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禹传(公元113年)
(2016-09-18 08:12:16)
标签:
后汉书张禹传 |
分类: 闲话历史 |
十二 东汉-13.6.7.2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也。祖父况族姊为皇祖考夫人,数往来南顿,见光武。光武为大司马,过邯郸,况为郡吏,谒见光武。光武大喜,曰:“乃今得我大舅乎!”因与俱北,到高邑,以为元氏令。迁涿郡太守。后为常山关长。会赤眉攻关城,况战殁。父歆,初以报仇逃亡,后仕为淮阳相,终于汲令.
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杨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民(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民(人)怀喜悦,怨德美恶,莫不自归焉。
元和二年,转兖州刺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巿。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
永元六年,入为大司农,拜太尉,和帝甚礼之。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韂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黙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禹上言:“方谅闇密静之时,不宜依常有事于苑囿。其广成、上林空地,宜且以假贫民。”太后从之。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诏遣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其钱布、刀剑、衣物,前后累至。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俱封。其秋,以寇贼水雨策免防、勤,而禹不自安,上书乞骸骨,更拜太尉。
四年,新野君病,皇太后车驾幸其第。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俱上表言:“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宿止,臣等诚窃惶惧。臣闻王者动设先置,止则交戟,清道而后行,清室而后御,离宫不宿,所以重宿韂也。陛下体烝烝之至孝,亲省方药,恩情发中,久处单外,百官露止,议者所不安。宜且还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比三上,固争,乃还宫。后连岁灾荒,府臧空虚,禹上疏求入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禀假。诏许之。
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
七年,卒于家。使者吊祭。除小子曜为郎中。长子盛嗣。”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今河北省邢台市)。祖父张况之族姊为皇祖考(皇祖考,钜鹿都尉刘回)夫人,多次往来于南顿(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东南),见过光武帝。光武为大司马,过邯郸,张况做郡吏,谒见光武。光武大喜道:“现在找到我大舅了!”于是一起向北,到高邑(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北),用况做元氏令。升为涿郡太守。又做了常山关长。正逢赤眉军攻关城,张况打死了(东观记曰:“况迁涿郡太守,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诏许之。后诏问起居何如,子歆对曰‘如故’。诏曰:‘家人居不足赡,且以一县自养。’复以况为常山关长。会赤眉攻关城,况出战死。上甚哀之。”)。父张歆,初因报仇逃亡(东观记曰:“歆守嚱长,有报父仇贼自出,歆召囚诣合,曰:‘欲自受其辞。’既入,解械饮食,便发遣,遂弃官亡命,逢赦出,由是乡里服其高义。”与此不同。),后来做了淮阳相,死在汲县令官位(东观记曰:“歆为相时,王新归国,宾客放纵,干乱法禁,歆将令尉入宫搜捕,王自(白)上,歆坐左迁为汲令,卒官。”)。
张禹性情笃厚节俭(东观记曰:“禹好学,习欧阳尚书,事太常桓荣,恶衣食。”)。父亲死后,汲县吏人赙送前后达数百万,全部没有收受。又把田宅推让给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65年),举为孝廉,稍升迁,建初年间(章帝年号,76年-84年),拜为杨州刺史。当他过江巡视,中土百姓都以为江有子胥之神,难于过江(郦元水经注曰,吴王赐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与髃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禹将渡,官吏坚决阻止,张禹不听。并且厉声说:“子胥如有灵,知道我的目的在于理察冤假错案,难道还害我吗?”于是鼓着桨过去了。经过郡邑,偏僻之地没有不全部走到,亲自审录囚徒,很多情况弄明白被处理了。吏民很少见过使者,百姓心怀喜悦,怨德美恶,没有不自归了。
元和二年(85年),转兖州刺史,也有清平的美称。
三年(86年),张禹升为下邳相(郡国,治所下邳(在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南),时王为下邳惠王刘衍(72年-126年))。徐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泗洪县南十余里)北界有蒲阳陂(东观记曰:“坡水广二十里,径且百里,在道西,其东有田可万顷。”“坡”与“陂”同),旁边多良田,而荒废没人耕种。张禹替他们打开水门,通引灌溉,于是成了熟田数百顷。劝导并带领吏民,借给种子,亲自勉励劳动,便大收谷实。邻郡贫困户归附千余户,房屋相连,下面成了集市。后来每年开垦千余顷,百姓得到温饱自给(东观记曰:“禹巡行守舍,止大树下,食糒饮水而已。后年,邻国贫人来归之者,茅屋草庐千户,屠酤成巿。垦田千余顷,得谷百万余斛。”)。功曹史戴闰,旧太尉掾吏,权柄倾动郡内。有小责备,张禹叫他自到徐县监狱投案,然后正其法(东观记曰“闰当从行县,从书佐假车马什物。禹闻知,令直符责问,闰具以实对。禹以宰士惶恐首实,令自致徐狱”也。)。自长史(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等各有长史)以下,没有不震惊起敬。
永元六年(94年),进朝廷做大司马,拜为太尉,和帝很有礼地对待他。
十五年(十一月甲申廿三,104年1月8日),皇上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尉在朝留守(东观记曰“禹留守北宫,太官朝夕送食,赐闟登具物,除子男盛为郎”也。)。听说车驾将进幸江陵,张禹认为不应冒险远行,驿马上谏。诏报说:“祠谒已完,应南边祭大江,得到君奏,到汉水回舆而归。”等到回朝之后,张禹特受赏赐。
延平元年(正月辛卯十三,106年3月5日),张禹升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因殇帝初生,想叫重臣居在禁内,于是下诏叫禹住在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早晚进食,五天一次回府。每次朝见,先独赞其名(特赞者,每朝见,赞拜者先独赞禹名,既乃赞太尉名以下,禹火与三公同赞也。),不与三公同席而是独坐一席(绝席者,朝位独在百僚上,不与三公联席也。)。张禹上言道:“当凶庐密静之时(郑玄注论语曰:“谅闇谓凶庐也。”尚书曰“帝乃徂落,四海遏密八音”也),不宜照常有事于苑囿。像广成、上林等空地,应暂且分给贫民。”太后(邓绥)听从了。
等到安帝即位,张禹几次上奏请求退职,诏书派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休养。还前后送了钱布、刀剑、衣物,次数不少。
永初元年(107年四月),张禹因定策功封为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龙乡侯。食邑千一百户)、司空尹勤(以定策立安帝,封福亭侯(《汉纪》作“傅亭侯”),五百户)同日受封。这年秋天,因寇贼水雨灾害策免去徐防、尹勤之职,而张禹内心不安,上书请求退职,更拜为太尉(九月庚寅廿一,107年10月25日)。
四年(110年),邓太后之母阴氏新野君病了,皇太后车驾到达她的住处。张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都上表说:“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到她那里住宿,臣等十分害怕。臣听说王者出动必先作安排,停留则用交卓戈之士作保卫,清道而后行走,清室而后住下(前书曰:“旧典,天子行幸,所至必遣静室令先案行,清静殿中,以虞非常。”),离宫不宿,为了注重保卫。陛下一片孝心,亲省方药,恩情发自内心,久处在外,百官露止,议者感到不安。应暂时回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设想。”连续三次上奏,经过力争,才回宫。后来连年灾荒,府藏空虚,张禹上疏请求征求三年租税,以助郡国粮食和借贷。诏许可了。
五年(111年),以阴阳不和策免。
七年(113年),死在家中。朝廷派使者吊祭。除小儿子张曜为郎中。长子张盛为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