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渔樵闲话
渔樵闲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053
  • 关注人气: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丹传(公元5年)

(2016-04-18 23:18:29)
标签:

汉书

师丹传

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10.13.5.6 师丹传(公元5年)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元始五年,莽复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缓以葬,不应礼。礼有改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共王母及丁姬归定陶,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夏发。莽固争(诤)之,太后诏曰:因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

莽复奏言:前共王母生,僭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停。此天见(现)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粹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既开傅太后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指(旨),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丁、傅既败,孔乡侯晏将家属徒合浦,宗族皆归故郡。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传。”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又说“共王母、丁姬先前不遵臣妾之道,甚至埋葬在渭陵,坟冢和元帝一样高,怀抱帝太后、皇太太后的玺绶下葬,不合礼法。按礼法应当改葬,请求掘开共王母和丁姬的坟墓,取出玺绶销毁,把共王母和丁姬迁回定陶(及丁姬:此三字衍。顾炎武云:“丁姬先已葬定陶,此‘及丁姬’三字衍。”案:下文“葬丁姬复其故”也可证),埋葬在共王附近,而按照原来的形式埋葬丁姬。”太后认为这些事都已经过去了,不必再发掘坟墓。王莽坚持这样做,太后就下诏说:“在旧棺再做一层椁,另外修坟,用太牢祭祀。”谒者护发掘傅太后的坟墓,坟冢崩塌压死了几百人;打开丁姬的椁木,冒出火来,火焰高达四五丈,吏卒们用水把火浇灭才得以进去,大火烧掉了椁里的器物。

王莽又上奏说:“先前共王母擅自居住在桂宫,上天震怒,烧掉了正殿;丁姬死后,葬仪不合礼制,以致大火烧掉了椁木。这是上天告诉我们,应当按照媵妾(古代贵族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的待遇给她们重新埋葬。我上次奏请按原来的形式改葬丁姬,仍然过于优待。共王母和丁姬的棺木都用了只有帝后才能使用的梓宫,而珠玉之衣也不是藩王姬妾应当穿的,请求改为木棺,去掉珠玉衣,按媵妾的身份埋葬丁姬。”奏请被许可了。打开傅太后的棺木后,臭气几里之内都能闻到。在朝的大臣们都迎合王莽的心思,交纳钱帛,派遣家人和四方子弟共十余万人,拿着工具,帮助掘平共王母和丁姬原来的坟冢,费时二十天都掘平了(皆平:此乃夸张之词。沈钦韩曰:《水经注》载,傅太后废陵,“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其陵,今其处积土犹高,谓之增墀,又谓之增阜。”杨树达曰:“《水经•济水注》说丁姬墓云: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建,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王莽又在那片地方围上一周荆棘,作为后世的警戒。当时有一群燕子大约几千只,衔土投到丁姬的空穴中。丁氏、傅氏家族败落以后,孔乡侯傅晏将家属迁到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东北)),族人都回到原籍。只有高武侯傅喜保全了自己,另有其列传。)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汉平帝元始五年》:“征师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更封丹为义阳侯;月馀,薨。”

(征召师丹前往长安公车官署,赐封关内侯,恢复他原来的食邑。数月后,改封他义阳侯。一月余,师丹去世。)

 

《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师丹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免。建始中,州举茂材,复补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博。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数月,复以光禄大夫给事中,由是为少府、光禄勋、侍中,甚见尊重。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月余,徙为大司空。

上少在国,见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内邑邑(悒悒)。即位,多欲有所匡正。封拜丁、傅,夺王氏权。丹自以师傅居三公位,得信于上,上书言:“古者谅闇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未定,豫(预)封父为孔乡侯。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诏书比下,变动政事,卒(猝)暴无渐。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间者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举错(措)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涵(混)浊之应也。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娶)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肺附何患不富贵,不宜仓卒(猝)。先帝不量臣愚,以为太傅,陛下以臣托师傅,故亡(无)功德而备鼎足,封大国,加赐黄金,位为二公,职在左右(佐佑),不能尽忠补过,而令庶人窃议,灾异数见(现),此臣之大罪也。臣不敢言乞骸骨归于海滨,恐嫌于伪。诚惭负重责,义不得不尽死。”书数十上,多切直之。

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邪,自以定陶共王为称。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宣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丹议独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佑福。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无)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溢已前定,义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亡(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今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得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猝)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泄,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臣不密则失身’,宜下廷尉治。”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餍)众心。”尚书劾咸、钦:“幸得以儒官选擢备腹心,上所折中定疑,知丹社稷重臣,议罪处罚,国之所慎,咸、钦初傅经义以为当治,事以(已)暴列,乃复上书妄称誉丹,前后相违,不敬。”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夫三公者,朕之腹心者也,辅善相过,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朕既不明,委政于公,间者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变异娄(屡)臻,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司空之职尤废焉。君在位出入三年,未闻忠言嘉谋,而反有朋党相进不公之名。乃者以挺力田议改币章示君,君内为朕建可改不疑;以君之言博考朝臣,君乃希众雷同,外以为不便,令观听者归非于朕。朕隐忍不宣,为君受愆。朕疾夫比周之徙虚伪坏化,浸以成俗,故屡以书饬(敕)君,几(冀)君省过求己,而反不受,退有后言。及君奏封事,传于道路,布闻朝市,言事者以为大臣不忠,辜陷重辟,获虚采名,谤讥匈匈(恟恟),流于四方。腹心如此,谓疏者何?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将何以率示群下,附亲远方?朕惟君位尊任重,虑不周密,怀谖迷国,进退违命,反覆异言,甚为君耻之,非所以共(恭)承天地,永保国家之意。以君尝托傅位,未忍考于理,已诏有司赦君勿治。其上大司空高乐侯印缓,罢归。”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太)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耈,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事既已往,免爵大(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使奉朝请,四方所瞻卬(仰)也。惟陛下财(裁)览众心,有以尉(慰)复师傅之臣。”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丹既免数月,上用朱博议,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为共皇立庙京师,仪如孝元皇帝。博迁为丞相,复与御史大夫赵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委政于丹(师古曰:言新有成帝之丧,斩衰麤("")字的的异体字)服,故天子不亲政事也。)。丹不深惟褒广尊亲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圣仁,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奏可,丹于是废归乡里者数年。

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发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夺其玺绶,更以民葬之,定陶隳废共皇庙。诸造议泠褒、段犹等皆徙合浦,复免高昌侯宏为庶人。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殆缪(谬)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月余薨,谥曰节侯。子业嗣,王莽败乃绝。”

(师丹字仲公,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东武人。研习《诗经》,奉匡衡为师。因举孝廉做了郎。元帝末年,做了博士,后来被罢免。建始年间(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32-29年)),州里推举茂材(即“秀才”,才德优异之士。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因避光武讳称秀才为茂才),又补任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以前的博士职掌有异),出任东平王(国治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南)太傅(诸王国置,以辅导国君,一般不管理具体)。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荐师丹议论博深,廉洁正直守道义,征召入京做了光禄大夫(事在成帝元诞元年(公元前11年))、丞相司直(官名。掌佐丞相举不法)。过了几个月,又做了光禄大夫(官名。掌顾问应对,属光禄勋)给事中(加官名。在朝中顾问应对),由此任少府(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泽的税收,供皇帝私人享用,秩中二千石)、光禄勋(即光禄卿,武帝时更名光禄勋。秦和汉初叫郎中令。其职掌一方面宿卫门户,另一方面侍从左右,为皇帝顾问参议,又任宫内总管,其地位十分重要)、侍中(列候以下至郎中的加官,侍卫皇帝,切问近对),很受尊重。成帝末年,册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事在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二月癸丑初九),任命师丹为太子太傅(太傅,秩中二千石,亦以辅导为职。属官有门大夫、率更令、庶子、舍人、家令、先马、仆、中盾等。太子对二傅执弟子礼。)。哀帝即位,师丹任左将军,赐爵关内侯,赏赐食邑,领尚书事,于是代替王莽做了大司马(事在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七月庚午初四),封为高乐侯。一个多月后,升任大司空(十月癸酉初九。师丹徙为大司空,时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正月,见《傅喜传》。据《公卿表》师丹为大司马,四月徙为大司空。可知其为大司马当在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十月。《恩泽侯》作七月庚午封,“七”乃“十”之误。故言“月余”欠妥;《公卿表》作“四月徒”,是。)
  皇上年少在封国的时候,见成帝把政权委托给外戚家,王氏越权强盛,心中常忧悒不安。即位后,常试图匡正这种局面。封爵授官给丁氏、傅氏来削夺王氏的权力。师丹以师傅的身份三公位,很受皇上的信任,便上奏书说:“古代帝王居丧不理政事(谅闇:古时天子、诸侯居丧之称。或谓居丧之所,即凶庐),百官听命于冢宰师古曰:“论语云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孔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谅,信也。闇,默然也。”),三年不改先父的政策(师古曰:“论语(《论语•学而篇》)称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先皇帝的尸柩仍在殿堂,而您就给我们以及亲属赐官封爵),赫然地都尊贵荣耀起来。赐封帝舅(丁明)为阳安侯,皇后的尊号还没有确定,就预封她的父亲为孔乡侯(据《哀帝纪》,哀帝四月即位,五月丙戌(十九)立皇后傅氏。据《外戚恩泽表》,阳安侯丁明与孔乡侯傅晏俱以四月壬寅(初四)封、在五月丙戌立后之前四十四日)。又外调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诏书频频下发,变动政事,仓猝突然不能循序渐进。我即便不能明白地陈说大义,却也不能坚持推让您赐的爵位,相随着空受封侯,更加增加了您的过错。近来郡国多地震,河水决流残害人民,曰月不明,五星运行失去规律,这都是您的举止失去公正,号令不定,法度没有原则,阴阳混浊造成的祸患啊。我浮想人的情理之中不该没有子嗣,因此,虽然年纪已六七十,仍要多娶姬妾广求子嗣。孝成皇帝深深体察到上天的意旨,洞察到您至高的德行,在壮年时就克制自己,立陛下为皇嗣。先帝突然抛舍了天下而陛下承继了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担忧,这是先帝圣德符合上天与百姓的心意的功劳啊。我听说天威离皇上很近(《左传》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有“天威不违颜咫尺”之语),希望陛下深思先帝定立陛下的用意,并且克己躬行来观看天下人的顺从归化。天下,是陛下的家,您的亲戚大臣何患不能富贵,不应该太仓猝。先帝不考虑我的愚钝,任我做了太傅,陛下因为我是先帝委任的师傅,所以没有功德而官居重位,受封大国,加赐黄金,备位三公,职责在于辅助皇上,不能竭尽忠诚弥补您的过失,而使百姓私下议论,灾异多次发生,这是我的大罪过。我不敢提出乞骸骨回到家乡海滨,恐怕被怀疑是造作。我真是羞愧有负于重大的职责,按道义不能不以死尽忠。”奏书数十次进上,多是恳切直率的话。

当初,哀帝即位(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四月丙午初八),成帝的母亲(元后王政君)尊称为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赵飞燕)尊称为皇太后,而皇上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后都留在封国的住所,自以定陶共王为称号。高昌侯董宏进上奏书说:“秦庄襄王(战国时秦君。秦始皇之父)的母亲本是夏氏,而他被华阳夫人(秦孝文王之夫人)养作儿子,到即位后,两人都尊称太后(事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应该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情下达给有司,当时师丹以左将军的身份与大司马王莽一同弹劾董宏“明知皇太后是最尊贵的称号,天下已经统一,却称引亡秦的事例做比喻,欺骗贻误圣明的朝廷,不是为人臣子应当说的话,非常不合道义。”皇上新登位,很谦让,采纳了王莽、师丹的话,免董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强迫皇上一定要称尊号。皇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尊称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刘敞曰:“案,是时无郎中令。”施之勉曰:“《汉旧仪》,郎中令,主郎中。……独郎中令,比二千石。《汉官仪》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是其时有郎中令也。”)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书道:“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该再引定陶藩国的名称来加在尊号上,车马衣服都应该合乎皇的意义,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供奉他们各自的职位(谓当置詹事、太仆、少府等众官),还应该在京师为共皇修建宗庙。”皇上又下达奏书给大臣们进行商议,有司都认为应该像泠褒和段犹说的那样做。师丹单单奏道:“圣明的君王制定礼法要取法于天地,因此尊卑之礼明确了人伦的次序就会端正,人伦次序端正了就会乾坤适应它的位置阴阳顺应它的规律,人主和万民都蒙受保佑。尊卑,是用来端正天地的位置的,不能够扰乱。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称号,是符合母从子妻从夫的道义的。如果要立官置吏,车马服饰与太皇太后等同,就不能用来明确尊卑和天无二主的道义(王念孙曰:“‘卑’字涉上文两尊卑而衍。此谓傅昭仪、丁姬不得与元后并尊,故曰‘尊无二上’,‘尊’下不当有‘卑’字。”案:有“卑”字也可通,当读为“明尊卑、无二上”)。定陶共皇的谧号在前已经确定了,按道理不应该再改。《礼记》中说:‘父亲是士人,儿子是天子,祭祀用天子礼,他的尸服还是使用士人的服饰。’儿子没有给父亲封爵的道理,这是为了尊重父母啊。为人后者为人子,因此为所继承的人服三年重孝(“斩衰”,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要的一种),反而减少父母的孝期为一周年(期(jì):期服的简称。旧时丧服名。即齐衰一年之服),这是明确尊奉本祖而重视正统啊。孝成皇帝圣恩深远,因此替共王立后,承继祭祀,现在共皇长为一国太祖(“国”指定陶王国),万世不毁,恩情道义已经完备了。陛下已经继承了先帝的体脉,主持祭祀大宗,承继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按道理不应该又把定陶共皇奉入宗庙。现在要在京师修建宗庙,而让臣下祭祀他,这是没有主上啊。又亲情尽了必当毁弃,白白地放弃一国太祖不毁的祭祀,却来接受无主应毁不正当的礼仪,这不能说是尊重厚待共皇啊。”师丹因此渐渐不称皇上的心意。

正好有人上书说古代用龟贝做货币,现在用铜钱替换它,百姓因此贫穷,应该更改货币。皇上以这件事询问师丹,师丹回答说可以改。奏书下达给有司商议,都认为使用铜钱已经很长时间了,难以马上改变。师丹年纪大,忘了他以前说的话,后来又同意了公卿的意见。又有一次,师丹让手下官吏写奏摺,官吏私自写下草稿,丁、傅子弟听说了,派人上书告师丹进奏密封的奏书而行人却都持有那份奏书。皇上以这件事询问将军和中朝大臣,他们都对答说:“忠臣不应宣显谏议的话,大臣奏报事情不该泄露,让官吏百姓传写流散四方。‘大臣不严密就会丧失生命’,应该下达廷尉处治。”事情下达廷尉,廷尉以大不敬罪弹劾师丹(通鉴胡三省注:承丁、傅风旨也)。事情还没有裁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进上奏书,说:“师丹的经术和品行没有人可比拟,自近世大臣能像师丹的很少。发于愤懑,进奏密封的奏书,来不及深思远虑,让主簿代笔,泄露的过错不在师丹。因此贬黜他,恐怕不能使众人心服。”尚书弹劾申咸、炔钦说:“有幸得以以儒官选拔备作近臣,皇上听取他们的话来断事判定疑惑之处,明知师丹是国家重臣,议定罪名进行处罚,这是国家应该慎重的,申咸和炔钦当初附合经义认为应当处治,事情已经显示给众人了,却又上书胡乱称赞师丹,前后相违背,是不敬。”皇上贬低申咸和炔钦的宫秩各两个等级(通鉴胡三省注:博士秩比六百石,贬二等,则比四百石),于是下策罢免师丹道:“三公,是朕的心腹大臣,辅助善行审察过失,匡正管理百官,是协调统一天下的人。朕既不够明达,把政事委托给你,近来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变异屡屡发生,山崩地震,河水决堤泉流奔涌,泛滥残害人民,百姓流连,心中没有可依赖的,司空的职责尤其废弃。你在位出入三年,没有听到你忠诚的言论和好的计谋,却反而有朋党相提拔不公正的名声。以前把特拔力田商议更改货币的奏章给你看,你在宫内向朕建议可以改而没有疑问;我把你的话拿给朝臣一同商讨,你却又希望和众人一样,在外认为不便更改,使知道的人把过错归到朕身上。朕隐忍不说出来,替你受过。朕痛恨互相勾结的人,虚伪损伤风化,渐渐成了习俗,因此多次写信给你,希望你从自身反省寻求过失,你却反而不接受,回去后又有所言论。等到你上奏密封的奏书,流传在行人中,散布得使朝廷街市的人都知道了,弹劾的人认为大臣不忠,依罪应该杀头,采获虚名,致使毁谤指责沸沸扬扬,流传四方。心腹大臣况且这样,远臣又将怎样呢?大概错在二人同心的好处的说法上(师古曰:易上系辞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故诏书引之),又凭什么统领群下,使远方亲附呢?朕考虑你地位尊贵责任重大,考虑事情不周密,心怀诡诈迷乱国家,进退之间违背命令,言论反覆相互矛盾,很替你羞愧,造不是用来实现共承天地。永保国家之意。因为你曾受托为师傅,不忍让法官考核你,已经命令有司宽赦你不要处治。交上大司空高乐侯的印绶,罢官归家。”
  尚书令唐林(字子高,沛郡(治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西北)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元帝末年,至刘玄更始末年间在世(约元前33年至后24年间在世)。以明经饬行显名。仕王莽封侯建德侯,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林著有文集一卷,(《隋唐经籍志注》)传于世)上奏疏说:“我私下里见到免大司空的策书,指责过于深切了,君子作文,应该替贤者讳饰。师丹的经学是当世的儒宗,德行是国中的长者,亲自教授陛下,位居三公,犯的罪很轻微,海内的人没有见他有大的过错,事既已过去,免去爵位的处罚太重了,京师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应该恢复师丹的封地和爵位,让他奉朝请,这是四方的人期待的啊。希望陛下体察揣度众人的心意,能够安慰报答做为师傅的大臣。”皇上听从了唐林的话,下令封赐师丹爵位为关内侯(通鉴胡三省注:自箫望之以谗间免官,赐爵关內侯(事在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其后周堪等皆用此比,虽曰以恩师傅,其实倚阁之,使之优闲耳),食邑三百户。

师丹被罢免几个月后,皇上又采用朱博的建议,尊称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事在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四月),与太皇太后(王政君)以及皇太后(赵飞燕)同等尊贵,又为共皇在京师修建宗庙,礼仪一如孝元皇帝。朱博升任丞相,又和御史大夫赵玄上奏道:“前高昌侯董宏首先提出定立尊号的建议,却被师丹弹劾,免为庶人。那时天下有丧事,把政事委托给师丹,师丹不仔细考虑褒扬推广尊亲的道理却胡乱称说,贬低尊号,使孝道损亏,不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陛下圣明仁厚,昭然定立尊号,董宏因为忠孝又封为高昌侯。师丹违逆君命罪行昭著,虽蒙宽赦的命令,也不应该享有爵位和封地,请求免他为庶人。”奏议被批准(事在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四月)。师丹于是被废免回到乡里过了很多年。
  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向太皇太后陈奏发掘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冢,剥夺她们的玺绶,重以百姓礼埋葬她们,定陶毁掉了共皇庙。诸位建议此事的人如泠褒、段犹等人都流放到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东北)),又罢免高昌侯董宏为庶人(宏:当作“武”。据《功臣表》,高昌侯董宏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复封,三年(即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薨。元寿元年,其子武嗣,二年(即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坐父宏前为佞邪,免。据《平帝纪》,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七月罢免傅晏、少府董恭(董贤之父)等人,董武当亦在此时免)。征召师丹到公车署(官署名。由公车司马令主之,属卫尉。凡吏民上书言事和朝廷征召等事都由它管理。汉时常用官府之车先送皇帝征召之人,曰公车征召;应征之人于公车署等待皇帝任命,曰待诏公车),赐爵关内侯,享食原来的封邑(事在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几个月后,太皇太后诏令大司徒、大司空道:“褒奖有德的入,赏赐首功大臣,这是先圣的制度,历代帝王不变的规矩。前定陶太后妄称尊号,十分违背义理,关内侯师丹对国家忠诚正直,不顾患难,坚持忠诚的节操,依据圣王的法度,分辨明确尊卑的制度,坚决的样子有柱石一般牢固,面临大节而不可强夺,可以称得上社稷的重臣了。有司条陈上奏的建议定称尊号的邪臣已经降职或罢免,师丹却没有论功加赏,恐怕违缪先赏后罚的道理,无法来宣扬有德报答他的功劳。现以厚丘(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中乡二千一百户赐封师丹为义阳侯。”一个多月后,师丹薨,谧称节侯。他的儿子师业承袭了爵位,王莽败亡后就断绝了。)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率)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资)数巨万,而贫弱俞(愈)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价)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宫室苑囿府库之臧(藏)已侈,百姓訾(资)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哀帝即帝位(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四月丙午初八),师丹辅佐政事,他建议说:“古代英明的君王没有不设立井田,然后治理才可太平。孝文皇帝承接在灭亡的周朝和暴乱的秦朝战事之后,天下空虚,所以致力于鼓励人民进行农桑业,用节俭作为天下表率。百姓才开始充实,没有兼并的灾害,所以不为民田和奴婢作出限制。现在几代太平相承,大富豪和官吏的财产极多,但贫苦弱小的人更加穷困。君子从事政治,以守旧法不加以改变为贵而很难有改动创造,然而之所以还是有改革的,是因为要用来救急。但也没有全改,宜大略加以限制。”

天子把他的建议下达给臣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诸侯王、列侯都得到国家中的以私人名义占有的土地(诸侯各有封国,故得以名田国中。名田:占田,各以名自占)。列侯在长安,公主在各县以私人名义占有的土地(在长安未就国的列侯与公主,止得名田县道,其限制与关内侯、吏民相同),以及关内侯、官吏以私人名义占有的土地都不要超过三十顷(如淳曰:“名田国中者,自其所食国中也,既收其租税,又自得有私田三十顷。名田县道者,令甲,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今列侯有不之国者,虽遥食其国租税,复自得田于他县道,公主亦如之,不得过三十顷。”这是说的限田)。诸侯王的奴婢是二百人,列侯、公主的奴婢是一百人,关内侯、官吏的奴婢是三十人。以三年为期限,违反的没收入官府。”

当时田宅奴婢的价格减少降低,丁、傅当权(指外戚丁氏、傅氏,如丁明、傅晏等),董贤显贵,对他们都不利。皇帝下令暂且拖后,后来便停止没有实行。宫室苑囿府库的收藏已很多了,百姓的资财富有虽比不上文帝、景帝的时候,但天下的人口是最多的了(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一千二百三十二万三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