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夏之时(公元220年)

(2017-02-24 09:51:00)
标签:

宜稽古典先代

时议改正朔

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十二 东汉-13.12.31.7 行夏之时(公元220年)

《宋书卷十四•志第四•礼一》:“魏文帝虽受禅于汉,而以夏数为得天,故黄初元年诏曰:“孔子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圣人集群代之美事,为后王制法也。《传》曰‘夏数为得天’。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当随土德之数。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黄耳。其余郊祀天地朝会四时之服,宜如汉制。宗庙所服,一如《周礼》。”

尚书令桓阶等奏:“据三正周复之义,国家承汉氏人正之后,当受之以地正,牺牲宜用白,今从汉十三月正,则牺牲不得独改。今新建皇统,宜稽古典先代,以从天命,而告朔牺牲,壹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义也。”

诏曰:“服色如所奏。其余宜如虞承唐,但腊日用丑耳,此亦圣人之制也。””

(魏文帝虽然接受的是东汉的禅让,但认为夏朝的历数符合天然规律,所以黄初元年220年)下诏说:“孔子称‘施行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车辖,穿戴周代的冠冕,音乐则用《韶舞》。’这是圣人集中各代的美好事物,为后代帝王确立制度,《传》说‘夏代的历数符合天然规律’,朕上承唐尧、虞舜的帝运,至于历法,应当依照虞舜、夏代的成例。诸如改易徽号,变换器械.制定礼乐,更改服装颜色,使用牲币等,自然应当按照土德的要求。每年四季的第三个月,服饰用黄色十八曰,腊祭选在丑,祭牲用白色,装饰节旄,自然应当用赤色,但是节幡则要用黄色.其余郊祀天地四季朝会的服色,应按汉代的规定。宗庙所用服色,一律如同《周礼》所载.”

尚书令桓阶等人上奏:“根据夏代人统、商代地统、且伐天统周而复始的意义,我国家上承漠代人统之后,应当接受为地统,祭祀所用牺牲应当用白色,如今依从汉代十三月为止,则牺牲品色不能单独改变。如今新建皇统,应当遵照古典先代的成法,以遵从天命,但祭告历法及所用祭牲品色等,一律不改变,这不能表明革命的意义。”

诏令说:“服色可以按照所奏请的办。其余还是应当像虞舜继承唐尧那样,只是腊祭选在丑日,这也是圣人的制度。”)

 

《三国志卷廿五•魏书廿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时议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於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於相反。帝善而从之。”

(魏文帝曹丕即位(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任辛毗为侍中,赐以关内侯的爵位。当时朝议修改正朔问题。辛毗认为:曹魏遵循的乃舜、禹禅让的传统,顺乎天意,大得民心。至于商汤、周武,靠武力打得天下,因此才面临着改正朔问题。孔子说:“依据夏朝的时辰。”《左氏传》曰:“夏朝历法合乎正统的天数(正月一日为一年之首)。”何必要向相反方向修改呢?曹丕认为有道理,就不再议及修改正朔的问题了(自是之后,遂皆以建寅为正)。)

 

《后汉纪•后汉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九•建安二十五年》:“魏帝既受禅(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问尚书陈群曰:“朕应天顺民,卿等以为何如?”群对曰“臣与华歆俱事汉朝,难欣圣化,义形于色。”

袁宏曰:夫君位,万物之所重,王道之至公。所重在德,则弘济于仁义;至公无私,故变通极于代谢。是以古之圣人,知治乱盛衰有时而然也,故大建名教,以统群生,本诸天人,而深其关键。以德相传,则禅让之道也;暴极则变,则革代之义也。废兴取与,各有其会,因时观民,理尽而动。然后可以经纶丕业,弘贯千载。是以有德之兴,靡不由之;百姓与能,人鬼同谋,属于苍生之类,未有不蒙其泽者也。其政化遗惠,施及子孙,微而复隆,替而复兴,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疑文有脱误〕。及其亡也,刑罚淫滥,民不堪命。匹夫匹妇,莫不憔悴于虐政;忠义之徒,无由自效其诚。故天下嚣然,新主之望,由兹而言。君理既尽,虽庸夫得自绝于桀、纣;暴虐未极,纵文王不得拟议于南面,其理然也。

汉自桓、灵。君道陵迟,朝纲虽替,虐不及民。虽宦竖乘间,窃弄权柄,然人君威尊,未有大去王室,世之忠贤,皆有宁本之心。若诛而正之,使各率职,则二祖、明、章之业,复陈乎目前,虽曰微弱,亦可辅之。时献帝幼冲,少遭凶乱,流离播越,罪不由己。故老后生未有过也。其上者悲而思之,人怀匡复之志。故助汉者协从,背刘者众乖,此盖民未忘义,异乎秦汉之势。魏之讨乱,实因斯资,旌旗所指,则以伐罪为名;爵赏所加,则以辅顺为首。然则刘氏之德未泯,忠义之徒未尽,何言其亡也?汉苟未亡,则魏不可取。今以不可取之实,而冒揖让之名,因辅弼之功,而当代德之号,欲比德尧舜,岂不诬哉!”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帝报曰:“览表,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於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

(等到文帝登皇帝位(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改任司空,进封为乐平乡侯。当时文帝经常出外游猎,有时天黑才回宫。王朗上疏说:“帝王的住处,外面要设置周围的禁卫,里面要严格把守宫门,将要外出时就要先布好卫兵然后才走出帐幕,传呼警戒然后再走下台阶,张开弓弦然后登上车舆,清除道路然后导引前行,列队遮护然后转换车向,清扫居室然后皇上才休息,这都是为了显示皇上至高无上的尊严,力求戒备谨慎,把法度教化流传后世。近日来皇上外出猎捕老虎,太阳西斜时出发,到天黑才返回,违反了帝王出入时警戒侍卫的常规,不是皇上十分谨慎的行为。”文帝回覆说:“看了你的奏表,即使是魏绛称引虞人的箴言来规劝晋悼公,司马相如陈述猛兽来告诫汉武帝,也不足以和你说的相比。现在吴、蜀二寇没有消灭,将帅们远道出征,所以有时要到原野上演习备战。至于夜晚返回时的警戒,已经诏令有关官员施行(王朗集载朗为大理时上主簿赵郡张登:“昔为本县主簿,值黑山贼围郡,登与县长王隽帅吏兵七十二人直往赴救,与贼交战,吏兵散走。隽殆见害,登手格一贼,以全隽命。又守长夏逸,为督邮所枉,登身受考掠,理逸之罪。义济二君。宜加显异。”太祖以所急者多,未遑擢叙。至黄初初,朗又与太尉钟繇连名表闻,兼称登在职勤劳。诏曰:“登忠义彰著,在职功勤。名位虽卑,直亮宜显。饔膳近任,当得此吏。今以登为太官令。”)。”)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文帝即位(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郑浑担任侍御史(官名。属御史大夫。行监察等职,或奉使执行指定任务),加驸马都尉职衔(官名。汉武帝时置,掌副车之马,秩二千石。多以宗室及外戚与诸公子孙任),转任阳平(魏无阳平郡,地约当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和沛郡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苏省东北部、河南省东部等小部分地区。郡治相(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西北)两处的太守。这两个郡的地势低洼潮湿,总是遭遇水灾,百姓穷困饥饿。郑浑在萧、相两县的边界,修筑陂塘土堰,开辟稻田,郡中百姓都认为方便。郑浑说:地势低洼,灌溉很方便,最终会收到鱼米的长久之利。这是富民的根本。就亲自率领官吏百姓,兴建水利设施,一个冬天就建成了。以后每年大丰收,土地年年增产,租税的收入也比平时成倍的增长。百姓因这些设施的利益,刻碑颂扬郑浑的功绩,把他兴建的水利工程称为“郑陂(郑沿用多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光绪《宿州志》:汉献帝时,郑浑为沛郡太守,水潦为患,百姓饥乏。于相、萧两县界兴陂褐,开稻口,民赖其利,刻碑颂,曰郑陂”。)

 

《晋书卷二十六•志第十六•食货志》:“当黄初中,四方郡守恳田又加,以故国用不匮。时济北颜斐为京兆太守,京兆自马超之乱,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斐又课百姓,令闲月取车材,转相教匠。其无牛者令养猪,投贵卖以买牛。始者皆以为烦,一二年中编户皆有车牛,于田役省赡,京兆遂以丰沃。

郑浑为沛郡太守,郡居下湿,水涝为患,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不以为便。浑以为终有经久之利,遂躬率百姓兴功,一冬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郡中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

(在黄初年间(三国魏文帝年号,220年-226年),四方各郡太守开垦的田地又有增加,因此国家的用度没有匮乏。当时济北人颜斐担任京兆太守,京兆一带自从马超作乱以来,百姓不专心于农耕种植,竟然没有车子和牛。颜斐又督促百姓,下令在农闲时候准备造车的材料,辗转相互传授制造方法。让其中没有牛的人养猪,拿到市场上高价卖出再买牛。开始的时候都认为麻烦,一二年后在编的农户都有了车和牛,下地劳作时很省力,京兆一带于是因此而丰足起来。

郑浑担任沛郡太守(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当地地势低下潮湿,水涝成灾,百姓饥饿贫困。郑浑在萧、相这两个县兴造堤坝,开垦稻田,当地人都不认为有好处。郑浑却认为最终会有长久的好处,于是亲自率领百姓动工,一个冬季就都完成了。第二年大丰收,土地亩产量连年递增,租税收入比往常翻了一番,郡中百姓托赖他的好处,刻石碑颂扬他,称为郑陂。)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引魏略曰:“颜斐字文林。有才学。丞相召为太子洗马,黄初初转为黄门侍郎,后为京兆太守。

始,京兆从马超破后,民人多不专於农殖,又历数四二千石,取解目前,亦不为民作久远计。斐到官,乃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是时民多无车牛。斐又课民以间月取车材,使转相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牛。

又起文学,听吏民欲读书者,复其小徭。又於府下起菜园,使吏役间鉏治。又课民当输租时,车牛各因便致薪两束,为冬寒冰炙笔砚。於是风化大行,吏不烦民,民不求吏。

京兆与冯翊、扶风接界,二郡道路既秽塞,田畴又荒莱,人民饥冻,而京兆皆整顿开明,丰富常为雍州十郡最。斐又清己,仰奉而已,於是吏民恐其迁转也。至青龙中(魏明帝年号,233-236年),司马宣王(司马懿)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斐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於斐前杖一百。时长安典农与斐共坐,以为斐宜谢,乃私推筑斐。斐不肯谢,良久乃曰:“斐意观明公受分陕之任,乃欲一齐众庶,必非有所左右也。而典农窃见推筑,欲令斐谢;假令斐谢,是更为不得明公意也。”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后数岁,迁为平原太守,吏民啼泣遮道,车不得前,步步稽留,十馀日乃出界,东行至崤而疾困。斐素心恋京兆,其家人从者见斐病甚,劝之,言:“平原当自勉励作健。”斐曰:“我心不愿平原,汝曹等呼我,何不言京兆邪?”遂卒,还平原。京兆闻之,皆为流涕,为立碑,於今称颂之。”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文帝即王位,转为相国长史。及践阼,出为东中郎将。济请留,诏曰:“高祖歌曰‘安得猛士守四方’!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如其无事,乃还鸣玉,未为后也。”济上万机论,帝善之。入为散骑常侍。

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既至,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於是帝意解,遣追取前诏。”

(魏文帝即王位时,蒋济转任相国长史(秩千石,是幕府中地位最高的幕僚)。到了文帝即帝位时(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又出任山东中郎将。蒋济请求留下,文帝的诏书说:“汉高祖当年歌唱说:‘怎么能得到猛士守卫四方!’现在天下尚未安定,重要的是须有良臣来镇守边境。如果以后那里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那时归还鸣玉辞职,还不算晚。”蒋济献上《万机论》,文帝认为不错。蒋济进入朝廷任散骑常侍。

这时文帝有一封诏书,诏令征南将军夏侯尚说:“您是我的心腹、重要将领,特地让您担任这个使命。这种恩情的施予足可以使你效死,这种惠爱你可以怀记在心。从此你就可以作威作福了,可以杀人,也可以让人活。”夏侯尚把这个诏书给蒋济看了。蒋济到了京城,文帝问他说:“您所听到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怎么样呢?”蒋济回答说:“没什么其他好的地方,只听见亡国的言谈而已。”文帝忿然变了脸色,问他为什么说这话,蒋济全都告诉了他,接着说:“那‘作威作福’的话,是《尚书》中明明白白的告诫的话(书洪范曰:臣无有作威作福,臣而有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天子无戏言’,是古人所慎重提出的,希望陛下看清楚这个。”这时文帝的心情稍稍缓解,派人去追回原先那封诏书。)

 

《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文帝践阼,拜招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是时,边民流散山泽,又亡叛在鲜卑中者,处有千数。招广布恩信,招诱降附。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率将部曲,咸各归命;使还本郡。又怀来鲜卑素利、弥加等十馀万落,皆令款塞。”

(魏文帝曹丕即位(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派牵招为持节护鲜卑校尉,屯兵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当时,边地居民多流散在山间河谷,还有逃入鲜卑部落的,有几千人。牵招发布告示,劝说人们回到家园。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率部下归附,让他们回到本郡。又对鲜卑素利、弥加等十余万部民加以安抚,让他们在边塞安顿下来。)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赐男子爵人一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二级。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郡国县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初一,2201213日),尊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把河内郡山阳邑(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北昌邑镇)一万户作为他的封地,使用汉朝的历法年号,可以用天子的礼仪祭天,上奏不用称臣,朝廷在太庙举行祭祀典礼时,可分享祭品;又封山阳公的四个儿子(济阴王刘熙、山阳王刘懿、济北王刘貌、东海王刘敦)为列侯。魏文帝追赠皇祖(太尉曹嵩)为太王,父武王(曹操)为武皇帝,尊王太后(丁夫人)为皇太后。赏赐每个男子一等爵位,为父后者及孝悌力田每人赏给二等爵位。把汉朝的众位诸侯王封为崇德侯,列侯封为关中侯。把颍阴的繁阳亭(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颖县西北)改为繁昌县,增封爵位各有不同。把相国改称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司空,奉常改称太常,郎中令改称光禄勋,大理改称廷尉,大农改称大司农。郡国县邑,也有许多改动。还把原魏国的玉玺授给匈奴南单于呼厨泉(栾提呼厨泉),另赏赐他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

 

《三国志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典,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

(文帝黄初年中(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曾打算追封皇太后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以自己的圣德应天承运,开创江山社稷之大业,您所制定的种种礼仪制度,也应当永为子孙后世遵循。从历代典章来看,从没有因妇人之故而封王拜侯的做法,在礼仪上,妇人也只是随着丈夫爵位升高而显贵(礼记:妇人无爵,从夫之爵。)。秦王朝违背古代的礼法,汉王朝又照着秦王朝去做,但这并不是先王所规定下的。”文帝回答说:“你说得很对,我前面的决定就不要执行了。同时把你的这个建议写下来,用我的名义形成诏制,藏于台阁(台阁,尚书中藏故事之处),以作为后世永久的制度。”)

 

《三国志卷廿四•魏书廿四•韩崔高孙王传》:“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转加治书执法。

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昔周公作诰,称殷之祖宗,咸不顾小人之怨。在汉太宗,亦除妖言诽谤之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於是遂绝。

校事刘慈等,自黄初初数年之间,举吏民奸罪以万数,柔皆请惩虚实;其馀小小挂法者,不过罚金。”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续汉志曰:治书侍御史二人,秩六百石,掌选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蔡质曰:选御史高第补之。胡广曰:宣帝幸宜室,齋居而决事,令御史二人治书,治书御史起此),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又转职加授治书执法官名。三国魏于治书侍御史外别置治书执法,掌奏劾。晋省)

民间屡屡有诽谤的谣言,文帝非常痛恨,一有传谣言的人就杀,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疏说:“如今传谣言的就杀,告发的就奖赏,这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会,又将使凶残狡诈之徒诬陷欺骗的恶习逐渐地滋长,实在不是用来消除奸伪、减少诉讼的治国之道。过去周公作诰命,称颂殷代有功德,全然不顾小人的怨言。在汉代时,太宗刘盈也废除了制裁诽谤谣言的法令。我认为应废除制裁诽谤谣言、奖赏告发的法令,以隆盛上天养育万物的仁德。”文帝没有马上听从,而相互诬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于是下诏书命令说:“有敢于告发别人诽谤的人,以他告发人的罪名给他治罪。”于是,诬告的现象就消除了。

校事刘慈等人,在黄初年间最初的几年中,检举了官吏民众中邪恶不正有罪行的人以万计,高柔都请求分清虚实再进行惩罚,其中犯法不重的人,不过罚款而已。)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

(十二月,开始营修洛阳宫。戊午(十七,221127日)驾临洛阳(臣松之案: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髃臣,门曰承明,陈思王植诗曰谒帝承明庐是也。至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魏书曰:以夏数为得天,故即用夏正,而服色尚黄。魏略曰: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而加。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三国志卷廿五•魏书廿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曹丕想把冀州的十万户人家迁移到河南(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用以充实其地(时营洛阳,故欲徙冀州士卒家实之)。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困顿,在这种情况下,群臣认为移民不妥。但曹丕仍坚持己见。辛毗与朝臣都要求拜见皇帝。曹丕知道他们又要来劝谏,便极为严肃地召见了他们,群臣反倒都不敢吱声。辛毗说:“陛下要移居士民,何以生出此想法?”曹丕说:“难道你认为我的移民政策不对吗?”辛毗说:“确实不妥。”曹丕说:“我不跟你讨论此事。”辛毗说:“您并不认为我是无能的,所以把我置于您的身边,专管出谋划策,又怎能不跟我共议此事呢?我所说决不是图私利,而是为国家着想啊。您为何发那么大的火呢?”曹丕置之不理,站起来要进里屋。辛毗跟着走,又拉着曹丕的衣袖。曹丕用力甩开辛毗的手,不再回头,恼怒地闯进里屋。过了很久,曹丕才出来,说:“辛毗,你抓我的衣服为何如此急切呢?”辛毗说:“如果大举移民,既失去民心,又没有粮食来供给他们。”曹丕于是决定只迁移五万人家。

辛毗曾跟随曹丕射杀山鸡。曹丕说:“射山鸡是件令人快乐的事。”辛毗说:“射山鸡于您倒是十分快乐,可于我们大臣则是份苦事。”曹丕默然不语。以后就很少出来打猎了。)

 

《三国志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是岁,长水校尉戴陵谏不宜数行弋猎,帝大怒;陵减死罪一等。”

(这年,长水校尉(武官。掌宣曲胡骑。汉代八校尉之一)戴陵规劝不应该常常打猎,文帝大怒;戴陵被判减死罪一等。)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徵用。患於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文帝即王位时,华歆任相国,封安乐乡侯。等到文帝即帝位(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改任司徒(魏书曰:文帝受禅,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以成受命之礼。
  华峤谱叙曰: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遂重异之。)

华歆素日以清贫自守,封赐用来救济,送给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公卿曾被赏赐给犯法收官的人口,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帝叹息(孙盛曰:盛闻庆赏威刑,必宗於主,权宜宥怒,出自人君。子路私馈,仲尼毁其食器;田氏盗施,春秋著以为讥。斯褒贬之成言,已然之显义也。孥戮之家,国刑所肃,受赐之室,乾施所加,若在哀矜,理无偏宥。歆居股肱之任。同元首之重,则当公言皇朝,以彰天泽,而默受嘉赐,独为君子,既犯作福之嫌,又违必去之义,可谓匹夫之仁,蹈道则未也。
  魏书曰:歆性周密,举动详慎。常以为人臣陈事,务以讽谏合道为贵,就有所言,不敢显露,故其事多不见载。
  华峤谱叙曰: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陈群常叹曰:“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傅子曰:敢问今之君子?曰:“袁郎中积德行俭,华太尉积德居顺,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晏婴、行父何以加诸?”),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魏书曰:又赐奴婢五十人。)

三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毁坏衰败,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以发扬王道。制定法令,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担忧的是没有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三国志卷廿二•魏书廿二•桓二陈徐卫卢传》:“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迁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

(曹丕即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射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侯。那时候群臣异口同声颂扬魏国的功德,好多人贬毁攻击前朝,惟独卫臻深明禅让相授的礼义,称赞汉室的美德。文帝曹丕几次看着卫臻说:“天下的珍宝,应该和山阳共同享用。”于是升卫臻为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

 

《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时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是阳无下而阴无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后还,遂大乱(袁山松(书)曰:“禅位于魏。”)。”

 

《宋书卷廿八•志第十八•符瑞中》:“灵龟者,神龟也。王者德泽湛清,渔猎山川从时则出。五色鲜明,三百岁游于蕖叶之上,三千岁常游于卷耳之上。知存亡,明于吉凶。禹卑宫室,灵龟见。玄龟书者,天符也。王者德至渊泉,则雒出龟书。

魏文帝初,神龟出于灵池。

......

魏文帝黄初元年,郡国十九言白鹿及白麋见。

......

魏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甲午,九尾狐见鄄城,又见谯。

......

魏文帝初,郡国三十七言甘露降。”

(灵龟,就是神龟。帝王的仁德恩惠清明,在山川渔猎适时就会出现。灵龟五色鲜明,三百岁的栖息于荷叶之卜,三千岁的经常游于卷耳之上。知道存亡,明了凶吉。帝禹宫室简陋,灵龟出现。

玄龟所负之书,是上天的符瑞。帝王的仁德施及渊泉,那么雒河中就出现《龟书》。

魏文帝初,神龟出现于灵池。

......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郡国十九次上报说出现了白鹿和白麋。

......

魏文帝黄初元午十一月甲午日(廿二,22113日),九尾狐出现于鄄城(今山东省荷泽市鄄城县北),又出现于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

魏文帝初年,三十七个郡国说甘露降临。)

 

《宋书卷廿九•志第十九•符瑞下》:“魏文帝黄初元年,郡国三言嘉禾生。

......

魏文帝黄初中,郡国十九言白兔见。

......

魏文帝初,郡国十九言白雀见。

......

白鸠,成汤时来至。

魏文帝黄初初,郡国十九言白鸠见。

......

魏文帝黄初初,郡国二言木连理。

......

魏文帝初,硃草生文昌殿侧。

......

魏文帝初,郡国二言醴泉出。

......

魏文帝初,镬中生赤鱼。”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郡国三次上报说嘉禾生长。

......

魏文帝黄初年间,十九个郡国说出现了白兔。

......

魏文帝初年,十九个郡国说出现了白雀。

......

白鸠,成汤时曾来临。

魏文帝黄初初年220年),十九个郡国说出现了白鸠。

......

魏文帝黄初初年220年),两个郡国说有木连理。

......

魏文帝初年220年),文昌殿旁生有朱草。

......

魏文帝初年220年),有两个郡国说出现醴泉。

......

魏文帝初年220年),鼎镬中生出赤鱼。)

 

《宋书卷卅四•志第二十四•五行五》:“魏文帝黄初初,清河宋士宗母化为鳖,入水。”

(魏文帝黄初初年(220年),清河宋士宗之母变成鳖,进水中。)

 

《三国志卷四七•吴书二•吴主传》:“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卢五县民五千家来附。”

(秋天,魏将梅敷派张俭前来东吴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的阴(今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西北)、酂(今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西北)、筑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山都(今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东南)、中庐(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南)五县的百姓五千多户,前来归附孙权。)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钟离传》:“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到州,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又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是时桂阳浈阳贼王金合众于南海界上,首乱为害,权又诏岱讨之,生缚金,传送诣都,斩首获生凡万余人。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替代步骘为交州刺史(辖境约当今广西及越南北部,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市东北北宁府))。他到了交州,高凉(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孙权置。治所在思平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恩城镇),辖安宁、高凉、思平3县)贼寇头领钱博乞求归降,吕岱承袭旧制,以钱博为高凉西部都尉。

又郁林(今广西桂平市)少数民族兵卒进犯并保卫郡县,吕岱讨伐击败了他们。其时桂阳(今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浈阳(今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贼寇王金聚众在南海境界上,领头作乱为害,孙权又诏令吕岱征讨,生获绑缚王金,传送到京都,斩首和生擒共达一万多人。吕岱升为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

(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文帝黄初元年十月辛未廿九,2201211日),夏侯尚改封为平陵乡侯,迁升征南将军,领任荆州刺史,持朝廷符节都督南方军事。夏侯尚上书说:“刘备的一部分军队驻守上庸(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西南),那里山高路险,他们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去偷袭,因此,我们可以派兵悄悄前去,出其不意,那样一定能消灭他们。”于是他带领一部分士兵一举攻下了上庸,平定了周围的三郡九县。这一仗后,他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圣武皇帝讳诘汾,尝田于山泽,欻见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自称天女,受命相偶。旦日请还,期年周时复会于此,言终而别。及期,帝至先田处,果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即始祖神元皇帝也。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帝崩,神元皇帝立。

神元皇帝讳力微。元年,岁在庚子,先是西部内侵,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神元有雄杰之度,后与宾攻西部,宾军败,失马步走,神元使以所乘骏马给之。宾归,求马主,帝隐而不言。宾后知,大惊,将分国之半奉帝,帝不受,乃进其爱女。宾犹思报恩,乃从帝所欲,徙所部北居长川。”

(圣武皇帝名诘汾(拓跋诘汾,索头鲜卑首领)。他曾经在山泽中田猎,忽然见到一辆有帐盖的大车从天而降。当大车降到他跟前时,只见有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从车中走出,她自称是天上的仙女,受天帝的命令下凡和圣武皇帝结为夫妇。第二天,天女请求返回天庭,并约定一周年后仍然在这里相会。说完两人就分别了。到一周年时,圣武皇帝来到先前田猎的地方,果然见到天女。她把所生的男孩交给圣武皇帝,对他说:“这是君王的儿子,今后当世世为帝王。”说完就离去了。这孩子就是始祖神元皇帝。所以当时国人传说:“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圣武帝死后,神元皇帝立。

北魏神元皇帝名叫力微(拓跋力微)。即位后的元年,正是庚子年(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起初,由于西部人入侵,便投靠了没鹿回部的大人窦宾。

神元皇帝有英雄豪杰的风度。后来,他和窦宾攻打西部落人。窦宾的军队被打败,马也没有了,他只得徒步行走。神元皇帝让人把自己所骑的骏马交给窦宾。窦宾回来以后,便寻找送给他马匹的主人,可是,力微隐瞒了真相没有说出。后来窦宾知道了,大为惊讶,便要分出国土的一半送给力微。力微不肯接受,于是,窦宾把爱女嫁给他。窦宾仍然想报答力微的救命之恩,便听从了力微的意见,把他的部落迁徙到北面的长川。) 

 

《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初,圣武帝尝率数万骑田于山泽,欻见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侍卫甚盛。帝异而问之,对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寝宿。旦,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及期,帝至先所田处,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子即始祖也。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帝崩。
  始祖神元皇帝讳力微立。生而英睿。
  元年,岁在庚子。先是,西部内侵,国民离散,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始祖有雄杰之度,时人莫测。后与宾攻西部,军败,失马步走。始祖使人以所乘骏马给之。宾归,令其部内求与马之人,当加重赏,始祖隐而不言。久之,宾乃知,大惊,将分国之半以奉始祖。始祖不受,乃进其爱女。宾犹思报恩,固问所欲。始祖请率所部北居长川,宾乃敬从。”

(北魏圣武皇帝名诘汾(拓跋诘汾,索头鲜卑首领)。献帝下令南迁,一路上山高谷深,险阻重重,于是打算停止继续南下。突然遇到一只形似马、声如牛的神兽,为他们引路,经过一年的跋涉,才脱离险境,迁居到匈奴故地。拓跋部落的迁移策略,多出于宣、献二帝,所以人们并称他们为“推寅”,在鲜卑语中是“钻研”的意思。当初,圣武帝拓跋诘汾曾率数万骑兵在山泽间围猎,忽见辎车从天而降。赶上前去,见一美貌女子,侍卫众多,仪仗繁盛。圣武帝大为惊异地上前询问,女子答道:“我是天上的仙女,受命与你成亲。”于是二人当晚同宿。清晨,女子辞别,说:“明年此时,在此相会。”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到了约定的日期,圣武帝到昔日相会之处,果然与天女相逢。天女将所生的男孩交给圣武帝说:“这是您的儿子,好好地抚养照顾他。子孙相续,到时会成为帝王。”说罢离去。这个男孩就是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因此当时的人们传说道:“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圣武帝拓跋诘汾逝世。

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继立为主。他生而英明睿智。

元年,庚子年(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先前,西部的部落入侵,拓跋部部众离散,只好依附于没鹿回部酋长窦宾。神元帝拓跋力微,具有英雄豪杰的气度,而当时无人觉察。后来他跟随窦宾攻打西部部落,大军战败,窦宾失马步行,拓跋力微派人将自己所骑的骏马送给窦宾。窦宾回来后,命部下寻求赠马之人,欲加重赏,而拓跋力微沉默不语。过了很久,窦宾才知道,大惊,打算将领土的一半分给拓跋力微,拓跋力微坚辞不受,于是窦宾将爱女嫁给了他。然而窦宾仍思报恩,一再询问拓跋力微有何要求。于是拓跋力微请求率领所部北居长川,窦宾欣然允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