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钱学森教育体制公众氛围蝴蝶效应教育 |
分类: 社会热点 |
6月20日上午,平生第一次分享了精彩的“太空课堂”。
天宫一号运行于距地球340千米的太空,其失重状态下的种种神奇现象是进行科普教育的绝佳教材。早在2007年8月14日,美国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完成了第一次太空授课。俄罗斯航天员也欲在国际空间站为中小学生授课,课程包括生理、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欧洲航天局建立了“太空教育工作办公室”,为欧洲国家6至28岁的学生普及太空知识。可见,各个航天大国都十分珍惜难得的教育资源。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是中国的第一次、世界的第二次,必将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播下探索自然奥秘的种子。
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的作用,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是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我国颁布了世界上唯一一部科普法,但在现实中,社会各界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一是科普场馆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凸显。大中城市的科普场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足,县级以下的科普场馆几近空白;二是大众传媒在科普教育中的宣传、推动作用不够强势。电视台节目粗俗有余、科技含量不足。科普读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于与国外抗衡,乃至科普畅销书中多为引进版本;三是科普队伍形只影单,科技研究与科学知识普及的融合度不够,科技领域还缺乏面向社会做科普的主动性。
另外,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教育体制在潜移默化中扼杀了中小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学生的大多时间被“题海战术”霸占,乃至教科书中的实验开出率严重不足,教师的演示实验取消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取消了,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又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太空课堂”为我国的科普活动打开了一扇窗户,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科普之风。各个科技领域都应该以航天人为榜样,主动地、创造性地肩负起科普重任。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科普场馆、大众传媒都应该在科普中发挥更大作用,为青少年建立更多探索求知的第二课堂。
科学就在身边,科普无处不在。6月17日网友在微博上不经意的提问“油条为何是两根一起炸”,引来5万余条跟帖,专业人士及时作出了科学解答,完成了一次草根发起的科普。当无数这样的科普汇合在一起,科学之树便会枝繁叶茂。太空授课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我们期待能引发科普的“蝴蝶效应”,带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