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福传(公元2年)

(2016-04-13 00:56:55)
标签:

汉书

梅福传

杂谈

分类: 闲话历史

-10.13.2.4 梅福传(公元2年)

《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招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

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曰: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叛)亲也,不可为言也。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阵)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智)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智),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无)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当此之时,天下几平。繇(由)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何者?秦为亡(无)道,削仲尼之迹,减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孝武皇帝好忠谏,说(悦)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励)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衍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无)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亡(无)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拒)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缪公行伯(霸),由余归德。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柬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其俊桀(杰)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谬),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无)几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厉(励)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网),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今不循伯(霸)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弃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霸道者也。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夫鹊遭害,则仁鸟增逝;愚者蒙戮,则知(智)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励)具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叛)之辜,而殃及家,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无)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无)讳之诏,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民谓辟四门,明四目也。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影)。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无)与比数。阴盛阳微,金铁为飞,此何景(影)也!汉兴以来,社稷三危。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书》曰:毋若火,始庸庸。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无)及已。

上遂不纳。

成帝久亡(无)继嗣,福以为宜建三统,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后,复上书曰:

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质(蝃)横分,臣之愿也。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历(枥)千驷,臣不贪也。故愿一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途),当户牖之法坐,尽平生之愚虑。亡(无)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不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

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着者秦灭二周,夷六国,隐士不显,佚(逸)民不举,绝三统,灭天道,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流出于户,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殷人亡(无)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穀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亦宜之。何者?诸侯夺宗,圣庶夺適(嫡),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氏子孙不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诚能据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孙,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无)极。何者?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不灭之名,可不勉哉!

初,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位次诸侯王。使诸大夫博士求殷后,分散为十余姓,郡国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孙,绝不能纪。时匡衡议,以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绝。今宋国已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殷后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虽得其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上以其语不经,遂见寝。至成帝时,梅福复言宜封孔子后以奉汤祀。绥和元年,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礼记》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为殷绍嘉公。语在《成纪》。是时,福居家,常以读书养性为事。

至元始中,王莽颛(专)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

(梅福,字子真,九江郡(郡名。治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寿春县人。年轻时在长安求学,通晓《尚书》、《谷梁春秋》,为郡里的文学,补任南昌县(县名。今江西南昌市)县尉位在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后来辞官回了寿春,多次通过县道的使者上书谈论非常之事,还曾求借驿站的驿车二马拉的传车),到天子所在的地方将皇上询问的紧急政事一一条录下来,然后逐条对答,总是不被采纳。

这时成帝把政事托付给大将军王凤,王凤专擅朝政,而京兆尹王章一向忠正刚直,讥刺王凤,被王凤诛杀(事在成帝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冬)。王氏的势力逐渐强盛,灾异多次出现,群臣中没有人敢说直话。梅福又上书说(下文为《上书言王凤专擅》),通鉴记其文在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臣听说箕子在殷佯狂保身,却给周武王陈述《洪范》之书(《尚书》篇名);叔孙通在秦朝时逃遁隐身,后来归附汉朝,为刘邦制定了礼仪制度。叔孙通先生不是不忠于秦朝,箕子也不是疏远家族背叛亲人,是因为他们无法进献忠言。以前高祖皇帝采纳善言惟恐有失,从谏如流,听从善言而不管提意见者的才能如何,论功行赏而不问立功者过去的行为和来自何处。陈平由亡命之徒而跃身为众谋士之主,韩信从小军官被破格提拔为大将军。所以天下的贤才异士云集归汉,争先恐后地进献奇谋异策,智者竭其计,愚者尽其虑,勇士更加勇敢,懦夫变得不怕死。汇集天下的智慧,合并天下的威武,所以推翻秦朝就像举根鸿毛那样轻松,打败项羽如同弯腰拾东西那样容易,这就是高祖皇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孝文帝从代国来即皇帝位,没有周公、召公那样的师傅,也没有伊尹、吕尚那样的辅臣,遵循高祖皇帝的法令制度。增加了谦恭节俭的作风。在这个时候,天下将近太平。由此说来,遵循高祖皇帝的法令制度就安定,不遵循就会出现混乱。这是为什么呢?秦朝无道,禁止孔子的学说,毁灭周公的制度,破坏井田制度,取消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礼义废弛,音乐崩坏,圣王的仁政之道中断,所以想推行王道的没有谁能收到功效。孝武皇帝爱纳忠谏,喜欢至理之言,谏静合乎武帝之意即可获得官爵,不必经由荐举和军功,所以天下的平民磨砺意志竭思尽虑,到朝廷来炫耀自己才能的人数不胜数。汉朝招揽贤才,在这时最为众多。假使汉武帝听取这些人的建议,天下是可以升平的。可是,这时候汉武帝却以攻打匈奴、南越为快,致使积尸暴骨,所以淮南王刘安乘机谋反。刘安之所以谋反不成而谋议泄露,是因为众贤士聚于朝廷,因此淮南王的大臣不敢追随刘安反叛。如今平民百姓竟然窥测国家形势,一旦认为有机可乘就举行反叛,像蜀郡广汉男子郑躬等谋反就是这样(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十一月“广汉男子郑躬等六十馀人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自称山君”,蜀郡与广汉毗邻。)。等到山阳郡亡命之徒苏令团伙造反时(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践踏名都大郡,寻求党羽,网罗追随他们的人,而没有逃窜隐匿的意图。这些人都轻视朝廷大臣,无所畏忌,这是因为国家权轻势弱,所以平民百姓才敢于要和皇上争权啊。

贤士,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得士国家就强盛,失士国家就变弱。《诗经》上说:“人才济济,周文王因此安宁(见《诗经•大雅•文王》)。”议论朝廷政事,不是身居茅屋的人所应该说的。我实在担心自己身死荒野,尸陈战场,所以多次上书求见,总是得不到采纳(通鉴胡三省注:福去南昌归寿春,数因县道上书,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我听说齐桓公时有人以“九九算法”求见的,齐桓公没有拒绝他,目的是想以此招来进献大事的人。现在我所说的并不只是像“九九算法”那样的小事,陛下拒绝召见臣下已经有三次了,这就是天下贤士为什么不来的原因啊。从前秦武王喜欢勇力,大力士任鄙入函谷关自荐;秦穆公实行霸业,繇余(由余)归附投诚(秦缪公开霸业,由余自西戎归之)。如今要想招徕天下的贤士,百姓有上书求见的,就让他们去谒见尚书,由尚书询问他们所说的内容,言论有可以采用的,就授以升斗俸禄,赏赐一束之帛。如果这样做,那么天下的士人就会抒发自己的郁闷,倾吐忠言,皇上每天都能听到美好的谋议,这样一来,天下的系统,国家的表里,就灿然分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凭汉朝四海之广,士人、百姓之众,能够进献忠言的人必定极多。然而,其中的英俊杰出之士指陈时事政务,出言成章,纵然和先代圣贤相比也不荒谬,施行于当今社会合乎时务,像这样的人却没有几个。所以爵禄束帛是天下的砥石,高祖皇帝就是用它来激励世人的啊。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他的事,必须要先磨快他的工具(见《论语•卫灵公篇》,工以喻国政,利器喻贤材。)。”到了秦朝却不是这样,张设诽谤的罗网,把人才都驱逐到汉朝,倒持泰阿宝剑(师古曰:太阿,剑名,欧冶所铸也。言秦无道,令陈涉、项羽乘间而发,譬倒持剑,以把授人也),把剑柄交给陈涉、项羽等人。所以,如果真能不丧失权柄,天下即使发生混乱,也没有人敢图谋不轨,这就是汉武帝之所以能开拓疆土建立功业,成为汉朝受尊崇的皇帝的原因啊。如今不遵循成就霸业者的做法,却要用夏、商、周三代选举的办法录用当代的士人,正犹如按照伯乐画的骏马图,到集市上去寻求千里马一样,决不可能得到,这已是十分明显的了。所以,高祖刘邦不计较陈平盗嫂受金之过而获得了他的奇谋,晋文公召请周天子与诸侯会盟于温(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十月壬申初八“晋侯(文公姬重耳)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齐桓公重用曾与他为仇的管仲为相,只求当时有益,不顾逆顺,这就是所谓的霸道啊。整体一色叫做纯,白黑相杂称为驳。想用治理承平社会的办法治理暴秦的余业,正犹如用乡里饮酒的礼节治理军中的交易场所一样啊(吴询云:“军尚惈毅,市道争利,均非弟长揖让之礼所能治之也。”)

现在陛下既不采纳天下人的进言,又加以迫害。鸱(俗名鹞鹰)遇害,就会增进鸾凤的逃逝;愚昧的人受戮,就会促使智士隐藏得更深。近来愚民上书,多因其所言是不急之事而获罪(师古曰:言以其所言为不急而罪之),有的被交付廷尉审讯,死的人很多。从阳朔年间以来(汉成帝年号(前24-21年)),天下防人之口,法禁森严(惩王章之死也。师古曰:防人之口,法禁严切也),朝廷更为严重,群臣都顺承皇上的意旨,没有人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拿百姓所上的奏书来说,陛下认为是好的,然后,把它交给廷尉处理试验他的态度,廷尉必定说:“不是所应该说的,大不敬。”用这种做法测试,是根据之一。前京兆尹王章天性忠直,敢面辩廷争,孝元皇帝提拔他,用以激励尸位素食而矫正歪曲朝政的人(元帝初,擢章为左曹、中郎将。师古曰: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可是到了陛下,您却杀了他本人,乃至他的妻子。惩罚恶人,限于罪犯本身(公羊传: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王章并没有反叛之罪,而殃及全家(言王章妻子坐徙也。孔颖达曰:左传曰:男有室,女有家。谓男处妻之室,女安夫之家,夫妇共为家室。故谓夫妇家室之道为室家也)。折断直士的节,封缄谏臣的嘴,大臣们都知道是错误的事,但不敢争言,天下的人都以怕说话招祸为戒。这样的情况是国家的大患,希望陛下遵循高祖的轨道,杜绝亡秦的歧路,多体会《十月之交》歌的精神(指《诗•小雅•十月之交》。此诗讽刺掌权贵族乱政殃民,遇到灾异又不知警惕),留意于《亡逸》篇的劝诫(亦称“《无逸》”,是《尚书》篇名,传说周公作之以戒成王),废除不必要的法律,颁布没有忌讳的诏令,多看兼听,谋及疏贱,使深沉的不隐其言,偏远的不塞其路,所谓“辟四门,明四目(此引自《尚书•虞书•舜典》,言开四门致众贤,则明视于四方)”是也。况且不必要的法律,是招致诽谤的苗头。“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见《论语•微子篇》接舆之歌)。”当今是君命受到侵犯,主威受到剥夺,外戚之权一天比一天强大,陛下看不见其实际情况,希望能看到它的影子。建始以来(汉成帝第一个年号(前3229年)),所发生的日食、地震,按照比例而言,有春秋时期的三倍,水灾之多,就无法比较了。阴盛阳衰,金铁如星飞,这是什么情景(张晏曰: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沛郡铁官铸铁如星飞,上去权、臣用事之异也。苏林曰:言之不从,是谓不又,则金不从革。景,象也;何象,言将危亡也)?汉朝自建立以来,国家发生过三次危机。吕氏、霍氏、上官氏三家都是皇帝的母后之家。亲亲之道,安全为上,应当给他们贤良的师傅,教他们忠孝之道。今天是给他们尊宠的职位,授予他们重大的权柄(师古曰:以斗为喻也。斗身为魁),使他们骄傲横逆,以至于遭到夷门灭族,这就是失掉了亲亲的至关重大之事,像霍光这样的贤智之人,尚且不能为子孙考虑周全,所以一般权臣的下一代就有危险。 《尚书》说:“不要像大火一样,开始都是庸庸小火(见《尚书•周书•洛浩》。谓火开始微小,如不及早扑灭则至于炽盛)。”权势凌驾于君主之上的人,后来想防止出现问题,已经来不及了。”

成帝不予采纳。

成帝长期没有子嗣,梅福认为应当建立三统循环制度,封孔子一系为殷商的后裔。他又上书说(下文是《上书请封孔子子孙为殷后》)

臣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见《论语·泰伯篇》)”。政就是职务。职位低而说大话的,是犯罪。超越职权而犯罪,危言耸听而害世,虽被处死、身首分离,臣也愿意。如只在位,不说话,到老时保全了身家性命,可是在死曰来临,尸未腐烂而名声已灭,这样就是有齐景公的职位,有马千驷,臣也不贪(《论语·季氏篇》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所以只愿登上了文石之陛,进入赤墀之殿,入朝为官(谓负扆(屏风)而正坐。古时宫殿户牖之间设扆。当户牖,谓负扆。法坐,正坐),就要尽平生的愚忠。就是无益于今天,也有好处留传于后世。这就是臣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原因。希望陛下深深地省察臣所说的话。臣听说保全别人会保全自己,壅塞别人会自己壅塞。善恶之报应,各有其事。

从前秦国灭掉西周和东周二君,平夷了六国(齐、楚、燕、赵、韩、魏),隐居之士不露面,逃逸之民不被推举,绝三统,灭天道,所以身遭危运(指秦始皇曾遭荆轲、张良谋刺),儿子被杀(指秦二世胡亥被杀),孙子无后,这就是所说的壅塞别人会壅塞自己。所以周武王灭商,未下车,就存五帝之后(谓封黄帝之后于蓟。帝尧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以及封殷于宋,绍夏于杞(颜师古说)),封殷后于宋,封夏后于杞,着明为三统相继,表示不独占天下。所以姬姓占天下之半,迁庙之主,流出于户,这就是所说的保全别人会保全自己。现今成汤不再受祭,殷人没有后嗣,陛下的继嗣久微,也由于这样。《春秋经》说:“宋杀其大夫。”《谷梁》说:“所以不称名姓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祖辈之位,是为了表示尊敬(此事在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穀梁传》所谓“在祖位”,谓孔子本宋孔父之后,防叔奔鲁,遂为鲁人。今宋所杀者亦孔父之后留在宋者,于孔子为祖列,故尊而不名(颜师古说))”,这是说孔子原来是殷商的后裔,虽不是正统,但封他的子孙为殷之后,于礼也是合宜的。为什么呢?诸侯可以强改宗子(意谓天子诸侯废嫡立贤,以支庶而承大宗。夺嫡:与“夺宗”同义),圣人可以强改嫡子。古书上说“贤人的子孙应有封土”,况且孔子又是圣人,本来就是殷商之后呢!西周初年,周成王按照诸侯的礼节安葬周公,而皇天动怒,雷雨大风,禾稼全部倒伏,大树都连根拔起(颜师古引《尚书大传》云:“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也。’周公死,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水斯拔。国恐,王与大夫开《金滕》之书,执书以泣曰:‘周公勤劳王家,予幼人弗及知。’乃不葬于成周而葬之于毕,示天下不敢臣。”齐召南曰:“案《大传》伏生所著,其说王启《金滕》,在周公既葬之后,《史记·鲁世家》即用其说。”)。现在,孔子的庙不出其故里(除此之外更无祭祀孔子者。阙里:孔子旧里,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城内),孔子的子孙不免成为编户之民,让圣人享受匹夫的祭祀,这不是皇天的本意啊。如今陛下果真能根据孔子的素王之功(素王之功。《谷梁传》称孔子为“素王”),来封赏他的子孙,那么国家必定能获得孔子的福佑,而且陛下的名声可以和天一样传至永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追论圣人的素王之功,封赏他的子孙,没有法律规定,后世的圣人一定把这作为法则。这样做能获得不朽的名声,怎么可以不努力呢?梅福势单力孤,远离朝廷,又讥讽外戚王氏,所以最终得不到召见,建议也不被采纳。

当初,武帝在位时,始封周朝的后代姬嘉为周子南君(事在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十一月甲子初八),到元帝时,尊周子南君(姬延,姬嘉的孙子)为周承休侯(事在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正月),地位仅次于诸侯王。派大夫、博士们寻找殷商的后代,已分散成十几个姓(意谓不自知其昭穆之数,通鉴胡三省注:殷,子姓也,其后为宋、为孔、为华、为戴、为桓、为向、为乐等姓),郡国往往找到殷人后裔的大家族,但推算子孙,却弄不清辈分。当时匡衡的议论认为:“王者应封殷、周两代的后裔为诸侯王,这是尊敬他们先代的圣王而贯通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啊。其后裔因犯了诛减家族之罪而绝灭的,就改封别的亲属为始封君,承嗣其王者的始祖。《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卫其江山社稷者灭绝。如今宋国已经不守其世统而失去了封国,就应改立殷商的其他后裔为始封君,而上承商汤的血统,不应当承继宋国断绝的侯位,应明令找到殷商后裔为止。如今推论追寻宋国的嫡系后裔,年代久远难以找到;即使能找到宋国的嫡系后裔,他们祖先的国家早已灭绝,也不应立为殷商之后。《礼记》记载孔子的言论说:‘孔丘是殷人的后代’。以前的老师都是这样传授的,应该以孔子的子孙承继商汤的后嗣。”皇上认为匡衡说的不符合经义,就把他的奏书留在宫中没有下发。到成帝时,梅福又上书说应该封孔子的后代来承继商汤的祭祀。绥和元年(即公元前8年),立二王的后裔为诸侯王,推论追寻古代文字记载的踪迹,拿《左传》、《谷梁传》、《世本》、《礼记》相互验明,于是下诏封孔子的后代为殷绍嘉公。语在《成帝纪》。这时,梅福住在家中,经常以读书、修身养性作为自己的工作。

到元始年间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王莽专政,梅福在一天早晨抛弃妻子儿女,去了九江(通鉴记其事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现在传说他成了神仙。在那之后,有人在会稽郡(郡名,治所在吴(今江苏苏州市))看见过他,改名换姓,在吴县做市门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