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社会热点 |
今天,在中国新闻网看到两则消息。
一则是,9月6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的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人士告诉记者,此次上海市七宝中学等十所知名中小学的联名倡议书,是学校之间自发组织的,“后来上报后受到我们的重视,这才挂在教育部网站上”。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学校联名的方式挂出不收礼的倡议书。
另一则是,在大巴山深处的四川万源市白果乡曹家坝小学,执教36年的肖远义是该校唯一的教师。他一个人独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课堂上,与山里娃朝夕相处。肖远义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也是唯一的一名教师。还有3年,他就要退休了,走后谁来接班?就怕没有人愿意接他手中的教鞭。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这样两则消息交织在一起,感觉很不是滋味。
首先觉得教育部的做法不妥,不厚道。对于教师收礼的问题,不管在网络或现实中如何炒作,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既要正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更要认清教师队伍的主流,给教师这个职业群体一个合理的定位。
不可否认,教师中存在收礼的现象。利用教师的“职权”向家长索要礼物的占多大的比例?其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送礼、收礼的板子难道只打在教师的身上?现实中,给教师送礼现象大多存在于城市的重点学校。薄弱学校、职业学校的家长大概不会送礼,甚至学校为了生源还想法给家长“送礼”呢!农村学校的家长也大概不会送礼,既没那个条件,也没那么“超前”的思想。总之,这种现象只是存在于某些区域的某些学校,“教师节收礼”远没有达到浊浪翻滚、举国声讨的地步,有什么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口诛笔伐?甚至连教师的“老东家”教育部也坐不住了。
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更应关注。据教育部9月2日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已达1064.01万人,其中,城市教师218.07万人,县镇教师372.99万人,农村教师472.95万人。
广大农村教师在简陋的条件下,固守着清贫和良知,奉献了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的心血,为基础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他们才更值得社会尊重。今年57岁的肖远义从1974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这座大山里教书,他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离家较远,大部分都吃住在学校。36年来,肖远义以校为家,白天除了教书还要为孩子们做饭,晚上更是肩负看护住校生的重任。因为教学成绩显著,肖远义多次获得市里表彰。他本来有很多机会调回城里的,但每次他都舍不得山里的孩子,不愿意离开。
象肖老师一样在深山边穷地区工作的老师还有成千上万,有人给他们“送礼”吗?也许有,“礼品”肯定是山里的土特产,或者是学生的一个微笑,足矣!因为这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跟我们所说的“购物卡”有天壤之别!
更为忧虑是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每况愈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光荣的人民教师”。。。。。。赋予教师头上的花环太多了,面对这些“荣誉”,更多的是心酸。他们也是有正常需求的人,教师这个职业究竟让他们得到了什么?真的只能只讲付出不图回报?正像肖老师说的,他们只知道,只要对娃娃们好,娃娃们就喜欢他们,就忘不了他们,这也许就是最大的回报。
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十年来,甚至出现很多笑柄。学校只是盼望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别来闹事,能有个安静的教学环境,老师的心理和躯体别再受到伤害,这些最最基本的要求如今倒成了奢望。
第26个教师节到了。对于这样的说法总是有些反感,一个节日还要论个数,是珍惜?还是怜悯?但愿到第n个教师节的时候,尊师重教能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合法权益能得到保障,特别是农村教师,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幸福。党和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部更是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