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能在环境极度恶劣的沙漠中生存,区区一根稻草岂能将它压垮?“一根稻草压死一头骆驼”的西方谚语,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事情发展到极限临界点,再增加任何一点因素就会使之崩溃,称之为压力的积累效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果一个人不再留恋这个世界,选择了离开,他(她)承载的精神压力肯定已达极限。死者生前有怎样的思想斗争,我们无从知晓,但肯定自感“走投无路”,唯有让生命戛然而止方为解脱。死者为大,任何对死者的指责都是不道德的,有谁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值花样年华的安徽女孩袁丽亚在京温商城坠楼身亡,引发公众高度关注。警方已排除中毒、性侵害及他杀可能,系自主高坠死亡。究竟压垮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只能从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找寻一些蛛丝马迹。
袁丽亚从16岁开始在北京打工,今年是第七个年头。从年龄上判断,应该是初中毕业或辍学。她一直从事服装导购,收入不详。不幸的是,父亲身患癌症,只得靠每月注射一次价值1.4万元的针剂维持生命,尽管有热心大夫和企业的善心相助,家庭还是因病致贫,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20岁的女孩便成为家庭的支柱,为多挣钱,不得不打两份工。在她的QQ,不止一次感叹压力大。她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女孩,时时鼓励自己,需要拼命挣钱,“我还有一大家需要我照顾!我应该试着对自己残忍点……”
“无法言传的心累……”这是袁丽亚2012年年底的一条微博。
外出打工者所处的环境多是相似的。单调的工作,脏乱的住处,没有家的温暖,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走在大街小巷,我们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打工者,尽管身居闹市,但他们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与周围环境几乎没有互动。正如袁丽亚,工作地距天安门才6公里,每天下班回到与同乡租住的15平小屋,一扇门便将自己与都市的繁华隔离,北京仿佛是别人的北京。还有的打工者几十人同住简易板房,环境可想而知。缺少同伴的精神抚慰,年轻人最可怕的就是孤独。手机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而这样的平台会让他们与社会更疏远。另外,在社会架构中,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归属感,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相对于国家公职人员,打工者的归属在哪里?
一个人除了工作,还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情趣、爱好。这对于袁丽亚而言无疑是奢望,因为“她太忙了,没有时间去有爱好”。每天想着的就是挣钱、忙着的就是挣钱,挣钱就是生活的全部。而相对于父亲的治疗费用,她所挣的钱又是杯水车薪,何谈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何等的悲催!挣钱的价值感、成就感瞬间荡然无存。
她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在哪里,看不到家庭的希望在哪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联想起富士康不绝于耳的跳楼声,大同小异。
诚然,每个人的意志力有差异。我们可以指责她不够坚强,但一向坚韧的骆驼也会被一根稻草压垮。打工已成农村年轻人首选生存方式,打工者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他们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而在我们的社会管理部门心目中,给予他们的关爱还太少太少,以致他们漂泊的心灵无处安放。同时,在很多地区,农村家庭的生活还很艰难,因病致贫的窘境依然存在。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压了太多的稻草,或许每一根都轻如鸿毛,但是一个一个飘然而至,我们却不再轻松。在生活的皮鞭催促下,我们如骆驼般缓缓前行。让生命不再沉重,自身需要减负,社会要伸出援助之手。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更值得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