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承载了什么
(2010-10-08 08:50:30)
标签:
白银东南亚金融危机节日文化国庆节民族传统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国庆“黄金周”落下了帷幕。静下来思考,“黄金周”承载着什么?意义何在?
“黄金周”始于十年前。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00年国庆放假开始,休假时间做了调整,周末与法定假期集中休假七天。当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而做出的举措,主要目的是推动“假日经济”。七天长假,为商家创造了赚钱的商机,“黄金周”在媒体炒作下也就应运而生。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也是一个多节日的国家。无论是纪念日,还是民族传统节日,或是通过追忆历史、庆祝某一个历史时刻,或是传承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反观当前休假制度以及节日、纪念日的内涵,“消费”色彩无不充斥其中,本应有的节日文化却被“黄金白银”所遮掩。倘若抛弃了节日文化内涵,再热闹的节日也是苍白的。
如今,金秋十月的国庆节成为除春节外,一年中时间最长的休假。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理应围绕“国庆”这个主题,全体公民以多种形式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但现实是,在媒体和商家的炒作下,国庆节日益沦为“旅游节”、“消费节”。旅行社恨不能把人们都拉进景点,商家的眼睛贪婪地盯着人们的钱袋子,“黄金周”中的“黄金”显得得“光彩夺目”。自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黄金”去游玩、购物、享受。那些家庭困难群体还在为住房、医疗、上学犯愁,“黄金周”与他们无缘。如今正是秋收时节,农民都在忙着收获与播种,“黄金周”与他们不相干。这两大群体在全国人口中究竟占多大比例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外出旅游是长假的热门话题,于是景点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在“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的旅游中,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恐怕更多的抱怨与牢骚,甚至恶语相向、拳脚应对。超负荷的人流,对于名胜古迹何尝不是一种摧残?只有商家、旅行社在偷着乐。
走遍城乡大街小巷,难觅与国庆有关的活动。媒体关注的是客流量、天气预报,信息服务倒是做得周到,而忽略了自身的文化传播职能。各地举办国庆活动少之又少,就连肩负青少年思想教育重任的各类学校,国庆活动又有多少?城市社区又为居民组织了哪些活动?乡镇村街有多少人的头脑中有“国庆”的概念?
国庆节如此,其它节日又是如何?毋庸讳言,节日的文化味越来越淡,而铜臭气愈发浓厚,这已是备受指责的社会现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节日是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每一个节日应该融入展示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内涵,形成吸引更多国民参与、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假日文化。以消费为主导的节假日只能把节日变得更庸俗、更喧闹、更苍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