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难被公众认同?
(2011-03-08 17:24: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3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记者会上称,近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3月8日新华网)
http://news.163.com/11/0308/09/6UK7AIDM00014JB5.html
尽管近年官方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但每次就业率公布后仍是质疑声一片。为何理应是权威数据的官方统计难以被公众接受?统计数据究竟有多大水分?
这则新闻发布后,网友踊跃跟帖讨论,其中以高校毕业生居多。其中有一个来自河南商丘的帖子得到普遍认同:“我是2006年从武汉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的,我们专业也是当时比较好的专业,全班108人,真正就业的只有20多人,考上研究生的10几个人,剩下的,学校要求必须要个就业证明,哪个企业或单位的都可以,不论你想什么办法。统计就业的结果就是:我们专业就业率100%。”还有一个帖子是这样的:“近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近年是什么意思包括2008-2009年?初次就业率的质量怎么样?70%-75%,能不能再确定一下到底是多少?”
这两个帖子颇具代表性。统计数据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采取科学方法得到的精确数字。“近年”究竟是哪一年?在如此模糊的时间界限下,数据实难令人信服。高校的就业率造假已是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没有就业证明就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不能通过毕业设计,不能拿到毕业证书。于是,在学校的“诱导”下,有的找关系托熟人开就业证明、入伍证明,甚至有的私刻公章、虚构假公司……难怪毕业生面对统计数据“笑了”——苦涩的笑、无奈的笑、嘲讽的笑。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一方面,高校的统计数据“虚高”,在高校的招生简章中,就业率大多都在90%以上。诚然,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有了高就业率才能受到考生青睐、才能在教学评估中取得高分、才能得到上级的资金支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想不造假都难!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师生、高校、上级部门都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公布的就业率普遍低于高校的统计数据,就业率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应该让社会明了。而高校毕业生心中感受的就业率,恐怕比高校和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还要低。
在信息化社会,国家有关部门有责任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特别是事关民生的大问题,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挤掉了水分,与学子们的感受相吻合时,数据才有可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