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莽议治河(公元4年)

(2016-04-17 21:38:31)
标签:

莽议治河

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10.13.4.2 莽议治河(公元4年)

《汉书卷二十九•沟血志第九》:“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长水校尉平陵关并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时易处,犹不能离此。上古难识,近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者,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而已。”大司马史长安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乾(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干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御史临淮韩牧以为:“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大司空椽王横言:“河入勃海,勃海地高干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决河灌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宜却徙完平处,更开空,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沛郡桓谭为司空掾,典其议,为甄丰言:“凡此数者,必有一是。宜详考验,皆可豫(预)见,计定然后举事,费不过数亿万,亦可以事诸浮食无产业民。空居与行役,同当衣食;衣食县官,而为之作,乃两便,可以上继禹功,下除民疾。”王莽时,但崇空语,无施行者。”

(王莽的时候,征召能治理黄河的人有一百来人,其中大致比较突出的有长水校尉(官名。掌长水胡骑)平陵关并(师古曰:桓谭新论云並字子阳,材智通达也)说:“黄河决口一般常在平原(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其地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中南部及齐河县、惠民县、阳信县一带)、东郡(郡名,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左右,它的地形低下而土质疏松。听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本来是空过这个地方了的,认为这里水多,水大时就放出多余的水,水少时就会流完,即使时常换地方,也不能离开这一带。上古时代难以识别,近来观察秦汉以来,黄河的决口在曹、卫一带(“曹、卫”,春秋古国,指濮阳一带,通鉴胡三省注:汉之济阴、定陶,故曹国也。东郡及魏郡黎阳,古卫地也),南北距离不超过一百八十里,可以把这个地方空出来,不要建造官亭民室罢了。”大司马史长安的张戎(字仲功,习灌溉事)说:“水的本性是趋向低地,快速行驶就会自然刮除泥土形成空地再逐渐加深。黄河水相当浑浊,号称是一石水有六斗泥。现在西面各郡,以至京师以束,百姓都引黄河、渭水和山川的水灌溉农田。春夏干燥,是水少的时候,因此黄河水流迟缓,淤积而逐渐变浅;雨多的时候水疯狂涌来,这样就会决口。而国家几次堵塞决口,逐渐比地高,就像是筑矮墙而居住在水中。可以各自顺从它们的情况,不要再用来灌溉了,这样就会百川流畅,水路自然就顺利,没有决河的危害了。”御史(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的属官)临淮(郡名。治徐县(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泗洪县南))的韩牧(字子台,善水事)说道:“可以大致依照《禹贡》上的九河的地方来开凿,即使不能开凿成九条,只要能成四五条,也是有益的。”大司空掾(大司马(汉代武职的最高官位)的属吏)王横(字平仲,琅邪人。《河水注》作“王璜”)说:“黄河流入勃海,勃海地势比韩牧打算开凿的地方高。以前天曾连着下雨,刮东北风,海水泛滥,向西南涌出,淹没几百里地,九河的地方已被大海所侵吞了。大禹通流黄河之水,本来随着西面山势而往东北下流的。《周谱》记载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移位,那么现在所流行的地方不是大禹所开凿的了。另外秦国攻打魏国,决开黄河口淹没了魏国的首都,决口的地方逐渐增大事见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不能再补丁。应退回到原来完全平整的地方去,重新开凿,使河水沿着西山(谓黎阳以西诸山)足以着高地向东北流入大海,这样就没有了水灾。”沛郡的桓谭(字君山。汉沛郡相县人。官至议郎)为司空掾(即大司空掾),掌管他们的建议,他对甄丰说道:“所有这些建议,一定有一种是对的。应仔细加以考察,大都可以预见,计划确定后再来进行工作,费用不过几亿,也可以雇佣那些吃白食没有产业的人。可以省下住房和劳力,权当作为衣食;向政府要衣食,政府给他们做,这样两方面都便利(师古曰:言无产业之人,端居无为,及发行力役,俱須衣食耳。今县官给其衣食,而使修治河水,是为公私两便也),可以向上继承大禹功业,向下消除民间疾苦。”王莽的时候,人们只好讲空话,没有加以施行的人。)


汉代对于治黄技术理论的研究也有发展。如王莽时期,水工张戎生卒年不详,字仲功,西汉末长安人,曾任大司马史)根据实测得出黄河"一石水而六斗泥" ,这一比率与近年观测数据大致相同。他主张利用水势冲刷河床,使河床不致升高太快而造成泛滥。其它有价值的观点如:分疏说、滞洪说、水力刷沙说、改道说、筑堤说,纷纷涌现,对后世治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