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众王景传(公元83年)
(2016-08-09 00:37:44)
标签:
后汉书郑众传王景传杂谈 |
分类: 闲话历史 |
十二 东汉-13.3.8.5 郑众王景传(公元83年)
《后汉书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建初八年,(郑弘)代郑觽为大司农。旧交址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在职二年,所息省三亿万计。时岁天下遭旱,边方有警,人食不足,而帑藏殷积。弘又奏宜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人。帝顺其议。”
(建初八年(公元83年),郑弘代郑众为大司农(是年郑众卒官)。旧交趾七郡(交趾州部南海、苍梧、郁林、合蒲、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贡献物品转运,都从东冶(县,属会稽郡,今福建省福州市,太康地理志云汉武帝名为东冶,后改为东候官)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时常发生沉没。郑弘奏开通零陵(今广西桂林市全州市西南)、桂阳(今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山道,于是山道被拓宽夷平,成为以后的通道。郑弘在职二年,所节约的资财达三万亿。当时天下遭旱灾,边方有警,人食不足,而帑藏却积聚很多。郑弘又奏应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民。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觽字仲师。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阳王荆,因虎贲中郎将梁松以缣帛聘请觽,欲为通义,引籍出入殿中。觽谓松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遂辞不受。松复风觽以“长者意,不可逆”。觽曰:“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太子及荆闻而奇之,亦不强也。及梁氏事败,宾客多坐之,唯觽不染于辞。
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觽持节使匈奴。觽至北庭,虏欲令拜,觽不为屈。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觽。觽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觽还京师。
朝议复欲遣使报之,觽上疏谏曰:“臣伏闻北单于所以要致汉使者,欲以离南单于之觽,坚三十六国之心也。又当扬汉和亲,夸示邻敌,令西城欲归化者局促狐疑,怀土之人绝望中国耳。汉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髃臣驳议者不敢复言。如是,南庭动摇,乌桓有离心矣。南单于久居汉地,具知形埶,万分离析,旋为边害。今幸有度辽之觽扬威北垂,虽勿报荅,不敢为患。”帝不从,复遣觽。
觽因上言:“臣前奉使不为匈奴拜,单于恚恨,故遣兵围臣。今复衔命,必见陵折。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损大汉之强。”帝不听,觽不得已,既行,在路连上书固争之。诏切责觽,追还系廷尉,会赦归家。
其后帝见匈奴来者,问觽与单于争礼之状,皆言匈奴中传觽意气壮勇,虽苏武不过。乃复召觽为军司马。
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觽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谨修边备,虏不敢犯。迁左冯翊,政有名夡。
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觽谏以为不可。诏数切责,至被奏劾,觽执之不移。帝不从。在位以清正称。其后受诏作春秋删十九篇。
八年,卒官。
子安世,亦传家业,为长乐、未央厩令。延光中,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安世与太常桓焉、太仆来历等共正议谏争。及顺帝立,安世已卒,追赐钱帛,除子亮为郎。觽曾孙公业,自有传。”
(郑觽(郑众)字仲师。年十二,从父(郑兴,传见37年)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明三统历(古代汉族历法之一。由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整理而成。中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于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开始实施,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为四分历取代。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建武中(光武帝年号,25年-56年),皇太子及山阳王刘荆,因虎贲中郎将梁松以缣帛聘请觽,欲为通义,引籍出入殿中。觽谓松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遂辞不受。松复风觽以“长者意,不可逆”。觽曰:“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太子及荆闻而奇之,亦不强也。及梁氏事败(梁松坐悬飞书诽谤下狱死(公元61年)),宾客多坐之,唯觽不染于辞。
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65年三月),显宗遣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郑众到达北匈奴府,北匈奴单于想要让郑众叩拜,郑众没有屈从。单于派人包围看守,关闭起来,断绝了水火供应。郑众拔出佩刀发誓。单于恐惧,这才罢休,于是重新派遣使者,随郑众回到都城洛阳。
明帝同群臣商议,打算再派遣使者回报匈奴来使。郑众上书劝谏道:“我听说,北匈奴单于所以要挟汉朝派出使者,目的是想离散南匈奴单于的部众,坚定西域三十六国(武帝开通西域,本三十六国)对北匈奴的效忠之心。他还将吹嘘已同汉朝和解通好,向邻近敌国夸耀,使西域那些打算归附汉朝的国家畏缩猜疑,使流亡在外怀念故土的人对汉朝绝望。汉朝使者到过北匈奴以后,单于便已十分傲慢自负,如果再派使者,他一定会自以为得计,而北匈奴群臣中反对与汉朝为敌的人也不敢再说话了。这样,南匈奴王庭便会发生动摇,乌桓(时活动在内蒙古西辽河上游)也将与我们离心离德。南匈奴单于长期居住在中国内地(时定居于黄河河套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对我方的情况与地形一一知晓,万一同汉朝分裂,即刻便成为边境的祸患。如今,幸而有度辽营的大军在北疆扬威镇守,即便我们不派使者回报北匈奴,他们也不敢作乱。”明帝不接受郑众的劝谏,再次派他做使者前往北匈奴。
于是郑众上书说:“我前次奉命出使北匈奴时,因不肯行叩拜之礼,单于十分愤恨,曾派兵把我围困起来。如今我再次领命前往,定会遭到凌辱,我实在不愿自己手持大汉的符节,对着毛毡皮衣独拜。而如果我迫于形势向匈奴屈服,则将有损于汉朝的国威。”明帝不听郑众的劝谏,郑众不得已而动身。出发后,他在路上接连上书力争,坚持自己的主张。于是明帝下诏严厉责备郑众,将他追回,囚禁于廷尉监狱。适逢赦免,他便回到家乡。
后来,明帝会见北匈奴的来客,听到郑众与单于因礼仪相争的情况,便再次征召郑众,任命为军司马(越骑司马,续汉书曰:“越骑司马秩千石。”)。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事在明帝永平八年(65年)三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官名。秩比二千石。属郎中令(光禄勋)),使护西域。会匈奴胁车师,围戊己校尉,觽发兵救之。迁武威太守(郡名,郡治姑臧(甘肃省武威市)),谨修边备,虏不敢犯。迁左冯翊(郡名,郡治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政有名夡。
建初六年(七月癸巳廿二,81年9月14日),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觽谏以为不可(武帝时国用不足,乃卖盐铁,置官以主之。昭帝罢之,今议欲复之)。诏数切责,至被奏劾,觽执之不移。帝不从。在位以清正称。其后受诏作春秋删十九篇。
八年(83年),卒官。
子郑安世,亦传家业,为长乐、未央厩令(官名。掌未央宫马厩。属太仆。续汉志曰:“厩令一人,秩六百石。”)。延光中,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安帝延光三年九月丁酉初七,124年10月2日),安世与太常桓焉、太仆来历等共正议谏争。及顺帝立安帝(顺帝延光四年十一月丁巳初四,125年12月16日),安世已卒,追赐钱帛,除子郑亮为郎。郑觽曾孙郑公业(郑太),自有传(《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王景字仲通,乐浪讲邯人也。八世祖仲,本琅邪不其人。好道术,明天文。诸吕作乱,齐哀王襄谋发兵,而数问于仲。及济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仲惧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父闳,为郡三老。更始败,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至辽东,闳与郡决曹史杨邑等共杀调迎遵,皆封为列侯,闳独让爵。帝奇而征之,道病卒。
景少学易,遂广窥觽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
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闲,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
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簄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迁为侍御史。
十五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
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
明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儣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着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卒于官
初,景以为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举止,质于蓍龟,而觽书错糅,吉凶相反,乃参纪觽家数术文书,頉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集为大衍玄基云。”
(王景字仲通,乐浪(郡名,郡治在今朝鲜平壤市南)讲邯人(今朝鲜平壤市西北)。他的八世祖王仲,原是琅邪不其人(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西南二十六里不其社) 。王仲喜欢道术,懂得天象。诸吕作乱时(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齐哀王刘襄策划发兵,多次向王仲请教。济北王刘兴居反叛时(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想要他担任军师。王仲害怕遭祸,就乘船东渡大海,逃到乐浪山中,就此在那里安了家。王景的父亲王闳,做过郡的三老。更始失败后,当地人王调杀了郡守刘宪,自称为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30年),光武派太守王遵率军攻打王调。王遵到辽东(郡名,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王闳与郡府决曹史杨邑等人一起杀了王调,迎接王遵。天子将他们都封为列侯,惟独王闳辞让官爵。皇帝很感惊奇,召他进京,谁知他在路上病逝了。
王景从小学习《周易》,接着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他又喜欢天文数术一类的事,所以性格深沉,擅长的技艺很多。司空伏恭召他到府中任职。当时有人荐举王景能治水,显宗下韶书要他与将作谒者王吴一道修建浚仪渠。王吴采用王景提出的低坝挡水的办法,才不再有水害。
起初,在平帝时候,黄河、汴水决口,冲坏河堤,没来得及治理。建武十年(34年),阳武令张汜上书说:
正筹划治理黄河的事,浚仪令乐俊又上书说:“从前在武帝元光年间(武帝年号,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29年),人口众多,都沿着河堤开垦种植,而瓠子河决口,尚且有二十多年,不会立刻就阻塞的(瓠子堤即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古黄河堤。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五月丙子初三,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塞之)。现在人口稀少,田地广阔,虽然没有治理,灾患还可以承受。而且又经过战争,现在又兴动劳役,劳苦和怨恨一旦多了,百姓无法承受。最好等稳定的时候,再讨论逭件事。”光武看到这个意见就取消了治水的事(通鉴记其事在建武十年(34年))。
后来汴渠(汴渠即莨荡渠,亦作“蒗荡渠”,《水经注》中也省作“渠水”。始见于《汉书·地理志》。按即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鸿沟。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所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里。经中牟、开封北,过汴以东,积石为堤,亦号金堤,南流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南入颍河。战国以来为中原水道交通的干线。魏、晋后自开封以下改称蔡水(蔡河),开封以上改称汴水。)东流,越来越大,而水闸原先所在的地方,都已经到了黄河中间。兖州、豫州的百姓埋怨,认为朝廷经常兴动其他劳役,而不先考虑百姓最急的事情。永平十二年(69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荣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据说当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坞流法”治河,“坞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但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10里建一座水门。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10里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10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10里修建一座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10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十三州志曰:“成帝时河堤大坏,泛滥青、徐、兖、豫四州略篃,乃以校尉王延代领河堤谒者,秩千石,或名其官为护都水使者。中兴,以三府掾属为之。”)。王景由此知名(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这项工程包括修筑和加固自河南荥阳到黄河入海口山东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500
十五年(72年),他跟随天子到东部巡视,到达无盐(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南)时,皇帝称赞他的功绩,授予他河堤谒者一职,赐给他车马、细绢和钱币。
建初七年(82年),王景调任徐州刺史(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区域约当今山东省东部、江苏省北部及安徽省东北一部分)。在这以前杜陵人杜笃向皇帝进献《论都赋》,想使都城迁往长安。上了年纪的人听说以后,都萌动怀念故土的想法,一个个深情地长时间地向西遥望。王景认为宫室宗庙已经建成,担心人心疑惑,正好当时出现神雀等各种祥瑞,就写了《金人论》,赞颂洛邑的华美和天人相应的祥瑞,文章有可取之处。
第二年,王景调任庐江太守(郡名,治所舒(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西南))。在这以前,庐江的百姓不知道用牛耕地,造成土地肥力有余而粮食经常不够的现象。郡的边界上有楚国相孙叔敖所修的芍陂稻田(陂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西南安丰塘。陂径百里,灌田万顷。)。王景于是率领督促官吏和百姓,重新开垦荒芜的土地,教百姓用犁耕地,这样开垦的田地比原有土地增加了一倍多,郡内的粮食丰盛充足。于是将诫命刻在石头上,使百姓知道一般的禁令。另外,他引导百姓养蚕织布,给他们制订法规,将法规全部刻在乡间亭子上。庐江还流传他制订的条文。
王景在官任上去世。
起初,王景认为《六经》所记载的,都有卜筮,做事情都蓍龟求卦,然而群书所说的吉凶不一致,于是整理各家数术方面的书籍,及建墓造宅的禁忌、阴阳风水、占星之类适用的部分(葬送造宅之法,若黄帝、青乌之书也。前书蓺文志,堪舆金匮十四卷。许慎云:“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日相谓日辰王相之法也。),编成《大衍玄基》(易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