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食堂举办婚礼并非“喜事”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6月4日因一对新人在北京语言大学食堂五楼举办婚礼引起学生不满。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应该是去商业化的,豪华林肯等婚车驶入学校,有点与大学校园的氛围格格不入;校保卫科认为,只要不影响学生就餐,在高校食堂举办婚礼很正常。(6月5日《新京报》)
豪华车队鱼贯而入,鞭炮爆响喜庆良缘,宾朋满座推杯换盏,如此场面在社会上或是司空见惯,而出现在大学校园,虽说不是“破天荒”,也着实吸引眼球。大学校园的生活服务设施能否向社会开放?婚礼进校园是否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
我国自1999年开始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的初衷是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参与高校后勤服务,改变“小而全”的办学体制。但应该明确的是,后勤服务社会化并不是全面市场化,一是高校食堂属于公益性服务,应该作为公益性事业来抓;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由社会优质资源提供服务,而不能理解为服务设施要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食堂的服务对象是师生,而不能任意向社会延伸。
面向社会承办婚礼、提供餐饮服务的现象,在其他高校也或多或少存在。“只要不影响学生就餐,在高校食堂举办婚礼很正常”,这样的“原则”能否站得住脚值得诘问。大量社会人员的涌入、鞭炮的噪音、日益奢华的婚礼场面,难道对大学的管理、秩序、教育没有影响?大学食堂因其公益性,而享受着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庇护,如果面向社会服务,是否还涉嫌偷税漏税?即便在校园与社区融为一体的美、日、德等国家,高校后勤服务也并非完全社会化,其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师生,且不以盈利为目的。
高校食堂承办婚礼,可以说是打个一个后勤社会化的 “擦边球”。我们首先应该反思制度上的漏洞,在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关文件中,只注重了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机制,而对服务对象没有做出明确限定。有的高校在与经营者签订经营的合同中,注明了不得任意扩展服务对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大学已不再是寂静的“象牙塔”,但大学校园的生活服务设施任意面向社会开放并非“喜事”。市场经营的利益最大化与学生食堂的公益性如何做到相得益彰,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