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猪”拱出了多少监管漏洞
(2011-03-23 12:47:18)
标签:
轿子山垃圾猪垃圾填埋场药物残留垃圾场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俗话说,靠山吃山。如果背靠垃圾山,又该怎么“吃”?南京几十户农民多年聚集水阁垃圾填埋场附近,从垃圾山上捡垃圾喂猪,每年出栏上万头猪;而在轿子山垃圾填埋场旁边,同样有人如此“靠山吃山”。(3月23日 新华网)
“健美猪”的余悸犹存,“垃圾猪”又拱破道道防线“跑”进百姓生活。
用垃圾喂猪,年出栏近万头。垃圾场周边成了“养猪小区”,有的养殖户已经扎根13年,有的年收入达10万元。有多少“垃圾猪”从这里走上百姓的餐桌,全国又会有多少“垃圾猪”成为“美食”,实在是一笔糊涂账,也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畜牧专家说:“垃圾本身病菌很多,又有重金属及药物残留。就算高温消毒,只能消杀病菌。重金属、药物残留除不掉。而用饭店泔水喂猪,安全性也要打问号。”“垃圾猪”对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而阻止“垃圾猪”入市的防线在哪儿?
先说畜牧养殖。《畜牧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不得“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在垃圾场或者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养畜禽”。黑纸白字一清二楚,但实际生活中,靠收集食堂饭店餐厨垃圾泔水、从生活垃圾中捡拾剩菜剩饭等途径养猪的大有人在。是否经过“高温处理”也无从监管。更令人难以捉摸的是,第六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养殖畜禽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法律上的模棱两可、难以操作,再加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不作为,为“垃圾猪”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再说屠宰检疫。《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并建立严格的肉品品质检验制度。而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缺乏技术手段,多靠肉眼观察,很难把好关。“病死猪、注水猪肯定进不了屠宰场。至于猪吃什么长大,真不好查。”正是这“不好查”或者“不认真查”,甚至还有屠宰场的“小刀手”私自承揽屠宰生意,使这道通往百姓餐桌的最后防线不攻自破。
城乡的垃圾处理现状更是“惨不忍睹”。垃圾已成城市的“难言之隐”,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村城镇,随处倾倒的垃圾更是比比皆是。而与此同时,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及污染防治能力与水平相对滞后。唯有垃圾处理科学规范了,才能断掉“垃圾猪”的“口粮”。
“垃圾猪”之所以能生存,凸显出诸多监管漏洞。法律条例的尊严荡然无存,监管部门失职渎职,使“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的民生承诺变得异常脆弱。是否还会出现其它“××猪”,谁又担保说不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