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解剖学之父希罗菲卢斯(公元前320年)

(2015-03-28 01:15:11)
标签:

希腊

解剖学之父

希罗菲卢斯

分类: 闲话历史

科学解剖学之父希罗菲卢斯(公元前320年)

希罗菲卢斯(赫罗菲拉斯赫洛菲拉斯,黑罗非拉斯,Herophilus) 希腊解剖学家。关于希罗菲卢斯的生平所知甚少。推测他大约为生活于公元前330/320年-公元前260/250年,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于卡尔西登(凯尔西顿,Chalcedon,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郊区卡迪柯伊),但主要生活于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4世纪末或3世纪初学术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里亚。值得注意的是,希罗菲卢斯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不是埃及人。当时亚历山大里亚有来自于各个地方的学者,却唯独没有埃及学者。事实上,亚历山大里亚有两种相对隔离的文化,希腊文化为处于统治阶层的精英们独享,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在亚历山大早期,不仅有关人体的科学而且生物科学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希罗菲卢斯不需要复杂的现代实验室和昂贵的医疗设备,他只需要一个诊所,仅仅是一个房间或几个房间,可以进行解剖和简单的实验。他的房间可能有他著名的测量脉搏的漏壶、他的“堕胎药”、装有酒或蜂蜜的各种瓶瓶罐罐、用来加热药物或进行灼烧的火盆、可能有辅助关节脱臼复位的器材、探针、盘子、药罐、注射器、钻头、亚麻绷带、针、线头、羊毛线、海绵等等。除了还需要一个解剖台,他实在不需要太多的设备。以他的名声,显然足以应付这些开销。

托勒密王朝给予希罗菲卢斯更主要的是间接支持:一是在亚历山大里亚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环境;一是不在乎打破希腊禁忌。希腊文化禁止进行人体解剖,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禁忌。可以解剖动物,但不可以解剖人。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很多动物解剖,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人体解剖。然而当托勒密们在埃及建立的殖民政权却有利于打破这种禁忌,在那里人们更加自由,就像美国更容易打破欧洲古老的习俗一样。

 

希罗菲卢斯通常被称为“科学解剖学之父”,他将古代解剖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但同时也因从事活体解剖而蒙上阴影。希罗菲卢斯的确从事过活体解剖,也是第一个当众进行解剖表演的人,而解剖的对象是犯了死罪的囚徒。据称曾活体解剖过600多名囚犯,这些活体解剖是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一所医学院中进行的,这里进行的公开人体解剖引来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在基督教以前的时代,希腊学者没有对解剖人体的作法,确实,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人体与灵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时把尸体仅仅看作是一堆肉,加以切割是不会受到惩罚的。但是,在埃及当地人看来,解剖人体可是件大逆不道之事。德尔图良(或译特图里安、特土良,Tertullianus),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150年-230年)为此大骂希罗菲卢斯,直接称其为“屠夫”,说他为了追求知识而不惜与人类为敌,而他所得到的知识是不清楚的,因为解剖过程会引起身体的变化,看到的不是自然的状态。理性主义流派的医生们认为必须解剖死者的身体,检查内脏和肠道,而希罗菲卢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图斯认为最好对活人进行解剖,这样得到的知识最接近于自然,他们从国王那里得到允许,对犯罪的死囚进行解剖。大多数人认为这非常残酷,但他们却为自己辩护道,牺牲个别罪犯能够挽救无数无辜的生命。其实他们最多也只进行过几例活体解剖,而这时的人体解剖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了。亚历山大里亚人体解剖和活体解剖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原因有几个:一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埃及化;一是经验主义流派的崛起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一是托勒密二世之后政府缺乏对科学的稳定性支持,而社会和政治变动也更加频繁。

 

希罗菲卢斯的解剖学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很多解剖学术语都是他第一次进行的命名,而且沿用至今。他的具体成就包括对大脑的详细解剖、脑室的区分、神经的发现、眼膜的描述、对肝脏的经典阐释、对十二指肠的定义、对胰腺的探索、对输精管不同部分的区分、卵巢的发现、对输卵管的部分认识、第一次对动脉和静脉进行解剖学区分、发现并命名了窦汇和脉络膜

在希罗菲卢斯之前,阿尔克迈翁、德谟克利特、第欧根尼、以及部分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还有柏拉图和泰奥弗拉斯托斯都意识到大脑的重要性,但完全不清楚大脑的解剖结构。伟大的亚里士多德进行过许多动物解剖,但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认为大脑的主要功能是冷却心脏以及产生睡眠。第一次真正对人体大脑进行描述的是希罗菲卢斯。他第一次区分了脑室,他对第四脑室特别重视,显然是因为它最接近于脑干和运动神经。他还第一次描述并命名了“写翮”(Calamus Scriptorius),称之为kalamos,“芦苇笔”(reed pen),因为它像笔的沟槽。他还发现并命名了窦汇,颅中四大静脉窦的汇合之处,他称之为Lenos,“酒桶”(Wine Vat),拉丁翻译为Torcular,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为"Torcular Herophili"。他还第一次发现并命名了脉络丛(Choroid Plexuses)"choroid"是因为它们和胎膜相似,"plexuses"是因为它们纠缠在一起。虽然之前有过对神经的描述,但直到希罗菲卢斯才第一次真正区分出了神经。

以弗所的鲁弗斯(Rufus of Ephesus)说他将运动神经的起源归于大脑和脊椎。盖伦说他详细区分了七对脑神经,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交叉神经、交叉神经运动根、面神经、听神经、舌下经。希罗菲卢斯对眼睛亦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似乎第一次区分了眼睛的四层膜,包括角膜、虹膜、视网膜、脉络膜。对于肝脏,虽然巴比伦、亚叙、希腊和罗马都很流行“肝占”,用动物的肝脏进行占卜活动,但他们的肝脏知识却少得可怜。希罗菲卢斯对肝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知识远远超于前人。他对肝门静脉系(the hepatic portal system)的发现,对后来的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还将小肠的最先部分也是最短最宽的部分称为dodekadaktylon,拉丁翻译为duodenum,意味“十二个手指”(Twelve Fingers)那么长,这个名称从此沿用至今。他将十二指肠之后的部分成为空肠(jejunum),意思是“挨饿”的肠('fasting' intestine),因为食物在这里很快就没了。

 

古希腊对生殖理论的特殊兴趣有悠久的哲学和医学传统,有大量关于生殖的理论,在希罗菲卢斯之前主要有三种精液生成理论:

(1) 脑成论(encephalogenesis),这是最流行的观点,认为精液是从大脑中产生的,然后沿着头部、耳朵、颈部、脊髓、腰部,一直到达生殖器官,或者直接就是大脑滴下来的一部分,支持者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狄奥克勒斯、部分希波克拉底作等;

(2) 泛生论(pangenesis),这是原子论的产物,认为精液从全身各部分而来,好的部自健康部分,坏的来自染病部分,支持者包括部分希波克拉底作者;

(3)血成论(haematogenesis),认为精液是血液浓缩的产物,通过血管输送到了生殖系统,而精液的最终来源是食物。希罗菲卢斯接受了第三种观点。

“血成论”在古代有五大支持者,包括阿波罗尼亚的第欧根尼、亚里士多德、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希罗菲卢斯及其弟子亚历山大.菲拉雷蒂斯(Alexander Philalethes)。希罗菲卢斯是“血成论”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列举了五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血成论”:

(1)解剖学上的证据,他观察到,输入生殖器官的血液很多,而离其越远的地方,血液就越少,而精液状的物质就越多;

(2) 过度性交射出的将是血液,而不是精液,因为血液还未来得及浓缩;

(3) 最重要的物质必然来自于最重要的物质,精液只能来自于血液;

(4) 放血之后的疲劳与性交之后的疲劳症状相似;

(5) 血液离开血管后会凝固,而精液到了体外同样会凝固。此外,希罗菲卢斯还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乳汁也是血液浓缩的产物,因为妇女怀孕或生育之后不需要产生“精液”了,血液于是浓缩成了乳汁。

 

亚里士多德首先精确地描述了输精管。希罗菲卢斯在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上有三大主要发现:一是他发现并命名了附睾,他称之为didymos,意为“附在睾丸上的”,现在使用的仍然是他的命名;二是他确认了两条输精管的壶腹,即将附睾管道的精液输送到射精管去的管道,他称之为"varix-like""varicose assistants",因为它很像曲张静脉(Varicose Veins);三是他发现了两个精囊,在两条输精管道旁边各一个,它们分泌一些液体并暂时保存精液,他称之为“辅助腺”(glandular assistants),许多学者认为他所描述的其实就是前列腺(the prostate gland)

希罗菲卢斯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描述是建立在男性生殖系统的模型之上的,这是他最大的失误之一。他发现了卵巢,并称之为didymoi,意为“双胞胎”,他说它们“与男性的睾丸差别甚小”。他还发现了输卵管,但他称之为“输精管”,说它们从“睾丸”(卵巢)中出来进入膀胱,“和男性的管道一样”。但是他对子宫颈的描述、对女性生殖系统血管的描述、以及对脐带的描述都是相当细致的,有的还相当准确。

在血管的解剖上,虽然他的老师普拉克撒哥拉斯区分了动脉和静脉,但是他第一次对动脉和静脉的区分进行了解剖学的描述。他说动脉的管壁要比静脉的管壁厚六倍。他似乎认为动脉中流的是普纽玛,而静脉中流的是血液。但他将肺静脉和肺动脉从动静脉之分中拯救了出来,他称肺静脉为“动脉似的静脉”,称肺动脉为“静脉似的动脉”。

 

在生理学上,希罗菲卢斯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希罗菲卢斯对先前的呼吸理论进行了一次革命,第一次将呼吸作为肺的功能,而之前通常都认为呼吸是由心脏或血管引起的。亚里士多德的呼吸理论是这样的:心脏因为内热的缘故变热;心脏变热之后,它就会扩张;心脏扩张之后,包围心脏的肺自然会膨胀;肺膨胀之后,自然会吸入了外面的气;外面的气是冷的,进入肺中之后,就会使心脏冷却;心脏冷却之后就会恢复原状,体积缩小;心脏收缩之后,随之肺也会收缩;肺收缩时气体就会排出,呼出的气是热的,是因为它带走了心脏的内热。柏拉图将血管的一张一弛与气管的一呼一吸联系起来,认为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张时吸气,弛时呼气,因为血管中流动的是普纽玛,而普纽玛正是一种气。埃拉西斯特拉图斯认为心脏的左心室与气管相连,直通咽喉,呼吸的气直接进入心脏,然后从心脏进入血管。而盖伦居然认同了他的观点。但希罗菲卢斯却认为,心脏与呼吸毫无关系,肺才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希罗菲卢斯的呼吸理论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由于肺有自然扩张和收缩的功能,当肺扩张时,就会将气或普纽玛吸入;第二步,当肺收缩时,咽喉会自动舒张,吸入肺中排除的普纽玛;第三步,咽喉很快为普纽玛所充满,不能再吸入了,咽喉便开始收缩,这时肺便自动舒张,于是普纽玛又回到了肺中;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普纽玛被排出体外。一轮循环结束了,肺开始再度扩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每次循环肺要扩张和收缩两次,而咽喉要扩张和收缩一次。他的呼吸理论相对前人而言,已是很大的进步。很明显,他已经将呼吸运动归结为了一种自主运动。此外,古代西方的呼吸理论中还有一个关于皮肤呼吸的争论。恩培多克勒认为,心脏和动脉除了通过肺吸收普纽玛之外,还会通过皮肤上的孔洞吸收普纽玛。盖伦亦写道:“普纽玛不是被‘输送’(从心脏输送到动脉),而是被‘吸收’,不仅从心脏而且从任何地方(吸收),希罗菲卢斯,以及之前的普拉克撒哥拉斯、斐罗提慕斯(Phylotimus)、狄奥克勒斯、普利斯通尼克斯(Plistonicus)、希波克拉底以及无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过令人惊呀的是,希罗菲卢斯的呼吸理论中居然没有提及皮肤呼吸。

 

希罗菲卢斯是古代西方的脉学大家,他的《论脉》(On Pulses)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第一本专著,奠定了西方脉学的基础。其实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了脉动现象,他称之为sphyxis,意为心脏引起的跳动。

亚里士多德在《论呼吸》中说:“脉动总是伴随心动....所有的脉管都有脉动,它们同时进行,因为它们与心脏联系在一起。心脏总是处于运动之中,因而它们也总是在运动。脉动是水分加热后蒸发或普纽玛化(pneumatization)引起的。”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心跳和脉搏都是正常的持续的身体功能,都是由水分蒸发或普纽玛化引起的。这里的水分其实就是指血液,而血液是食物消化的产物。

由此,亚里士多德将呼吸、消化和脉搏三种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极为连贯的理论体系。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食物通过消化转化为血液之后进入心脏,在内热的作用下蒸发,也就是普纽玛化;血液从液体变成气体之后体积增大,引起心脏扩张,随之包围心脏的肺也扩张,引起了呼吸过程;吸入的冷空气冷却了心脏,于是心脏又恢复了原状;由此心脏不断扩张和收缩,与之联系的血管亦随之扩张和收缩,产生了脉动。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脉动和心动是一致的。

普拉克撒哥拉斯发现了动脉和静脉的区分,并认识到脉动只发生于动脉。但他坚持动脉中没有血液,流动的是普纽玛。此外,虽然他观察到了心脏的收缩和扩张,但他认为脉动完全是由动脉自身引起的,完全独立于心脏。并且他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有人切下活人的一块鲜肉并在它仍在颤动的时候放在地上,他就会明显地看到动脉的运动。”

然而希罗菲卢斯抛弃他老师的这种说法,他回到亚里士多德那里,认为脉动是与心动联系在一起的。他还将脉搏和震颤、痉挛、悸动区分开来,而普拉克撒哥拉斯认为这四种运动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运动程度不一样罢了:脉搏是正常的运动,震颤是稍快的运动,痉挛是更快的运动,而悸动是最快的运动。

希罗菲卢斯同意普拉克撒哥拉斯的观点,认为“动脉所有的运动都见于脉搏”。但他将“震颤”作为一种由“神经类”物质引起的病理性运动,将“悸动”排除在动脉运动之外,至于“痉挛”,他可能将其归结为了运动神经引起的现象。

根据希罗菲卢斯,脉搏有两个部分:一是收缩,收缩是动脉的活动;一是舒张,舒张是“回到正常和自然的状态”。舒张是回到自然状态过程,死者的动脉张得很开,可以证明这一点。希罗菲卢斯还将脉进行了区分:“总体来说,脉的不同在于体积、大小、速度、强度、以及节律。事实证明它们在这些方面不同,脉有时变得‘合适’(即合乎自然状态),有时变得‘不合适’。一种脉与另一种脉不同,通常表现在不同的节律、大小、速度、强度,前面已经提到。但如果节律一样,不同则在于速度、大小和强度。”

 希罗菲卢斯在此指出了脉象的四种基本的不同:“节律”、“大小”、“速度”、“强度”。“节律”,希罗菲卢斯说,就是“时间上规律性的运动”。他用音乐上的节律进行类比,对后来的西方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人体音乐学”。他所谓的“节律”就是动脉规律性的舒张和收缩。“希罗菲卢斯将动脉的舒张类比为音乐上的弱拍,将动脉的收缩类比为音乐上的强拍。”由于意识到二者中间没有停顿,希罗菲卢斯便将动脉的舒张和收缩视作两种紧接的运动,认为中间没有必要插入一个停顿。但阿基根尼斯、盖伦、鲁弗斯等人却认为中间有停顿,并痛苦地试图将其纳入脉搏理论之中。

希罗菲卢斯脉搏理论中核心的概念是“基本可观察时间单位”,将其定义为新生儿脉搏舒张的间隔时间。“基本可观察时间单位”类比于韵律中的二全音符或短音节。

希罗菲卢斯的这个概念源自于他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家和音乐理论家塔伦图姆的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nus of Tarentum)。阿里斯多塞诺斯的韵律理论认为,一个韵步包含一个长的和一个短的音节。阿里斯多塞诺斯著名的“chronos protos”“alogoi podes"(不规则韵步)概念很可能启发了希罗菲卢斯的"protos chronos""alogos sphygmos"(不规则脉搏)。希罗菲卢斯还很可能从阿里斯多塞诺斯那里找到了人体和谐和音乐和谐的类比。此外,希罗菲卢斯在其脉搏理论中还使用了阿里斯多塞诺斯的三个基本韵律概念:扬抑格或长短格(trochee)、强强格或扬扬格(spondee)、抑扬格或短长格(iamb)。希罗菲卢斯还将他的脉搏理论与人生不同的阶段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新生儿的脉搏要比成人的脉搏快许多。但希罗菲卢斯是第一个对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脉搏进行详细描述的人。

根据希罗菲卢斯的理论,人生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脉象:

(1) 婴儿阶段,正常的脉搏是“二短音步或抑抑格”(pyrrhic),脉象是[ _ _ ],短而快,收缩与舒张都只有一个“基本可观察时间单位”

(2) 青春期,正常的脉搏是“扬抑格或长短格”(trochee),脉象是[ = _ ],每次脉搏有三个“基本可观察时间单位”,舒张有两个,收缩有一个;

(3) 盛年期,正常的脉搏是“强强格或扬扬格”(spondee),脉象是[ = = ],每次脉搏有四个“基本可观察时间单位”,舒张和收缩各两个,弱拍(upbeat)和强拍(downbeat)时间均长;

(4) 老年期,正常的脉搏是“抑扬格或短长格”(iamb),脉象是[ _ = ],每次脉搏重新变成三个“基本可观察时间单位”,收缩时间是舒张时间的两倍。

根据文献记载,希罗菲卢斯还发明了一种巧妙的“漏壶”(clepsydra),可以用于测量脉搏的节律,还可以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

希罗菲卢斯不仅具有对脉搏的理论兴趣,还将其用于实践之中,用于疾病诊断,于是开创了西方脉诊的先河。至于脉搏的“强度”(Vehemence),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于动脉中的“活力热”(Vital Heat)或“活力水分”(Vital Moisture),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和斯多亚认为决定于动脉中的“活力普纽玛”(Vital Pneuma),而希罗菲卢斯则认为决定于由动脉的“活力功能”(vital faculty)。至于脉搏的“速度”(speed),有点类似与“频率”(frequency),但希罗菲卢斯只提到了快和慢,没有更多线索。至于脉搏的“大小”(Size),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动脉的圆周大小而定,婴儿的脉搏“大小”相对于婴儿的动脉圆周的大小而言,与成人是一样的。

 

最后谈谈希罗菲卢斯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写道,“我远非是第一个认为‘梦源自愿望’的作者...早在古典时期就有许多作家对此非常重视,他们引用希罗菲卢斯的看法...”希罗菲卢斯的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梦的理论”。

希罗菲卢斯将梦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梦是由神引起的梦。希罗菲卢斯对此描述较少,只说这是“不可避免的”或“必然的”。他反对亚里士多德对梦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梦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与神完全无关。

第二种类型的梦是“自然的梦”,是“灵魂为自己形成的影像,反映过去发生的或未来即将发生的”。这种类型的梦不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完全是内在的反映。梦境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通常都是做梦者十分关注的事情。

第三种类型的梦是“混合的梦”,即以上两种类型的混合,梦境通常反映做梦者的愿望,其中性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男子梦到与自己喜欢的女子性交。

弗洛伊德认为,希罗菲卢斯所提出的第三种类型的梦非常值得注意,尤其是愿望的达成和性的满足。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意识到了梦的临床价值,并对性的因素进行了强调。希罗菲卢斯完全没有意识到梦的临床价值,没有赋予梦任何病理学或治疗学上的意义,更没有强调性的意思,而只是试图进行一种事实性的描述而已。

希罗菲卢斯之后,许多作者都沿用了他对梦的三分法,甚至部分梦的理论。斯多亚的波西多尼乌斯(Posidonius)将梦分为三类:(1)预见未来的梦;(2)“不朽的灵魂打上了知识的烙印”,充满空气,引起了梦;(3) 神与人进行交流的梦。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罗(Philo of Alexandria)也将梦分为三类:(1) 神给予的影像;(2)思想的运动引起的梦;(3)灵魂自身的运动,激发了自身,预测了未来。

基督教早期教父德尔图良同样将梦分为三类:(1)上帝启示的梦;(2)恶魔引诱的梦;(3)灵魂进行思考而引起的梦。

之后卡萨鲁斯(Cassianus)和圣奥古斯丁对梦进行了类似的区分,直接由上帝引起的梦,由恶魔或天使引起的梦,以及灵魂自身激发的梦。历史上对梦的区分大都保留了希罗菲卢斯所提出的两种类型的梦,直接由神引起的梦以及自身精神运动引起的梦,只是希罗菲卢斯的性梦被基督教的恶魔之梦代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