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象传(公元312年)

(2017-09-18 23:53:21)
标签:

郭象传

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十五 西晋-15.3.6.5 郭象传(公元312年)

《晋书卷五十•列传第二十》:“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

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暢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巳。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郭象字子玄,年少时有才理,爱好《老》、《庄》学说,能够清谈玄理。太尉王衍常常说:“听郭象讲话,如同悬挂的河水倾泻而出,流注不竭。”州郡征召,都不就任。时常闲居,用文论自我取乐。后来征为司徒掾,渐渐做到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荐为太傅主簿,很受宠 爱信任,于是就任职当权,威逼朝廷内外,因此舆论罢免了他。永嘉末年(312)病逝,著有十二篇碑论。

先前有数十家注《庄子》的书,没有谁能穷究其旨趣系统。向秀在旧注之外进行注解,精妙地阐述了《庄子》新奇的情致,使玄理大畅,只有《秋水》、《至乐》二篇没有完成而向秀就死了。向秀的儿子年幼,致使注释搁浅,然而很有一些不同的本子流传。郭象为人品行卑鄙,以为向秀的注释没在世上流传,于是剽窃为自己的注释,便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更换《马蹄》一篇,其余各篇有的只标点文句罢了。后来向秀注释的本子出现,所以现在有向秀、郭象两家的《庄子》注,其释义是一样的。)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西晋时期哲学家,玄学(理性新道家学派)人士。好老庄,善清谈。为《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

郭象生于魏嘉平四年(252年),死于晋永嘉六年(312年)经历了西晋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

291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直至西晋灭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代,战乱频繁。生民涂炭,亡国败家,一片残破景象,大批名士在政治斗争中死于非命。如何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难来重建一个正常的封建秩序。成为哲学家思考的主题。郭象力图调和哲学与现实的矛盾,以及玄学内部不同派别的矛盾,名教与复归自然关系的玄学主题。他作《庄子注》,来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对何晏、王弼、裴頠等人的玄学进行综合总结,形成了完整而宏大的独化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在什么是世界本体的问题上,王弼、何贵无论主张"有生于无""以无为本",裴頠崇有论主张以有为本,认为""不能生"""始生者,自生也".郭象接过这些观点,并加以绝对化,认为老庄之所以称道无,是要说明"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他把""""""""对立起来,认为"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而为无矣".他还说:"有之不能为有,而自尔耳".这就是""不能生""""也不能"".一切有物都是"自生""自选"的,正所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天地万物都"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独化"说就是郭象对世界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最根本的解释,是郭象哲学体系的核心。

郭象的"独化"论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如他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他认为"天地日月不运而行也,不外而自止也,不争所而自代谢也,皆自尔。"他认为"天者,万物之总各也。"天不是造物者,也不是万物的主宰。万物自生,没有造物主。从这个意义上讲,郭象的独化说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宗教神学的"造物主"——上帝,也是对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根本否定。因此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是郭象认为万物不仅自造,而且自足,不需任何外界条件而孤立存在,"无所待焉",独生而无所资借事物的生成与存在既没有原因,也没有条件,又不是造物者所造,只能"突然而自得""忽然而自尔".那么,它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郭象只好找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不分的"各无而非无""玄冥之境",说万物都"独化于玄冥之境"."玄冥之境"似无非无,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这使郭象的独化论罩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

郭象认为,天地万物就个体来讲是自造的、独化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又是互不可缺的,完全和谐的。那么,这些自生、自造、彼此孤立存在的个体如何达到和谐呢.这个和谐的世界秩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郭象认为是""或者"",有时也称为"天理".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或者说"独化",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唯在命耳"完全是""""决定的。

所谓""""是一种"无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不得已"的决定力量。这种""""也是独化出来,"自然而然"的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世界秩序的、不可违抗的神秘力量。

郭象的独化论和神秘主义又导致他在认识论上不可知论。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突然的独自生存变化,无因无果,"玄冥之境"是混沌不分的,"""""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因此,"夫死者已自死,生者已自生,圆者已自圆,方者已自方,未有其根者,故莫知".他又认为,人的本性也是独化的、有限的。人的活动能力和范围不能超出其本性。人的目见、足行、心知只是一种本能的"任其自动"而不是主观的能动性。因此他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放之自尔而不推明也".而要通过主观修养,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便可以"冥然自合",而"得其枢要也".在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神秘的"冥合"中,"弥贯万物而玄同彼我,混然与天下为一",可见,郭象的不可知论又反过来导致了十足的神秘主义。

在政治理论方面,郭象主张行"内圣外王之治",主张"天为".但他所说的无为决不是"拱默而已"的无所作为,而是"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他把顺其自然的"各用其性"的活动看作是无为,只要不超出本性范围的活动就不算是有为。他说:"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他用顺其天理自然来调合有为与无为,是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和谐",统治与被统治都是各自的本性使然,就象工用斧、斧刻木一样合情合理。君主统治臣民是合理的,"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应当以"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这是合乎天人之道的。被统治者接受统治也是合理的,因此要"安命"."各安其所司""各足于所受""各静其所遇""各安其所安",从而使贤愚贵贱,君臣上下各安其分,"天下无患矣".

郭象还把仁义道德、纲常名教说成是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夫仁义者,人之性也。"他反对把仁义道德看作外在因素的说法,认为仁义也是人独化于玄冥之中的本性,服从名教是"天命之固当也。"郭象的独化论发展了魏晋玄学本体论,使中国的思辨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峰。他看到万物本来就存在,用不着为世界寻找一个最终根源,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他的独化论体系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他的玄冥说有着浓厚的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对佛教的传播、对后世的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