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公元313年)
(2017-09-21 23:12:54)
标签:
米兰敕令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杂谈 |
分类: 闲话历史 |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公元313年)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由犹太教脱胎换骨而来。从1世纪中叶起基督教作为犹太教的一个非正统教派,开始在罗马帝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中传播,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接受了这种新的信仰。
到2世纪中叶,基督教已发展成一种与犹太教完全分离的新宗教,并在安提阿、以弗所、亚历山大里亚及罗马等地形成了几个传教中心。3世纪初以后基督教逐渐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并成为帝国内除国家教权之外最大的宗教政治力量。它的成员和骨干大都是聚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和散居在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犹太人下层群众。这个时期的基督教虽然已萌发世界化的倾向,但仍保留了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其宗教形式与当时犹太教中一些非正统的下层派则十分相似,在教义和礼仪的组织方面都还较少系统化,在思想意识方面表现出较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倾向。
罗马正史中最早有关基督教的记载见于曾任皇帝哈德良私人秘书的苏东尼乌所著《罗马12帝传略》。书中记述说克劳迪乌曾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因为他们在基督的鼓动下经常制造动乱。
公元元年前后,犹太教内部分化为四个宗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和艾赛尼派,基督教极有可能是由艾赛尼派犹太教发展而来。基督教的创始人是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耶稣。耶稣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但下面几点则可以肯定:耶稣是犹太人、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曾收12门徒、遭到犹太教上层的嫉妒与迫害,最后以反罗马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在公元一二世纪时,罗马的统治者认为基督教无非是不大讨人喜爱的犹太人的一种教派,因此基督教和犹太教一样遭到罗马统治者的压制。当时的罗马帝国信仰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邸的多神教,因此笃信一神论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而且早期的基督教徒多是贫苦之人,由于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中记述了克劳乌迪一世的继位皇帝尼禄借罗马城大火为由,残酷迫害基督徒的情况,并说基督是在提庇留在朝期间(14-37年),由总督本丢.彼拉多处以极刑。这说明在1 世纪40-60年代,基督教在罗马已形成一定势力,并引起统治者的严重不安。由此拉开了基督教遭受残酷迫害的帷幕。
但是用政治手段压制宗教,往往适得其反;然而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宗教内部也会产生一定的分化或转化。在第一阶段里,对基督徒的指控主要是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由于政府与社会的种种误解,使基督教会动辄受人怀疑。到《彼得前书》写作时代(约90年)只要表白信仰基督教,就可能遭到惩罚。从总体来看,在这阶段出现的政府对基督徒的迫害多数是由群众哄闹围攻促成的。如177年在里昂和高卢南部的维恩有人指控基督徒行为不道德引起孤立基督徒的事件,就直接导致了里昂和维恩的教会被镇压的严厉迫害。因此,这一阶段对基督徒采取的司法手段大多是地方官维护秩序,制止骚乱,很少有以特殊罪名判决的。
其中,戴克里先对它迫害的规模较大,一部分坚持基督信仰的教徒被处死,教会财产被没收,文献被烧毁,集会被禁止。
不过间或也有一些皇帝对基督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使得到3世纪时基督教徒有600多万。
就基督教会本身而言,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着悄悄的蜕变。到1世纪末至2世纪上半叶,早期的基督教成员已陆续老迈或死去,一些骨干成员开始考虑如何争取长期存在,他们力争尽可能多地争取社会同情,教会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争取了部分社会上层人物参加教会,到2 世纪中叶,教会骨干中的社会上层人士的比重已明显增加,这些社会上层人士始终利用一切机会尽力争取罗马政府的承认与保护。如查士丁的主要著作《护教首篇》与《护教次篇》(成书于145年前后),称罗马皇帝是民众的领袖,认为基督徒的"义务是:把属该撒的归给该撒,属上帝的归给上帝",并祈求上帝使罗马皇帝"执政掌权充满智慧".使徒教父著作《赫马牧人书》(约成书于1世纪末至2世纪中期)中把耶稣描述为上帝拣选,为上帝传达新律法的使者,并没有说他是神。在另一使徒教父著作《十二使徒遗训》(约写于1-2世纪间)则教导信徒切勿背叛信仰,最好能够做到坚决殉教;但只要没有放弃原则去随从异族神灵,也可灵活对待。而书中对行洗礼的方式,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变通方法,提到圣餐礼时,根本未提为了纪念耶稣的受刑流血,而是为了表明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信徒"团结成为一个"。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徒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教义也更趋向于顺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也开始了解基督教。
帝国当局既无法消灭初创时期的基督教,如今教会已成为一支巨大的社会力量,就更不能阻止其传播了。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是君士坦丁采取的对世界历史有深远影响的措施。帝国后期,基督教传播已相当普遍,不仅在平民中,甚至在官吏和军队中也有不少信徒,基督教已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戴克里先及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都对基督教厉行镇压,但收效甚微。君士坦丁有见于此,认为对基督教采取宽容利用政策更有利于他的统治,而基督教本身的消极、麻痹性质也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于是改镇压为承认
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东部帝国的奥古斯都在米兰会见,并联名发表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敕令规定:所有人都享有信奉宗教的自由,即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罗马神庙和它的祭司、大祭司部维持旧制,皇帝还保留“大祭司长”的尊号;凡先前没收的基督徒的集会场所和教会财产一概发还。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又诏令阿非利加行省总督归还教会的一切房产和其他财产,教会有权接受土地等遗产,教会神职人员免服城市徭役。承认主教在教会中的领导地位;诏令迦太基主教从国库中支取神职人员的一切开支。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而基督教也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此后,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罗马帝国的精神支柱,罗马帝国的君主制也因此更加完备。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主持召开了“全世界大会”的宗教会议,制定了所有基督徒都必须遵奉的信条:圣子基督是永恒的,与圣父、圣灵是同体的。因为阿里乌斯派拥护皇帝的强权政体,不谋求教会独立,所以君士坦丁自己倾向于阿里乌斯派。
公元313年由君士坦丁倡议始建的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简称为圣约翰大教堂),与圣彼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并称为天主教的四大教堂。它之所以在天主教四大教堂之列,不仅是因为它雄伟壮丽的建筑规模,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宗教地位。在这座教堂中央进口两侧用拉丁文字写着“世界所有城市教堂之母”。这表明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是世界上所有教堂中最早的一座。
早期基督教美术时期的建筑是以宗教为基础、围绕着教堂建筑这一中心展开的,构成了从宗教聚会场所到形成具有一定程式结构的教堂建筑样式的发展脉络。在前期,因为基督教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第内秘密地举行宗教聚会。慢慢地,其中的一些宅第就成为比较固定的宗教聚会场所,被称为"民居教堂".这种"民居教堂"是教堂建筑的最早雏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堂。它通常是在私人宅第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现今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的文献和少量遗址去考察这些民居教堂的面貌。其中位于今天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杜拉欧罗普斯就是一例典型。其年代为公元231年(此年开始改作宗教场所)。它包括一个中央庭院,围绕庭院分别有1间大屋,其中有一个加高的平台,是用来主持教仪的;还有4间小屋,用于洗礼、礼拜、布道、葬仪和放置祭具。从外观和结构上看,杜拉欧罗普斯与当时的民居相差无异,因为被专门作为宗教场所才具有了与普通民居不同的意义。
如果说民居教堂只是一种借用的建筑样式的话,那么同时期稍后出现的信徒墓窟则是一种在特定背景下出现的、十分独特的宗教建筑了。由于当时的宗教迫害十分残酷,大批信徒被害,他们死后多合葬于一种地下墓窟。因为其十分隐蔽,所以信徒们为了躲避官方搜查,就把原来在地上民居教堂举行的聚会转移到地下墓窟中,这些墓窟便成了纪念殉教者和宗教聚会的场所。它们多为圆顶地窖式,中间也常有一个主持教仪的平台。整体结构朴素简单,有些在地面上还加上一祭坛或一间厅堂建筑,反映出来自异教陵庙建筑的影响。后来随着教会的扩大,这些地下墓窟被地下走廊连接起来,似乎成了一个隐秘的基督教世界,这在罗马地区最为突出。
在后期,基督教合法化后,原来处于地下的秘密的宗教聚会回到了地面。
对教会来说,教堂既是容纳信徒进行礼拜等宗教仪式的场所,又是基督教自身的象征,所以如何建造不同于异教的基督教教堂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得到官方的支持,特别是君士坦丁皇帝还亲赐了几处教堂建筑,因此一时间各地教会均大兴土木。但是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能从以往的建筑样式中寻求典范。当时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称为"巴西利卡".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内部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边廊,是供市民集会的会堂。基督教把它直接搬用过来,并加以改造。在一端加上一个半圆形室,其内部放置祭坛,另一端则是入口。中殿的两边有侧廊,数排列柱将侧廊与中殿隔开,中廊比侧廊高,并在顶部开一高侧窗用于照明。外部整体结构朴素庄重,而与内部高大宽阔的空间形成对比。这种"巴西利卡"教堂在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大为流行,各地都有建造,且在局部结构与用途上不尽相同。
如公元313年由君士坦丁倡议始建的圣约翰教堂就是座落于皇家拉特兰宫内、用于圣典仪式的巴西利卡教堂。它是一座5廊的巴西利卡,西边有一半圆形室,两边外侧廊的西端有两间突出的房间,一间是祭具室,另一间是放置贡物和圣餐贮藏室。可以看出,在巴西利卡的主体结构上,还考虑到其他必要的设施部分,体现了教堂功能的逐渐完善。
拉特兰是罗马帝国时代的一个大家族,这大片土地是这一家族的财产。君士坦丁大帝娶了这个家族的法乌斯塔,这片土地连同地上原有的拉特兰宫成了陪嫁的嫁妆。
公元315年至318年期间,法乌斯塔将所有这些赠送给教皇梅尔基亚德,以便为教皇提供驻地。君士坦丁下令在拉特兰宫旁建立了基督教会当时最大的教堂。此後,这一教堂成为罗马的主教教堂。这里作为教皇们的驻地一直持续了大约一千年。
旧的教皇宫殿现在只剩下了圣阶教堂上面的“至圣小堂”。这是教皇私人礼拜小堂,这一小堂现在存放着一些珍贵的圣物。
公元十六世纪,西斯托五世下令建造了圣阶教堂这座建筑,以保护至圣小堂。要想到至圣小堂,必须走原来的拉特兰宫的二十八阶大理石圣阶。
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在中世纪曾达到辉煌的顶峰,那时拉特兰宫是教皇们的驻地。现在,这座建筑是罗马教区驻所。
圣约翰大教堂的宗座祭坛只有教皇才有资格登上。在祭坛上方的神龛作于15世纪,镀金栅栏里面供奉着圣彼得和圣约翰,其顶部保存着两位圣人的头骨。祈祷室前面是教皇马丁诺五世的铜墓。十字形耳堂左边是圣礼坛,上面供是最后的晚餐餐桌的残片。
新当选的教皇第一次离开梵蒂冈时必须到圣约翰大教堂来,前来接受他的古代驻地的所有权。大教堂内右廊的第一根柱子上方有一幅经乔托修复的壁画,壁画的位置不明显但意义重大,它真实记录了教皇博尼法乔八世在圣约翰大教堂庄严宣布公元1300年为第一个圣年。
1980年圣约翰大教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一篇“罗马”: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公元312年)
上一篇“基督教”: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对基督徒的逼害(公元303年)
下一篇“罗马 基督教”:圣玛利亚大教堂(公元3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