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学理论著作《舞论》(公元前后)
(2016-04-14 12:26:17)
标签:
印度《舞论》杂谈 |
分类: 闲话历史 |
印度文学理论著作《舞论》(公元前后)
印度的戏剧理论比较丰富,在世界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是《舞论》。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婆罗多的《舞论》有两种传本,南方传本分36章,北方传本分37章。一般认为,《舞论》的原始形式产生于公元前后不久,但其中引用了一些歌诀式传统诗句,可见来源应更早些。而现存形式大约定型于公元四五世纪。
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所谓《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其中首先把文学作品中的情调(即“味”)列为8种: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异。后来有的加上“平静”为第九种,又有的再加上“慈爱”为第十种。一般古典文艺理论本来认为“味”是文学作品的主要成分或核心,即诗的灵魂。但自从“韵”的理论出现后,“韵”被认为是诗的更重要的因素,主张“味”为主或主张其他因素为主的,则降为文艺理论中的派别。这部书有两种传本,一简一繁,包括各种写本以及根据不同写本的印本。有法文和英文的不完全译本。中文也只摘译过其中的理论部分。
《舞论》关于戏剧起源的说明是神话化的:大梵天应众天神要求,创造了第5 吠陀——戏剧,并由婆罗多仙人付诸实践。第一部戏剧是在因陀罗的旗帜节上演的。于是,大梵天出面调停,讲述戏剧的性质和功能。他指出,戏剧不是表现天神或阿修罗的单方面情况,而是表现三界的全部情况。戏剧模仿世间生活,具有各种感情,包含各种情况。它在各种味、各种情和各种动作中产生有益的教训,将有助于道德、名誉和寿命,增长智慧,使得世间安宁。
《舞论》自觉地把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对待,以戏剧表演为中心,兼论音乐和舞蹈等,对印度戏剧美学的基本范畴如“情”、“味”等的研究特别细腻深入。作者认为:“味产生于别情、随情和不定情的结合。”所谓“味”,指的是戏剧艺术的感情效应,也就是观众在观剧时体验到的审美快乐。婆罗多认为,味有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和奇异8种。与这8种味相应,有欢、笑、悲、怒、勇、惧、厌和惊8种常情。“别情”是指感情产生的原因或缘由,如剧中的主人公和有关场景。“随情”是指剧中主人公感情的外在表现,如语言和形体。“不定情”是指随时变化的感情,用以辅助和强化基本感情(即常情)。这些别情、随情和不定情运用得当,就会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便能产生感染观众的味,而戏剧表演应该有助于味的产生。
《舞论》对戏剧艺术作了详尽的论述,是古代印度戏剧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上一篇“印度”:印度帕鲁德窣堵波佛塔(公元前150年)
下一篇“印度”:古印度故事集《五卷书》(公元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