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等教育中职四川省盐业学校《中国青年报》教育规划纲要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今年9月,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22名大学生被录取为四川省盐业学校新生,开始两年的中职学习生涯。中职学校招生,来了这么多大学生,连学校的招办主任也感到意外。(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早已不是新鲜事了。早在2006年,针对大学生“回炉”上技校,就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有人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失败,有人认为这是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四川省盐业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盐业类专业中职学校,每年定点为全国20多家盐业企业输送毕业生。这22名大学生做出选择的前提是,学成两年后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大学生并不等于就是白领,愿意下一线、当产业工人的越来越多。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国考”持续升温,今年报名第三天即出现“千人争一岗”现象,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招聘会上,许多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因为专业所限或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屡屡败北。很多单位在员工招聘和定薪问题上,都很看重一个参考指标——职业资格证书。正因如此,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了就业的“敲门砖”。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和每一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也是终身教育的体现。在有些国家,人的一生要换多份工作,那就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诚然,“大学生读中职”也凸显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有直接关系,而职业教育发展薄弱,大量技术岗位高薪而招不到人才。二是高等教育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部分缺少专业技能,实用性不够,走上社会难免吃“闭门羹”。三是“大学生读中职”并非是中职教育的福音。中职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必须正视这个社会现实,万不可“夜郎自大”。从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看,大学毕业生也并非其主要培养对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挤占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另外,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岗位技能,22名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坚持两年的正规学历教育,值得考量。除非企业与学校还有另外的目的。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教育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应找准定位,规模适度,满足社会需求。中职教育应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大力开展面向生产岗位的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培训应该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量身制定培训计划,而不是千篇一律,甚至照搬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让每一个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对于“大学生读中职”应理性对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做的不尽人意,职业教育“填补空白”也属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