Ø
表土、底土分开,回填不要打乱土层;
Ø
不要破坏观察面的结构;
Ø
垄作土地,应能看到各部位的变化。
27、地面形态:自然的地理位置(如高原、山顶)、周围地表形态、微地形等。
28、土壤侵蚀与堆积
(1)剖面点的土壤侵蚀(分三级:轻度、中度、严重)。
在斜坡以流水为主,有:片状、浅沟、沟状等方式。在陡坡以重力为主,有:崩塌、滑坡、泥流等。在谷地两侧,以水力冲击侵蚀为主,有侧蚀、冲蚀与崩塌。
(2)剖面点的堆积
29、排水与灌溉
(1)排水条件
分为:排水条件好、排水条件较好、排水改良条件差、排水改良条件很差。
(2)灌溉条件
旱作较稳定或有稳定灌溉条件、灌溉水源差的旱作地、无灌溉水源保证,旱作稳定、无灌溉水源保证,不能旱作。
29、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
30、发生层:通过淋溶—淀积、氧化—还原和人为耕作等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n
基本发生层:采用O、A、E、B、C、R土层命名。
Ø
O层:有机质层。枯枝落叶、草根盘结、泥炭,有机质聚集超过30%。
Ø
A层: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与矿质土粒充分混合,有机质在1%-10%。
Ø
E层:淋溶、漂白层。硅酸盐粘粒和铁铝淋失,石英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色浅,质地沙化。
Ø
B层:淀积、聚积或风化层。粘土矿物高度淀积;硅酸淋失;氧化物残积;色调较红;结构随土壤水分的含量变化而变化。
Ø
C层:成土母质层。风化的基岩,疏松的沉积物,可溶性盐和碳酸钙积聚。
Ø R层:基岩层。
n 发生层的过度特征
Ø
按边界明显度,可分为突然、渐变、清楚、扩散四种过渡形式
Ø
按边界形状,可分为平直、波浪、不规则、间断四种形态
n 名词
Ø
异元母质:两种以上母质或两个间断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剖面。
Ø
土壤发生型:土壤发生型是指土壤发生层垂直序列的高度综合、概括的类型。
Ø
土体构型:所谓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型范围内,具有各种具体性质、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