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土壤农化分析华南农大复习资料 |
分类: 学习资料(本人整理,仅供参考) |
一、名词解释(20分)
1. 系统误差:是由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原因引起的。例如方法本的缺陷、计量仪器不准确、试剂不纯、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分析人员恒定的个人误差等。
2.
4. 对照试验: 只是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组实验。
5.
土壤有效氮:包括无机氮和部分有机质中易分解的、比较简单的有机氮。它是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的总和,通常也称水解氮,它能反映土壤近期内氮素供应情况。
6. 粗蛋白质:粗蛋白质是含氮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蛋白质和含氮物(氨化物)。
7
8
9
10
11
12
13
二、填空题 (20分)
1
2
3
4
5 土壤有效磷的化学浸提方法包括: (1) 用水作提取剂。(2) 饱和以CO2的水为提取剂。(3)有机酸溶液为提取剂。(4)无机酸为提取剂。(5)碱性液为提取剂。
6
7
8
9
10
11
三、判断题(20)
1
2
3
4
5
6
7
8
9
10 尿素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成分是缩二脲。
11 17所用试剂和仪器可能含有微量待测成分时,可用下述方法进行空白实验扣除。
12 用pH计测定土壤pH时,玻璃电极与泥糊接触,甘汞电极悬于清液中.
13 土壤的吸湿水为5%,则10.000g风干土的烘干土重为9.524%。
14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主要由系统误差决定的。
15 精密度则是由偶然误差决定的。
四、 简述题(40分)
1.土壤农化分析混合土样采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每一点采取的土样厚度、深浅、宽狭应大体一致;
(2)各点都是随机决定的,在田间观察了解情况后,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一般按S 形线路采样。
(3)采样地点应避免田边、路边、沟边和特殊地形的部位以及堆过肥料的地方;
(4)一个混合样品是由均匀一致的许多点组成的,各点的差异不能太大,不然就要根据土壤差异情况分别采取几个混合土样,使分析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5)一个混合样品重在1kg左右,如果重量超出很多,可以把各点所采集的土壤放在一个木盆里或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摊平,用四分法对角取两份混合放在布袋或塑料袋里,其余可弃去,附上标签,用铅笔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在袋里,一份扣在袋上。与此同时要做好采样记录。
2.简述土壤缓效钾的测定的方法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
(1)方法原理:用1mol/L热HNO3浸提的钾多为黑云母、伊利石、含水云母分解的中间体以及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的钾离子,这种钾与禾谷类作物吸收量有显著相关性。
从1mol/L热HNO3浸提的钾量减去土壤速效性钾,即为土壤缓效性钾。
(2)操作步骤: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2.5g(精确至0.001g)于100mL三角瓶或大的硬质试管中,加入1mol/L HNO3 25mL,在瓶口加一弯颈小漏斗,将8~10个大试管于铁丝笼中,放入油浴锅内加热煮沸10min(从沸腾开始准确记时)取下,稍冷,趁热过滤于100mL容量瓶中,用0.1mol/L HNO3溶液洗涤土壤和试管4次,每次用15mL,冷却后定容。在火焰光度计上直接测定。
3.简述影响有效磷提取的因素。
(2)水土比例。提取过程中磷的再固定是一个重要因素,增大水土比例,不仅能增加磷的溶解,而且能减少磷的再固定,因此水土比例不同,测出的结果相差很大;
(3)振荡时间。固相磷的溶解作用和交换作用都与作用时间有关,因此振荡时间必须规定,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
(4)温度的影响。提取和显色过程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一般要在室温(20~25℃)下进行。
4.简述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的方法原理。
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的温度为180,沸腾5分钟),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
本方法测得的结果,与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的有机碳,因此将得的有机碳乘以校正系数,以计算有机碳量。
氧化(消化):2 K2CrO7 +8 H2SO4 + 3C=2K2SO4 + 2Cr2(SO4)3+3CO2+8H2O
颜色变化:橙色——黄色或黄中带绿色
滴定: K2CrO7 +7
H2SO4
在1mol·L-1H2SO4溶液中用Fe2+滴定Cr2O72-时,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为1.22~0.85V。
5 包括硝态氮的植物样品的全氮测定的方法原理..
水杨酸-锌粉还原法:样吕中的硝态氮在室温下与硫酸介质中的水杨酸作用,生成硝基水杨酸,和硫代硫酸钠或锌粉使硝基水杨酸还原为氨基水杨酸。然后进行H2SO4-混合加速剂法消煮分解,将全部有机氮(包括硝态氮)转化为铵盐。铵态氮的定量可用半微量蒸馏法进行。
6 籽粒中粗蛋白质的测定的方法原理.
氮素是蛋白质中的主要成分,同类植物籽粒中蛋白质的含氮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可用开氏法消煮定氮,再将测得的含氮值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粗蛋白质含量。氮含量换算成蛋白质的系数,一般采用6.25,这是由蛋白质平均含氮16%为根据导出的值,但不同植物籽粒中蛋白质的含氮量有差异,故由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也稍有不同。
以定量蛋白质为目的的总氮量测定中,开氏法分解时,硝态氮的部分氨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蔬菜类特别是可能含有硝态氮的化合物的样品,需要用水杨酸固定硝态氮化合物,用开氏分解测定总氮量,同时用离子电极法测定硝态氮的含量,再从总氮量减去硝态氮量后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
7 还原型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原理.
抗坏血酸(Vc)结构中有烯二醇结构存在,因此具有还原性,能将蓝色染料2,6—二氯靛酚还原为无色的化合物,Vc则被氧化为脱氢Vc,反应式如下:
2,6—二氯靛酚具有酸碱指示及氧化还原指示的两种特性。在碱性介质中呈深蓝色,而在酸性介质中呈浅红色(变色范围pH4~5),其氧化态时呈深蓝色(碱介质中)或浅红色(酸性介质),还原态时为无色。
根据这个特性,用碱性蓝色染料的标准溶液滴定植物样品酸性浸出液中Vc到刚变浅红色为终点,由染料的用量即可计算Vc的含量。滴定终点的红色是刚过量的未被还原
通常测定Vc浸提和测定都是在20g·L-1的草酸溶液中进行的,目的是保持反应时一定的酸度,避免Vc在pH高时易被空气氧化。此染料不致氧化待测液中非Vc的还原性物质,所以对Vc的测定有一定的选择性。
本法适用于测定一般水果、蔬菜样品的还原型Vc,不包括脱氢Vc。如样品中含有Fe2+、Sn2+、Cu2+、SO32+、S2O32+、SO2等还原性杂质,则有干扰。
8 尿素和铵态氮肥总氮含量的测定的方法原理.
尿素:在硫酸铜存在下,在浓硫酸中加热使试样中酰胺态氮转化氨态氮,蒸馏并吸收在过量的硫酸标准溶液中,在指示剂存在下,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反滴定。
铵态氮肥总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这些强酸性铵盐溶解于水溶液中,在中性的水溶液中,NH4+与甲醛反应生成六亚基四胺和等摩尔的酸,反应式如下:
4NH4++6HCHO=(CH2)6N4+4H++6H2O
反应生成的酸,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间接计算出试样中的总氮含量。由于反应生成的(CH2)6N4是弱碱(K6=1.4*10-9),因此滴定时应选用酚酞为指示剂。此外,甲醛中常含有少量的因被空气氧化而生成的甲酸,因此使用前,必须先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中和,否则产生误差
9 土壤有效磷(OLSEN 法 )测定的方法原理
石灰性土壤由于大量游离碳酸钙存在,不能用酸溶液来提有效磷。一般用碳酸盐的碱溶液。由于碳酸根的同离子效应,碳酸盐的碱溶液降低碳酸钙的溶解度,也就降低了溶液中钙的浓度,这样就有利于磷酸钙盐的提取。同时由于碳酸盐的碱溶液,也降低了铝和铁离子的活性,有利于磷酸铝和磷酸铁的提取。此外,碳酸氢钠碱溶液中存在着OH-、HCO3-、CO32-等阴离子,有利于吸附态磷的置换,因此NaHCO3不仅适用于石灰性土壤,也适应于中性和酸性土壤中速效磷的提取。待测液中的磷用钼锑抗试剂显色,进行比色测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