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渔樵闲话
渔樵闲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045
  • 关注人气: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玛利亚大教堂(公元315年)

(2017-09-25 23:55:01)
标签:

罗马

圣玛利亚大教堂

马赛克

镶嵌画

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圣玛利亚大教堂(公元315年)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类就在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地区繁衍生存,而特里尔是阿尔卑斯山北部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城市”的地方,约建于公元前15年(另一资料为公元前16年)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南可到法国里昂,北可至科隆,西可通法国巴黎,东可达美茵茨。地处具有战略意义的交叉点。因此,古时它被作为军事要地。罗马帝国时代的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抗击游牧民族的重要据点。一世纪时是罗马的殖民地,二世纪成为贸易中心。在三世纪成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因此又有“北方的罗马”和“第二罗马”之美誉。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与此同时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特里尔现存许多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有约公元500年造的圆形露天剧场,公元2世纪中叶,这里修建了长6500米的城墙以及 47座碉堡。4世纪的筑有防御工事的城门,城门宽约36米,高约30米,厚23米,由砂岩垒起4组浅灰色的建筑组合而成。中央门楼开有两个拱门,拱门上有两层柱廊,门楼的内部是一个大的庭院。城门最初的功能是防御工事,是罗马城的北大门,几个世纪的风化、烟灰和尘埃使大门变得漆黑,“黑门”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呈圆形的角斗场,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可容纳25千名观众。这个著名的竞技场名列罗马帝国大型竞技场的第10位,也是罗马时代的遗迹。外形优雅美观,内部陈设华丽的罗马浴池遗迹;摩泽尔河上有一座修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石拱桥-罗马桥,是阿尔卑斯山北部古老桥建筑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旧川流不息。罗马桥”总共经历了3个建造阶段。它与特里尔城同期始建于公元前16年,当时用生长了16年的橡胶树作为桥柱横亘在摩泽尔河(法国东北部和德国西部河流)上。还有卡塞尔施塔特宫(17401745年)以及选侯宫(1614 年)等。记载着古罗马的文化,反映着特里尔曾有的辉煌。

在罗马帝国历史上,君士坦丁大帝是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于公元315年左右命令将其母亲曾经住过的宫殿改造成巨大的双梁教堂,北侧一幢作为供奉圣彼得的主教教堂;南侧一座为教区教堂。它不仅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壮观的历史见证之一。被称为“我们的夫人”教堂。11世纪,南侧的教堂成为圣玛利亚教堂,北侧的教堂则变成了大教堂。就像人们如今所看到的那样,教堂最初就建在离大集市不远的地方,将早期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被认为是哥特式中心建筑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德国最大的早期复式基督教建筑之一。其装饰艺术集罗马时代至19世纪德国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赞叹不绝。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目前对罗马的早期巴西利卡式教堂及其内部镶嵌画的了解,便只能依靠另外两座著名教堂,即建于罗马城外的圣保罗教堂(386年开工)和罗马城内的圣马利亚.马焦雷教堂(始建于4 世纪中叶,但在430-450 年间大规模改建,使它成为罗马最重要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之一)。由于圣保罗教堂在19世纪雷击焚毁,镶嵌画损坏较多,圣马利亚大教堂便是有关资料的主要来源了。

镶嵌画(音译莫赛克)在罗马帝国初期已有较大发展,庞贝城遗址中便有大量镶嵌画出土,其数量并不低于庞贝之壁画。但是,镶嵌画在罗马古典社会中只用作地板装饰,作于墙上类似壁画者绝少,而且镶嵌画作品除花纹图案外,其他绘静物风景以至人物故事的画幅都仿自壁画或其他画种,因此镶嵌画在罗马长期以来只属于工艺装饰性质,不能称为独立的绘画创作体裁。但在基督教美术中,镶嵌画的地位起了很大变化,因为基督徒发现这种工艺经久耐磨,闪闪发光,比壁画更适合于制作那种宗教观念要求的,以永久、珍贵、坚固材料制成的图画。于是镶嵌画开始主要用于教堂壁面,嵌块也主要以彩色玻璃制成,有时还镶以黄金,画题也完全按新宗教的要求重新设计、创作,镶嵌画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遂代替壁画而成为主要画种。从考古遗物看,近年在圣彼得教堂地下深处发掘到一些3 世纪时的基督教墓葬,其中有在墙面和墓顶制作的镶嵌画残片,可见在墙上而不是在地板上作镶嵌画是基督教早就有的一种自别于罗马人的习惯。但这些镶嵌画的题材仍取自罗马古典艺术,如用葡萄藤表示天堂,以阿波罗神乘马车巡天之像代表基督或上帝等等,手法还很幼稚。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后,大批建筑界的匠师被调来营建教堂,绘画界的匠师则被委以全面制作基督教内容的镶嵌画的任务,他们的作品相继出现在圣彼得、圣保罗、圣马利亚等大教堂中,也普遍见于其他教堂、礼拜堂、洗礼堂和墓室。

从圣马利亚大教堂现存的镶嵌画作品看,它们已有成龙配套的系列,用连续的画面分别表现上帝创造世界、以色列人的历史以及耶稣的生平传说,亦即旧约和新约《圣经》的主要故事,用这些图画向广大信徒(他们中大多数不识字)进行宗教宣传显然有其突出效果。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墙面,例如大门檐部上的、凯旋拱上的、祭台背面的地方,应该画内容更隆重、形象也更丰富的宗教画,如众圣徒朝拜耶稣、耶稣复活、显灵之类,圣徒和耶稣的形象直接面对信徒群众,更有宗教上的启示与说服力。前一类连环画似的以故事情节为主的镶嵌画,罗马艺术家可从他们历来擅长的叙事浮雕艺术中寻求样板,不过这时的叙事浮雕已在图拉真纪念柱基础上向图解式叙述走了很长一段路,人物大加减缩,动作也尽量简单,一切以能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为限。朝拜基督和基督显圣之类镶嵌画,则可从随处可见的凯旋门上表现皇帝活动的浮雕取材,这些浮雕也像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浮雕那样大大程式化了,人物按主题要求一字儿排开,姿态呆板千篇一律也无所谓。由此可见,帝国后期艺术在写实方面的退化,倒成为基督教艺术发展自己的宗教程式图解手法的一个很方便的条件。然而,正是由于早期基督教艺术和帝国后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古典艺术的遗产仍然为基督教艺术以及日后的中世纪艺术所吸收。例如,在圣马利亚大教堂的镶嵌画上,人物形象尽管已经大量简化,但仍可见古典艺术重视形体效果,光暗对照显著,有阴影表现等特点,使这些镶嵌画和一般的东方艺术作品有别。


上一篇“罗马、基督教”: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公元313年)

下一篇“罗马”:星期的由来(公元321年)

下一篇“基督教”:基督教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公元32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