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参加一个职业教育会议,一位中职校长坦言,他们学校组队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去年大赛用的丰田牌,今年又改为其它牌子了,不得不再去买一辆大赛要求的品牌车,显得十分无奈。一位博友连续两年带队参赛,也表达了这样的忧虑甚至是愤慨,大赛要求统一用某厂商的设备,价格高的离谱,参加完省里的比赛再参加全国比赛,还要购进一些设备。因为评委是厂家派出的技术人员,不购买他们的设备想得奖可没那么容易,有的厂商甚至许诺买了他们的设备会照顾奖项。
当前,各省都在组织技能大赛,为参加6月底的全国比赛厉兵秣马。但对各级技能大赛的指责不绝于耳,真是:官方一片叫好,民间怨声载道。
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中迄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一次重大活动,被称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全国大赛自2008年创办,由教育部职成教司牵头组织,比赛地点永久定在天津。其目的是,通过大赛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技能大赛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组织举办技能大赛,并广泛吸引行业和企业参与,这本是很好的创新,理应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好事贵在办好,办不好就会劳民伤财。当今社会,利益至上,而只要利益成为活动参与者追逐的目标,活动非变味不可,这已成定式。如今的技能大赛就是如此,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再不纠偏,难免越陷越深,乃至误国误民。
大赛因企业的介入,许多项目都指定使用企业的相关产品。参赛学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不得不购买这些产品,而企业趁机把价格抬高。比如机械装调技术实训台售价8万元,而一台普车的售价才3万元。楼宇智能安防实训台,售价14万元,而学校自己安装只需4万元。一套维修电工考核台,价格约10多万。这些高价设备让参赛学校苦不堪言!
如今“潜规则”盛行,大赛中的评委多为指定厂商的技术人员,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就可以获取很多比赛的信息,在比赛中就可以受到照顾,甚至为了平衡利益关系,可以人为增加获奖名额。失去公平的比赛只会遭到唾弃!
职教工作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人们寄予厚望的技能大赛竟然被企业“绑架”,正在沦落为企业捞钱的机器。在这个利益链条上,除了企业还有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或为利或为名,各取所需。
财力、人力的巨大投入,使众多职业学校望而却步。从参赛情况看,虽说校校有比赛,层层选拔,但占数量众多的县级以下职业学校参加的并不多。购买比赛专用的设备耗材,高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这并不是一般学校力所能及的。因此,大赛成为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少数学校表演的“豪华舞台”,多数学校只能当看客。如果这种表演精美绝伦,即使不参加,欣赏也是享受,如果表演成为“闹剧”,听了都会心烦。
参加大赛对于学校来说也变了味,对数千在校生来说,参加比赛的仅仅几名学生。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把几名参赛选手从班级、学生中脱离出来,日复一日地强化训练,甚至传言有的学校还给学生发放补贴、开小灶。这与应试教育培养“考试机器”如出一辙。当然,学校、学生也有压力,毕竟是某省市的代表队,成绩不佳怎么向主管部门交差?
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这样的比赛无论对于某个学校的学生,还是对于全国的职业院校来说,都是有失公平的。高考的独木桥已被社会抨击多年,高考改革大势所趋。作为面向大众的职业教育,难道也要步“精英教育”的后尘?
面对“走火入魔”的技能大赛,有关部门该反思了。职业教育有行业企业的参与是必然的,但如果一切以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合作”实在有失偏颇,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愿技能大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是生机,而不是创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