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河南郑开大道中牟县官渡镇段,一辆三轮摩托车密密麻麻站满了大小不一的孩子。一名小女孩坐在了三轮摩托车的油箱上,为了看清道路,中年妇女不得不歪着脑袋开车。车子停下时,车上的孩子们纷纷跳下车向家中跑去。
“你不觉得这样子很危险吗?”“知道,不过学校没有校车。”中年妇女告诉记者,这里是中牟县官渡镇刘庄村,摩托车上的孩子都是村里村民的孩子,在附近学校上学。因临近郑开大道,车辆多,家长们不放心才轮流用这种三轮摩托车接送孩子,而坐在油箱上的女孩正是该女子的女儿。该女子证实车上共有31名孩子。(5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何为校车,字面上理解,校车就是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车辆。社会不断进步,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学生上学途中频发的交通事故,让“校车”这一特殊称谓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近乎成了学生交通事故的代名词。无疑,校车始终是一个令人心酸、令人纠结的话题,其阴影挥之不去。
随着农村学校撤并、教育资源不平等引发的择校热,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大了,于是上下学的交通问题也变成了问题。笔者是60后,在生活的村庄读完了小学,约上几个邻居伙伴,边玩边走边到了学校,之后考上了乡中学的重点班,五里地骑自行车上下车,路远的也有十里地呢,但没有住校生。到90年代,女儿上幼儿园、小学,我的自行车便是“校车”,风雨无阻。如今,村庄还是那些村庄,空间距离依旧,然而孩子上学却成了让家长头疼的问题。
造成家庭与学校之间距离加大的因素很明了:一是一些村庄的学校撤销了,或者是仅保留了低年级;二是送孩子去城镇上学成为农村家庭的首选。昨晚看电视,村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几十万建成了漂亮的校舍,但学生越来越少,如今剩下10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规模更大、条件更好的学校。
但是,学校撤并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部门并未做到未雨绸缪,学校似乎也认为事不关己。于是,五花八门的“校车”便出现在乡间道路上。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农用拖拉机、面包车……随着社会车辆增加,道路越来越拥堵,交通事故便多了起来。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每一次与学生有关的交通事故均会成为社会热点。对于学生交通工具的选择,也迫不得已地引起政府的关注、学校的关注、社会的关注。
去年,国务院公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这一备受瞩目的“国字号”校车条例对校车管理有多大的规范意义?校车问题在经历全国“校车整改风暴”之后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或许这辆载着31名小学生的三轮摩托车便是最好的注解。
出事时有人管,平安时没人管,校车已经陷入一个管理怪圈。即便是校车管理条例出台之后,财政投资购置了校车,校车依旧难以奔跑起来,上牌照的尴尬,家长的抱怨,相关部门管理上的扯皮等等,不一而足。“满载31个孩子的校车”在全国还存在多少?没出事,各部门相安无事。而一旦因此出现交通事故,无非又是一场喧闹,之后,便悄无声息,新的安全隐患又开始酝酿……
有的人总喜欢拿西方国家的校车做样本,事实证明,美国等国家的校车难以复制。我国政府的投入、补贴对解除校车购置及运营困局也是暂时的,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安全问题。只有通过均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使学生能够就近入学,才是长远之计。
校车或许就是本不该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