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丕魏霸传(公元111年)
(2016-09-17 09:33:43)
标签:
后汉书鲁丕传魏霸传杂谈 |
分类: 闲话历史 |
十二 东汉-13.6.5.2 鲁丕魏霸传(公元111年)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丕字叔陵,性沈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荅候问之礼。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后归郡,为督邮功曹,所事之将,无不师友待之
建初元年,肃宗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儙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元和元年征,再迁,拜赵相。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丕止不听。王乃上疏自言,诏书下丕。丕奏曰:“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燕,事不可听。”诏从丕言,王以此惮之。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在职六年,嘉瑞屡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数荐达幽隐名士。明年,拜陈留太守。视事三儙,后坐禀贫人不实,征司寇论。
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蓺深明,宜见任用。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罢朝,特赐冠帻履蟱衣一袭。丕因上疏曰:“臣以愚顽,显备大位,犬马气衰,猥得进见,论难于前,无所甄明,衣服之赐,诚为优过。臣闻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不得相让;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难者必明其据,说者务立其义,浮华无用之言不陈于前,故精思不劳而道术愈章。法异者,各令自说师法,博观其义。览诗人之旨意,察雅颂之终始,明舜、禹、嚱陶之相戒,显周公、箕子之所陈,观乎人文,化成天下。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刍荛以言得罪;既显岩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十三年,迁为侍中,免。
永初二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骘举丕,再迁,复为侍中、左中郎将,再为三老。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鲁丕字叔陵(鲁恭(传见112年)弟弟),性沈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荅候问之礼。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后归郡,为督邮功曹,所事之将,无不师友待之
建初元年(76年),肃宗(章帝)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推荐鲁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鲁丕在高第(《后汉纪校注•后汉孝安皇帝纪上卷第十六•永初三年》:“章帝初,对策曰:“政莫先于从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恶,先教后刑(荀子宥坐篇:“孔子曰:‘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也。嫚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先近后远。君为阳,臣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京师为阳,诸夏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乐和为阳忧苦为阴。各得其所则和调,精诚之所发,无不感浃。吏多不良,在于贱德而贵功,欲速,莫能修长久之道(论语子路曰:“欲速则不达。”)。
古者贡士,得其人者有庆,不得其人者有让(李贤注引尚书大传曰:“古者诸侯之于天子,三年一贡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弓矢,号曰命。诸侯不贡士,谓之不率正,一不适谓之过,再不适谓之傲,三不适谓之诬。诬者,天子绌之。一绌以爵,再绌以地,三绌而爵地毕也。”按史记范雎传曰:“范雎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于是应侯罪当收三族。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乃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则可知秦人行古贡士“不得其人有让”之道。昭王赦应侯乃法外超恩,仅为特例。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亦贡士之方也。武帝元朔元年冬,有司奏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武帝可之。而选举不实亦受坐。有削户者,若汉书陈汤传,张勃举汤,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遂以选举不实,坐削户二百。有贬秩者,如严延年传:延年坐选举不实贬秩。又有免官者,如百官公卿表曰:执金吾韩立、御史大夫张谭并坐选举不实免。甚至有因此而被刑者,如功臣表曰:山阳侯张当居坐为太常择博士弟子故不以实,完为城旦。光武中兴,亦行其道,其诏曰:“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覆,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不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袁纪言左雄任尚书时,郡国守相坐举者百余人。然所举得人,则亦有劳来之制。范书胡广传注引续汉书曰:“故事:孝廉高第,三公及尚书辄优之,特劳来其举将。”时胡广由法雄举为孝廉,至京师试章奏,广为天下第一,故公府特下诏书劳来雄。但武帝以降,选举多非其人,言官多议之,至东汉时尤甚,所谓古贡士之道,名存而实失之远矣。然鼓励举才,并制定法律予以保证,得其人者有庆,失其人者有罚,不失为秦汉人事制度中之有益经验,至今尚足借鉴。),是以举者务力行。选举不实,咎在刺史二千石。书曰:‘天工,人其代之(见书皋陶谟。注曰:“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设难以观其谋,烦事以观其治,穷则观其所守,达则观其所施,此所以核之也。
民多贫困者急,急则致寒,寒则万物多不成,去本就末,奢所致也。制度明则民用足,刑罚不中则于名不正。正名之道,所以明上下之称,班爵号之制(困学纪闻卷十三翁元圻注引袁纪,“爵号”作“爵禄”,不知所据何本。),定卿大夫之位也。
狱讼不息,在争夺之心不绝。法者,民之仪表也,法正则民悫。吏民凋弊,所从久矣。不求其本,浸以益甚。吏政多欲速,又州官秩卑而任重,竞为小功,以求进取,生凋弊之俗。
救弊莫若忠,故孔子曰:‘孝慈则忠(见论语为政)。’治奸诡之道,必明慎刑罚。孔子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见孝经三才章)。’〔说〕以犯难,民忘其死(据严可均校补。)。死且忘之,况使为礼义乎?”),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儙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82年),坐事下狱司寇论(司寇,刑名也。决罪曰论,言奏而论决之。前书曰“司寇,二岁刑”也。)。
元和元年(84年)征,再迁,拜赵相。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刘商(赵王刘良之孙)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学宫谓学舍也,校勘记:“学官”汲本作“学宫”。便时,杨树达曰:“前书外戚传云‘便时上林延寿门’。颜注:‘取时日之便也。’潜夫论浮侈篇云:‘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疾病之家皆易恐惧,至使奔走便时,去离正宅。’‘便时’或称‘避时’,史记吕不韦传:‘太后诈卜,当避时徙居宫雍。’汉书天文志:‘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是也。或称‘避疾’,汉书游侠原涉传:‘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是也。或称‘避衰’,论衡辨崇篇:‘宅盛即留,衰则避之。’晋书庾翼传:‘自武昌移镇襄阳,议者谓其避衰也。’范书来历传:‘皇太子惊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舍。’皆‘避疾便时’之事。故‘避疾’下不连‘便时’为读,非也。”又“学宫”,王先谦言官本范书作“学官”是,黄本亦作“学官”,而汲古阁本范书与蒋本同。恐当以王说为是,今存其异文。李贤曰:“学官者,学舍也。”下同。),鲁丕止不听。王乃上疏自言,诏书下鲁丕。鲁丕奏曰:“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路寝、嫡室皆正寝。礼丧大记之文),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燕,事不可听。”诏从鲁丕言,王以此惮之。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在职六年,嘉瑞屡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90年),迁东郡太守。鲁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数荐达幽隐名士(续汉书曰:“荐王龚等,皆备帷幄近臣。” )。明年(91年),拜陈留太守。视事三儙,后坐禀贫人不实,征司寇论。
十一年(99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官名。大约始设于西汉晚期。参与议政,续汉志曰:“秩六百石,无员。”)。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蓺深明,宜见任用。和帝利用朝会之机召见儒生,让中大夫鲁丕和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就儒家经书中的难点互相质疑。和帝赞同鲁丕的观点,散朝后,特别赏赐他礼服冠帽。于是鲁丕上书说::“臣以愚顽,显备大位,犬马气衰,猥得进见,论难于前,无所甄明,衣服之赐,诚为优过。我听说,讨论经书,乃是传述先师的理论,并非发表个人见解,不能相互退让。如果相互退让,道理就难以明白,如同圆规、方矩、秤锤、尺寸的标准不可随意增减一样。质疑的一定要说清根据,解答的务必讲明观点。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辞,不在人前铺陈办列,因此神思不劳苦而道理却愈发明白。当意见分歧时,让各自申说先师的理论,以便面了解经典的大义,览诗人之旨意,察雅颂之终始,明舜、禹、皋陶之相戒(尚书帝舜谓禹曰:“臣作朕股肱耳目。”禹戒舜曰:“安汝止,慎乃在位。” 咎繇(皋陶)戒禹曰:“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在知人。”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是相诫也。),显周公、箕子之所陈(周公作无逸、立政二篇以戒成王,箕子为武王陈洪范九畴之义,并见尚书),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云:“解天之文,则时变可知;解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不使儒生们因言辞不当而获罪(刍荛,采薪者也。大雅板诗曰“询于刍荛”也,自比于刍荛,谦也),既显岩穴以求仁贤,又不使那些精微深刻的见解有所遗漏。”
十三年(101年),迁为侍中(列候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侍卫皇帝,切问近对),免。
永初二年(108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骘举丕,再迁,复为侍中、左中郎将(汉制,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属左、右署),再为三老(掌管一乡教化的地方官吏)。
五年(111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魏霸字乔卿,济阴句阳人也。世有礼义。霸少丧亲,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
建初中,举孝廉,八迁。和帝时为钜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掾史有过,要(霸)先诲其失,不改者乃罢之。吏或相毁诉,霸辄称它吏之长,终不及人短,言者怀臱,谮讼遂息。
永元十六年,征拜将作大匠。明年,和帝崩,典作顺陵。时盛冬地冻,中使督促,数罚县吏以厉霸。霸抚循而已,初不切责,而反劳之曰:“令诸卿被辱,大匠过也。”吏皆怀恩,力作倍功。
延平元年,代尹勤为太常。明年,以病致仕,为光禄大夫。永初五年,拜长乐韂尉,以病乞身,复为光禄大夫,卒于官。”
(魏霸字乔卿(校勘记:御览五一二引谢承后汉书作“字峤卿”。王先谦谓东观记与传同,一本作“字延年”),济阴句阳人(今山东省菏泽市北三十五里句阳店)。世代有礼义。魏霸从小丧亲,兄弟同居,州里爱慕他们兄弟的和睦。
建初年间(章帝年号,76年-84年),举为孝廉,八次迁官,到和帝时为钜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掾史有了过失,魏霸先批评其错误,不改的才罢其职。官吏有的互相毁诉,魏霸总是表彰官吏的长处,始终不言及人家的短处,于是毁诉者感到惭愧,说坏话进行诬告之风平息。
永元十六年(104年),征拜魏霸为将作大匠(官名。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它土木营建)。
第二年(和帝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廿二,106年2月13日),和帝崩驾,魏霸主管顺陵建造(校勘记:校补引钱大昭说,谓殇帝纪作“慎陵”,注云俗本作“顺陵”者误。)。当时是严冬地冻,宫廷派出的使者督促得紧,数次处罚县吏以激励魏霸。魏霸只是安抚而已,并不切责下面的人,而且还慰劳他们说:“现在诸位被侮辱,是我大匠的过错。”官吏们怀恩,无不尽力以加快工程进度。
延平元年(106年),代尹勤为太常。第二年,以病辞官,为光禄大夫。
永初五年(111年),拜长乐卫尉,以病乞身,复为光禄大夫,卒于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