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吉传(公元前49年)
(2016-02-09 23:19:00)
标签:
汉书郑吉传杂谈 |
分类: 闲话历史 |
十 汉-10.9.25.4 郑吉传(公元前49年)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郑吉,会稽人也,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吉为人强执,习外国事。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时,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
神爵中,匈奴乖乱,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吉相闻。吉发渠黎、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
上嘉其功效,乃下诏曰:“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宣明威信,迎匈奴单于从兄日逐王众,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吉于是中西或则立莫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语在《西域传》。
吉薨,谥曰缪侯。子光嗣,薨,无子,国除。元始中,录功臣不以罪绝者,封吉曾孙永为安远侯。”
(郑吉,是会稽人(郡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因为参军服役,几次出使西域,因此被封为郎。郑吉为人人坚强执着,熟悉外国事情。自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讨后,开始设立校尉,在渠黎(亦作渠犁,汉西域小国名。在今新疆库尔勒一带)屯田。到宣帝时,郑吉以侍郎身份(官名。汉代属郎中令(光禄勋))在渠黎屯田,积累了谷物,就征发各国军队攻破车师(此为地节二年(前68)事),升他为卫司马,派他领护鄯善以西的南道。
神爵年中(通鉴记其事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传》记其事在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匈奴内部发生动乱,日逐王(《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先贤掸打算投降汉朝,派人同郑吉联系(《西域传》记其事在神爵三年(前59年))。郑吉征调渠黎(一作渠犁,古国名,在今新疆库尔勒、尉犁一带,王治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西南)、龟兹(龟兹在天山山脉南麓,在今新疆轮台、拜城一带,王治延城(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等国的五万人迎接日逐王,有一万两千人、小王将十二人跟着郑吉到达河曲(大约指今甘肃境内黄河曲流处。通鉴胡三省注:黄河千里一曲,此当在金城郡界),有许多人逃走,郑吉追赶这些人并把他们杀了,于是将剩下的人带到京城。汉宣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郑吉攻破车师(事在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车师后国,依附匈奴,王治务涂谷(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南))后,又收降匈奴日逐王,威名震动西域,于是一并领护车师以西的北道,因此号称都护(官名。汉设在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的语意是,并护西域南北二道各国。师古曰:“並护南北二道,故谓之都。都犹大也,总也。”)。都护的设置是从郑吉开始的。皇上为嘉奖他的功绩,就下诏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安抚外国蛮夷(师古曰:“礼云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然夷蛮戎狄亦四方之总称耳,故史传又云百蛮也。”),宣示威望和信用,迎来匈奴单于的堂兄日逐王和他的部下,攻破车师兜訾城(有说即为交河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功绩显著。封郑吉为安远侯(通鉴胡三省注:功臣侯表:安远侯,食邑于汝南之慎县),赐食邑一千户。”郑吉于是在西域各国中心地带设立幕府(后遂称都护府。通鉴胡三省注:考异曰:百官表曰:“西域都护,加官,地节二年初置。”盖误以神爵为地节也。西域传又云“神爵三年”,亦误),官署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东北),镇抚各国,诛杀讨伐安抚招集他们。汉朝的号令颁布到西域,这开始于张骞而完成于郑吉,这些《西域传》中有记载。
郑吉薨后(郑吉薨于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谧号为缪侯(谥法云“名与实爽曰缪”)。儿子郑光继承爵位,薨后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元始年中,录用功臣中不是因犯罪而绝后的,封郑吉曾孙郑永为安远侯。)
《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地节二年,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吉、憙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会军食尽,吉等且罢兵,归渠犁田。收秋毕,复发兵攻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来为发兵。王来还,与贵人苏犹议欲降汉,恐不见信。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国小蒲类,斩首,略其人民,以降吉。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自请击破金附。
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吉、吾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东奏事,至酒泉,有诏还田渠犁及车师,益积谷以安西国,侵匈奴。吉还,传送车师王妻子诣长安,赏赐甚厚,每朝会四夷,常尊显以示之。于是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得降者,言单于大臣皆曰“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果遣骑来击田者,吉乃与校尉尽将渠犁田上千五百人往田,匈奴复益遣骑来,汉田卒少不能当,保车师城中。匈奴将即其城下谓吉曰:“单于必争此地,不可田也。”围城数日乃解。后常数千骑往来守车师,吉上书言:“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公卿议以为道远烦费,可且罢车师田者。诏遣长罗侯将张掖、酒泉骑出车师北千余里,扬威武车师旁。胡骑引去,吉乃得出,归渠犁,凡三校尉屯田。
……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集),安辑(集)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道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朝派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率领免刑的罪人在渠犁(一作渠犁,古国名,在今新疆库尔勒、尉犁一带)屯田,积聚粮食,准备进攻车师。到了秋收之时,郑吉和司马憙征发附近城邦各国(通鉴胡三省注:西域诸国,有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者,谓之行国;其城居者,谓之城郭诸国也)的军队一万余人,又与自己的屯田士卒一千五百人,共同进击车师,攻破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车师治所)。当时,车师王在交河城北的石城中,未被抓获。这时,汉军粮尽,郑吉等撤兵回到渠犁,继续屯田。秋收完了,郑吉等又发兵攻打车师王于石城。车师王听说汉兵快到了,就北到匈奴求救,匈奴没有发救兵。车师王又回国,与车师贵人苏犹商量投降汉朝,又怕汉朝不相信。苏犹就建议车师王进击匈奴边境上的小蒲类国(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东南),杀小蒲类国王,掳掠其人民,再投降郑吉。车师旁的小金附国(在今新疆艾丁湖北)随汉军后盗掠车师,车师王请准于汉,亲自击破金附。
匈奴听说车师投降汉朝,发兵进攻车师,碰上郑吉、司马憙率军北上,匈奴兵不敢前进。郑吉、司马意就留下一候和二十个士卒保卫车师王,郑吉等率军回渠犁。车师王怕匈奴兵再来,他将被杀死,就骑马逃向乌孙;郑吉就迎接车师王的妻子留在渠犁。郑吉东到酒泉,向宣帝报告情况。宣帝命他回渠犁和车师屯田,大量积聚粮食,使西域各国安心,并准备打击匈奴。郑吉回渠犁,用驿车送车师王的妻子到长安,宣帝对车师王妻子赏赐接待都很优厚,每次朝会各少数民族首领时,常常向他们显示汉对车师王妻子的厚待。于是郑吉派吏卒三百人在车师屯田(《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汉宣帝地节三年》云“匈奴更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郑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往田车师地以实之”)。有匈奴人投降郑吉,说匈奴单于的大臣们都说:“车师土地肥美,靠近匈奴,如果使汉朝得到这块地方,就广开田地,积聚粮食,必然有害于别人的国家,因此不能不争这块地方。”果然匈奴派骑士来攻击汉的屯田吏卒,郑吉就与校尉把在渠犁屯田的吏卒一千五百人都带到车师屯田。但匈奴又增派骑士前来,汉屯田吏卒太少,不能抵挡匈奴的侵袭,就退保于车师城中。匈奴将军到城下对郑吉说:“匈奴单于一定要争夺这个地方,你们不要在这里屯田了。”匈奴包围车师城数日才退走。以后汉常派数千骑兵往来保卫车师。郑吉上书宣帝说:“车师到渠犁一千余里,中间隔着河山,北边靠近匈奴,汉兵在渠犁的来不及援救。希望增加车师屯田卒。”汉朝大臣们讨论,认为车师的路途太远,花费太大,可以暂且撤走车师屯田吏卒。宣帝命长罗侯常惠率张掖、酒泉两郡骑兵到车师以北一千余里,宣扬威武。匈奴骑士退走,郑吉才得出车师城,回渠犁,用三个校尉屯田。
......
到宣帝时,派卫司马负责监护鄯善(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以东一带,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以西几个国家。到了打败姑师(国名。在今新疆吐鲁番、奇台等一带。约在初元元年(前48年),汉分其地为车师前后两部等。车师前部治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西北),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南山中))的时候,并未全部消灭他们,只是将他们分为车师前王、车师后王和山北六国(指东且弥(王治天山东兑虚谷(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西南))、西且弥(王治天山东于大谷(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西南))、卑陆(王治天山东乾当国(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卑陆后国(王治番渠类谷(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西))、蒲类(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在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蒲类后国(王治在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县)西130公里))。当时汉朝只监护南道,没有全部兼并北道,可是匈奴已经感到很不安了。以后,日逐王背叛单于,率领部众来降汉朝,汉的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接日逐王。到了汉朝,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郑吉为安远侯。这一年是神爵三年(前59年,通鉴记为二年(前60年))。汉就使郑吉并护北道,所以号称“都护(官名。汉设在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的语意是,并护西域南北二道各国。师古曰:“並护南北二道,故谓之都。都犹大也,总也。”)”。都护之设置从郑吉开始。匈奴原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公元前92年,匈奴右日逐王置,常居焉耆、危须、尉黎(均在今新疆焉耆周围一带)间,以领西域各国,向其征收赋税。僮仆即奴隶之义,以“僮仆”为官名,盖视西域各国为匈奴之僮仆)从此罢掉,匈奴更弱了,不能靠近西域。于是汉迁徙百姓屯田在北胥鞑(地名。徐松疑其在车师境),分莎车(王治在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之地,从此屯田校尉(屯田校尉,汉代边防屯田军职名称。亦称使者校尉。初置于汉武帝时,秩六百石,掌轮台(王治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渠犁(王治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西南)驻防及屯田事务,独立行使职权)开始属于都护。都护侦察乌孙(王治赤谷城,在今中亚伊赛克湖东南中国边境)、康居(王治卑阗城,在今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锡尔河北岸突厥斯坦)等外国(通鉴云“等三十六国”)的情况,如有动静,立即报告皇帝。可以安抚的就安抚;需要打击的就打击。都护驻乌垒城(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东北),东到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和渠犁的屯田官接近,土地肥沃,在西域的中央,所以都护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