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招生源大战烽烟再起

(2010-07-02 18:06:07)
标签:

教育

每年的夏天,对于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的家庭来说都是难以平静的。高考的角逐尚在继续,转眼间,中招生源大战烽烟再起。中招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甚至有学生和家长感叹:“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

其实,中招的生源竞争早在中考甚至是春节之前,就开始暗流涌动。随着中考分数的公布,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类学校各显神通,都想在中招中分得一杯羹,当然最好是美餐。生源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有法律的保障,高中阶段学校就只能靠自己打拼了。

中招生源竞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高中之间的竞争;第二类是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第三类是普教与职教之间的竞争。另外还有私立学校与国办学校之间的竞争。

普通高中之间的竞争聚焦于优质生源的争夺,又被称为“掐尖”。在高考指挥棒下,高考升学率成为学校的“招牌”、政府部门的“政绩”、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哪个学校也难以逃脱升学率的束缚。另外,高中学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客观地引发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学生择校。学生及家长对优质生源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不平衡成为生源大战的“助推器”。为了争得优质生源,很多示范高中早已提前到初中校“摸底”并与优秀学生签订协议,甚至不惜重金奖励。跨地市招生愈演愈烈,逼迫各地不得不出台硬性规定,阻止优秀学生“外流”。有的地方还“同室操戈”,造成学校之间关系紧张,彼此诋毁,让学生和家长也很伤脑筋。“成绩好的抢着要,成绩差的找学校”已成为一道风景,这种恶性竞争最终以牺牲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为代价,更加剧了教育不公。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至今高热不退。尽管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职业教育大力支持,但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有的地方采取了行政调控,确保了中职学校生源,但对多数中职学校而言招生难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每到招生季节,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到初中学校宣传中职的办学优势,除此之外,中职学校还要给全体教职工分招生指标,甚至玩不成招生任务在评模选优中一票否决。老师们冒着酷暑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地动员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教育。说起招生,每个中职学校的老师都会有一肚子的苦水。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除去办学条件以外,惯用的是“招生费”这个杀手锏,以利益杠杆撬动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本校老师们的动力和热情。每招一个学生的“招生费”从前些年的几十元涨至数百元一千元,在中职与初中校之间还孕育了一些“潜规则”。在有些地方,学生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都成为“有价商品”,各学校都千方百计搞到初中毕业生的通讯录。曾看过一篇报道,某初中学校的老师抢着当“差班”的班主任,因为差班的学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这个报道也许是个案,但也折射出中职招生竞争的阴影。

另外,普教与职教之间也存在生源竞争。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减少,高中阶段学校都面临“吃不饱”的困境,争取有限的生源更是不容懈怠。各地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都要招收大量的“择校生”,而这部分生源也是中职学校争夺的目标。职业教育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招收那些中考成绩“垫底”的学生,中职对口升学也是拉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中职生升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制止中招的恶性竞争,尽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很多措施,但事实表明,仅靠一纸禁令和学校自律并不能根治这一痼疾。让孩子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是家长的美好愿望,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升学率成为高悬于头上的利剑,对优秀学生的争夺也就不可避免。而物质引诱充斥于招生中,人为破坏了教育的生态环境,更加剧了教育不公的蔓延。彻底根治中招生源恶性竞争迫在眉睫,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推进高中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