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东北楷体村子留守老人gb2312杂谈 |
分类: 信手涂鸦 |
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喜鹊窝已搭了五层,爹说:搭够了七层,树下就会长出灵芝。
【前几日,回家乡与父母小聚,信手编织了一些“围脖”,挑了几个缝制在一起,权作一件“马甲”吧!】
列车在广袤的冀中平原狂奔,向南、向南,朝着故乡的方向……
田野如此寂静,大地在沉睡。看不到曾经的翠绿或金黄,没有了种田人忙碌的身影。偶尔掠过一所学校,唯有国旗在飘扬,没了孩子们的欢笑。大自然在宁静中沉思,其实,人生也需要不断调整节奏,放慢脚步,让心灵歇息。
下火车,倒汽车。乡音乡情扑面而来,亲切中又掺杂了些许陌生感。
“娘,我回来了!”话音未落,等候多时的娘已经迎了出来。终于回到了故乡,偎依在父母身旁。
第二天便是农历正月初五。天未亮,便由远及近不时传来“破五”的鞭炮声。爹早已起来收拾炉火,娘和女儿在被窝聊天。女儿把外面的事情说给娘,娘给女儿说村子里的稀罕事,聊得还挺热闹。
村子里的年也没旧时那么长了,破五,也就意味着年关已过。工薪族要准备上班,农民要准备春耕,富余劳动力要进厂打工。年关只是一个驿站,再温馨也不能久留。经过盘点、谋划,新一轮劳作伴着春天的曙光即将开始。勤劳的人们坚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两天间,有两种声音不绝于耳。一是广播。村里的高音喇叭是各种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大年初二开始,广播就开始了。企业招工、幼儿园招生、小卖部到新货了......还有谁家来亲戚了赶紧回家,广播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村里的大喇叭真给力!二是鼓声。春节敲鼓在家乡民间流传多年,村里的十字路口,每天都有锣鼓的身影。初五下午,村里举行了会鼓,邀请了临近四五个村子的鼓乐爱好者参加。炮声为号,随着鞭炮爆响,顿时锣鼓声响彻云宵,鼓锤翻飞,彩带飘舞,激情四溢。大约一个半小时,又一声炮响,会鼓结束。而村民的欢笑声依旧在场地回荡。
在村子里,“打工”一词被频繁提及。家乡一带“恋家情结”历史久远,没有四川、安徽、浙江、东北等地大规模的外出务工。近年,很多企业在乡镇扎根,就近务工很普遍。从不满二十的年轻娃,到年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纷纷加入打工行列。近务工意义深远,留守老人儿童、子女教育、家庭生活等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吃父母做的饭总是可口、舒服。一日三餐煮小米粥是保持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冬天再放上疙瘩(爹说学名叫蔓菁),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还特意让娘做了一顿家乡传统饭----猪肉粉条豆腐熬白菜,吃着真过瘾!
与父母相伴的日子转瞬即逝,在叮嘱中又踏上漂泊的路,每当此时心中五味杂陈。为方便与父母联系,给他们买了一部手机,没想到古稀之年的老人对手机有着浓厚兴趣。看来,关爱老人,也要与时俱进。
“娘,我到家了!”,电话那头,传来娘第一次用手机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