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众休假权岂能靠“隐性假日”

标签:
人口万余需求新京报权利 |
分类: 社会热点 |
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昨天公布。2014年元旦只放1天,除夕不再放假,春节从大年初一至初七放假调休。对此,有网友表示,此前意见全都白征了。其实除夕调整成为法定节假日是在2008年,调整之前人民网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即便当时作为非节假日,选择单位除夕放假的比例竟高达77.9%。由此不难看出,新的放假安排意味着,近八成人2014年除夕会享有一天“隐性假日”。( 12月12日《法制晚报》)
放假办法公布后,网上可谓怨声载道。其中焦点是除夕不放假。
公众的反映如此强烈可以理解,毕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除夕承载了太多的情感。2008年开始,将除夕列为春节假期,也是民意所向。实行6年后,又将除夕剔除春节假期,令人匪夷所思,也有“朝三暮四”之嫌。
取消除夕休假,心理冲击最大的自然是与父母、妻儿分居两地的人,给除夕团聚平添许多困难,甚至是变得遥不可及。诚然,如今交通便捷了、快速了,有飞机,有高铁,有高速,有私家车,然而,在我国巨大的人流迁徙背景下,这些交通优势委实难以让人吃下“定心丸”。春运,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始终是一个令人揪心、烦躁、无奈的梦魇。
休假是公众的权利,如何更好满足公众的休假权,公众应该有足够的话语权。在放假安排出台前,面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值得称道。全国假日办于2013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向社会广泛征集改进意见。历时两天时间,有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对于“您对现行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否满意”的问题,网友表现出一边倒的“不满”。
经过广泛“征求民意”,放假办法出台。新浪网就“你如何看待2014年放假安排”展开调查。截至昨晚10点半,5.1万余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超过88%的网友反对除夕不再是法定假期,超84%的网友表示对该放假安排不满意。
当然,我国人口众多,众口难调。然而,改来改去,88%的网友对除夕不放假表示不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时,全国假日办是否真的倾听了网友呼声?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称,除夕不放假会让公众获得至少半天的隐性假期,因为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团圆饭是中国传统,很多民营企业的领导也不例外。这样的解释更是匪夷所思。公众的休假权,岂能靠“隐性假期”来保障?
“隐性假期”类似于社会普遍流行的“潜规则”,但终归上不得台面,更不能成为一种制度解释。当下,全国上下下下都在抓作风建设、工作纪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随意放假势必会产生负面社会影响。除夕下午放假不放假,也成了各级领导很纠结的事情,若放假,显得太随意,不放假,又不够人性化。
另外,既然不是法定假期,除夕下午的半天休假成了一种施舍,公众也享受不到假期的种种福利,譬如高速免费、加班费。这样的“隐性假日”能给人多少欣喜呢?
取消除夕假期,违背了民意,也让“征求民意”形同虚设。将假日挪来挪去,最后还整出个“隐性假日”,是不是太滑稽了?当前,带薪休假是“水中望月”,中小企业连双休日都难以落实,休假制度更应该多一些刚性,而不能在法定假日之外,再制造出暧昧的“隐性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