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书珍藏(二):《鲁迅事迹考》

(2010-10-10 10:05:48)
标签:

中国

鲁迅事迹考

《鲁迅全集》

开明书店

林辰

杂谈

分类: 名人名家

旧书珍藏(二):《鲁迅事迹考》

旧书珍藏(二):《鲁迅事迹考》

旧书珍藏(二):《鲁迅事迹考》

旧书珍藏(二):《鲁迅事迹考》

《鲁迅事迹考》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林辰著。

 

林辰原名王诗农。贵州郎岱人。曾就读于贵州省立师范学校,并任贵阳女子中学、川东师范国文教师,重庆私立乡建学院讲师,社会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重庆大学教授,西南师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重庆文协筹委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专著《鲁迅事迹考》、《鲁迅述林》,编辑《许寿裳文录》,编辑、注释《鲁迅全集》(10卷、16卷两种版本)等。

 

开明书店是1926年在中国上海建立的民营书店。主要创办人是章锡琛。章锡琛原在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主编,因与商务印书馆办刊宗旨不一,辞去主编职务。后在胡愈之、郑振铎以及吴觉农等人的支持下,另编《新女性》月刊,用新女性杂志社名义发行。在新女性杂志社的基础上,章锡琛请胞弟章锡珊合伙经营,于1926年8月1日正式开办开明书店。

开明书店的成立与发展,得到许多作家、教师和编辑的合作与支持。其中有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如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赵景琛等;有立达学会的教师,如夏丐尊﹑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有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如胡愈之﹑周建人﹑王伯祥﹑周予同﹑徐调孚﹑顾均正﹑贾祖璋等。他们把书店当作自己的事业,时时关心它的成长,把好的作品首先交给它出版。书店的编辑出版业务,长期由夏丐尊﹑叶圣陶﹑章锡琛等主持。先后编辑《新女性》、《中学生》﹑《新少年》﹑《月报》﹑《国文月刊》等十四种杂志。同时还出版文学﹑艺术﹑文史﹑自然科学以及儿童文学等方面的读物。它出书严谨,从编撰﹑审读﹑校对﹑印刷,到书籍装帧,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出版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50年开明书店总管理处迁到北京﹐1953年 4月同青年出版社合并﹐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

 

该书出版时,鲁迅已逝世12年,期间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热爱鲁迅的各界人士,也写了一些纪念文章,但很不系统,“东一麟西一爪”,似有被淡忘的趋势。1942年至1945年间,当时年仅30岁的林辰,出于对鲁迅精神和人格的景仰,一面学习,向许寿裳、孙伏园等鲁迅生前友好请益,一面写下了一些研究鲁迅生平的文章。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文章正是林辰在流离困苦的生活中完成的。后来在叶圣陶的帮助下,结集出版,集印了林辰在1942~1945年间所写的10篇鲁迅史实的考证文章。这10篇文章是《鲁迅曾入光复会之考证》、《鲁迅与章太炎及其同门诸子》、《鲁迅归国的年代问题》、《鲁迅赴陕始末》、《鲁迅北京避难考》、《鲁迅与文艺会社》、《鲁迅与狂飚社》、《论〈红星佚史〉非鲁迅所译》、《鲁迅的婚姻生活》、《鲁迅演讲系年》。林辰先生的《鲁迅事迹考》是问世较早的介绍鲁迅生平事迹的专著。

当时林辰的生活十分艰难,常年流转在一些小县城和偏僻乡镇,加上研究资料极度匮乏,常常要步行二三十里到附近较大城市去借阅《鲁迅全集》。但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仍然致力于鲁迅研究工作。他对于鲁迅生平史实的考订文章,曾得到许寿裳、郭沫若、孙伏园、台静农等人的赞许。1956年,著名记者兼作家曹聚仁先生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书。曹聚仁和鲁迅是同时代人,在当时又是交往甚密的文友。在这部极具个性的鲁迅传记里,曹聚仁在自己撰写的《鲁迅评传·闲话》中说道:“我自己反省,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写鲁迅传记的人,除了史人的态度,论事比较客观一点。我相信一个最适当的写传的人,倒是林辰。”孙伏园在《鲁迅事迹考》的序言也说道:“无论这传记作者是林辰先生自己也好,或是另一位也好,有了这样细密谨严的方法,决不会再写出没有价值的传记的了。我私心希望这位未来的传记作者就是林辰先生。”

林辰所作的《鲁迅事迹考》为他后来撰写《鲁迅传》奠定了许多史实基础。2003年5月1日,91岁高龄的林辰在北京去世。《鲁迅传》经王世家整理,200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林辰开始发表鲁迅研究文章到这部书的出版,岁月整整跨越了60个年头。他健在的时候,此书没有机会得到出版,他似乎也不愿意出版。林辰去世正值“非典”期间,告别会上,除家属和单位一位代表外,仅有三人。说林老先生“生前寂寞,死后亦萧条”是丝毫不过分的。以出版他的遗著这种方式纪念一位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老者,似乎时间来得迟了一些。林辰在鲁迅研究界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最具深刻性、丰富性与文化魅力的伟大人物。直到今天,有许多人喜欢他,也有一些人讨厌他,想“搬开”他,关于鲁迅作品在教科书的去留问题,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但事实上人们像无法抹掉一件古老器皿的花纹一样难以抹掉他的光辉。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不得不得承认,对比近现代中国许多大作家,鲁迅有他永远令人琢磨不完的独特思想。这些思想与整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息息相关,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一个民族自身的范围。

郁达夫1937年给日本《改造》杂志写的只有230 余字的短文《鲁迅的伟大》里说:“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这段“盖棺论定”似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令我们深思。

在新世纪,对于鲁迅的研究也会随着时代变迁有新的认识,但鲁迅“文化巨人”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鲁迅之所以是鲁迅,在于他穿透文化和社会种种的遮蔽,以其殊异的哲学气质,固守着生命的感悟,洞察着人生悲剧。鲁迅走的是一条最不易被人们理解的路,并且也是最艰难的一条路,但这是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走的路。这不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吗?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都是中华民族一座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