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2010-09-27 14:15:36)
标签:

兴城海滨

海滨浴场

雪浪

祖氏石坊

渔家小院

旅游

分类: 美与自然

刚过中秋节,9月24日早晨,随旅行团开始了东北辽宁之旅。

对于东北这片土地,总有神秘的感觉。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起闯关东、东三省,但其中承载着多少地理、历史的丰富内涵,却知之甚少。自八十年代开始,以赵本山为首的东北演艺界明星,把东北文化传遍祖国各地。近年热播的东北题材电视剧,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或平凡的农村生活,再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东北人”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象。东北与其它地理大区的情况不同,东北三省的居民对“东北”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认同感,即首先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大概源于东北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

前年曾去吉林长白山一带游览,广袤的黑土地、起伏的丘陵、良好的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走出山海关那一刻起,似乎感受到了“出关”的豪迈与悲壮,会不由自主地找寻属于东北地区特有的韵味。

这次东北之行的第一站是兴城,兴城市是辽宁省辖市(由葫芦岛市代管),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部,是华北与东北地区的节点城市。兴城也是一座旅游度假胜地,集城、泉、山、海、岛于一体,城是明代古城,泉是温泉,山是首山,海是渤海湾的兴城海滨,岛是菊花岛。尽管无法与大连、青岛这些著名海滨城市相比,但其小巧、幽静的氛围,成为这座海滨小城特有的魅力。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美丽的兴城海滨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清晨的海滨大道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海水与礁石撞击出浪花朵朵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海鸥在湛蓝的天空自由翱翔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清晨,两只海鸥在船头小息

    进入兴城县城,感觉当地的经济并不发达,城市建设显得有些破旧脏乱。沿海一带环境幽雅,很多疗养院掩映其中。兴城海滨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海滨浴场绵延十四公里,由兴海湾、港口湾、邴家湾、老龙湾四个海滨浴场,又称第一、二、三四海滨浴场。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兴城湾浴场是是海滨第一浴场。入口处是一座四柱三门二楼单檐庑殿门式正门,牌坊上边是茂名书画家范曾题写的“洪波涌起”和“古城在望”八个大字。过了此坊,便走进如诗如画的兴海湾。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兴海湾入口处一尊用花岗岩雕琢的的高大的菊花女塑像正颔首相迎。菊花女就是“菊花杀恶龙”传说中的菊花姑娘,她是美丽、善良、勇敢、智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化身,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清晨,远眺雪浪亭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下午,远眺雪浪亭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兴海湾南端有“三礁揽胜”,在起伏绵亘的三座盘踞海中的明礁上,建有一座造型幽雅的观海亭,一曰“雪浪亭”,一曰“迎霞亭”,亭名由著名书法家王堃骋所书。各亭之间栈桥相连,可谓“三礁石恋大曲桥,百皱岩戏千重浪”。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渔民在整理渔网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渔家小院

    坐落于老城区的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明清两代的宁远州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与丽江、西安、平遥并称“四大古城”。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石坊的两个柱子上安置了两块“安全告示”,犹如两块膏药,大煞风景,上书“牌楼危险,请勿靠近停留”,真是滑稽可笑,横跨在街道上的牌坊,又未禁行,如何不靠近、不停留?
   

    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墙周长3274米,高8.88米,底宽6.5米,顶宽5米。城墙四面正中各有城门一座,东曰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名永宁门、北称威远门。古城内南、北、东、西四条大街十字相交。南街中段耸立着祖氏石坊,南街是古迹保存最多的街。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
    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它凌空飞架,气势巍峨。鼓楼为古代战争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更用。楼高17.2米,分为三层。基座为正方形,下设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砖砌成。鼓楼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威严壮观。明朝时,宁远为边关重镇,著名大将袁崇焕曾驻扎城中,后率军入京。

 辽东湾海滨小城---兴城但古城的保护与管理不尽如人意,城内秩序嘈杂,销售服装、电动车、摩托车等各种门店充斥其中,与古老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历史韵味几近荡然无存。经济发展与文物古迹保护如何协调发展对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但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宁可在经济上做出一些牺牲,也应该把古迹保护好、开发好,唯有如此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子孙后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