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希腊化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公元前125年)
(2015-10-26 08:57:00)
标签:
埃及天文学家希帕克斯杂谈 |
分类: 闲话历史 |
埃及希腊化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公元前125年)
希帕克斯(希帕库斯,公元前190年-前125年)是埃及希腊化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卓越贡献是创立了球面三角这门数学工具,使希腊天文学由定性的几何模型变成定量的数学描述,使天文观测有效的进入宇宙模型之中。
希帕克斯生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尼西亚(即如今土耳其的伊兹尼克)。年轻时,他曾在亚历山大城求学。这座城是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的首都,原是希腊化时代科学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几乎所有这个时代的伟大科学人物。但是,到希帕克斯时期恰逢托勒密王朝日趋衰落。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已不再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关注和支持科学事业,亚历山大城也不再是适于学者们安心治学之处。所以,希帕克斯完成学业后便离开了这座曾经辉煌过的亚历山大城,来到了当时的新文化中心——爱琴海南部的罗得岛。他在这座小岛上建起了观象台,开始了自己热爱的天文学研究。
希帕克斯在欧多克索斯(约公元前408—前355年)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体系。希帕克斯的天文学工作是以观测和数学计算为特色的。
他的卓越贡献是创立了球面三角这门数学工具,使希腊天文学由定性的几何模型变成定量的数学描述,使天文观测有效的进入宇宙模型之中。自欧多克索斯发明同心球模型用以“拯救”天文现象以来,通过球的组合再现行星的运动,已成为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方法。但传统的方法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在球面上准确表示行星的位置变化,其次,传统的同心球模型不能解释行星亮度的变化。希帕克斯解决了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创立球面三角术,希帕克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原理,以任一锐角为一角所组成的任何直角三角形,其对边与斜边之比、对边与邻边之比、邻边与斜边之比是一个常数,所以这些比是角的函数,与边长无关。人们为方便起见就把这些比分别称作正弦、正切、余弦,是为三角函数。希帕克斯第一次全面运用三角函数,并推出了有关定理。更为重要的是,他制定了一张比较精确的三角函数表,以利于人们在实际运算中使用。把平面三角术推广到球面上去,也是希帕克斯的工作,因为他的最终目的在于计算行星的球面运动。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是继承和发展了阿波罗尼乌斯(约公元前262年~前190年)的本轮-
这套系统虽仍是以地球为中心,但比起繁琐的同心球宇宙模型,可要简单得多了。比如,对水星、金星这两颗内行星,该系统的解释是:它们同样在本轮均轮上运动,但本轮的运动周期相当于该星的恒星周期,而均轮的运动周期等于太阳的恒星周期。这样,内行星始终只能在太阳周围作往返运动便有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他的体系对地球中心说的维持起了很大作用,且对托勒密体系(约90年—168年)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一系统一直主宰着欧洲人的天文学,直到哥白尼时代才被费力地推翻。
希帕克斯利用天球仪对星座进行过系统的观察,对恒星的方位作了精密测量,制订了一个不少于850
希帕克斯的测量与计算工作还有:他测得一个太阳年等于(365
对于月亮的研究,希帕克斯认识了月亮的朔望月、恒星月、近点月和交点月4种周期,并准确定出了这些周期的数值。他精确地测得白道(月球绕地球转动时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即月球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与黄道(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的交角为5
希帕克斯还发现了黄道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即岁差,他给出的每年相差36″的值,在西方沿用了很长时间。希帕克斯曾被称为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