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

标签:
乞丐道德底线良知社会道德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石家庄街头与骆驼为伴的乞讨者(图片选自河北省博客圈圈主东方可可的博客)
城市街头的行乞者(图片选自马庆云新浪博客)
网络世界总是不甘寂寞,于是网络红人粉墨登场,掀起一场接一场的闹剧。宁波乞丐“犀利哥”因其英俊的外表、极具时尚感的破烂穿着和所谓的忧郁气质,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乞丐王子”,迅速红遍中国网络,甚至还红得漂洋过海。“犀利哥”走红自然有娱乐、猎奇的心理倾向,姑且不论。网络的关注,也促使政府部门行动起来,宁波市政府官员称:“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关注,也有责任让每个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从一定角度说,“犀利哥”是幸运的,没有网络的关注,他也许只能寂寞地游走在城市间。但是,更过的城市乞讨者,每天在刺激着人的眼球和心灵。
昨天在博友的博客中看了两篇有关乞丐的文章。一篇说的是一个没有四肢的乞讨者,一篇是少见的与骆驼为伴的乞讨者。看完两篇博文,诸多乞丐的形象浮现眼前,复杂的情感也纠缠起来。
同情弱者是做人的良知。当看到照片上没有四肢的男子在地上爬着行乞,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但看完后边的介绍,更多的是酸楚。据说,当地的乞丐是有组织的,这名乞丐也许是触犯了“行规”,被同伙砍去四肢,也正好让他在乞讨中博得更多的同情与怜悯。当你的脚下匍匐着这样一个惨不忍睹的乞讨者,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你还会慷慨解囊相助吗?
乞丐自古有之,遍布城乡,有的靠卖艺为生,有的靠获取他人的怜悯为生。沦为乞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贫穷,有的是因为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平心而论,乞丐应该得到社会的同情,每一个公民也应该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乞丐也是有良知的,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都有乞丐为灾区捐款的义举,国人为之感动。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对于乞讨者的眼神变得冷漠起来,甚至不屑一顾、心生厌烦。究其原因,一切源于乞丐的“职业化”。有的把老人、儿童、残疾人当作道具,有的杜撰悲惨的生活窘境,有的靠磕头作揖博取同情。。。。。。这些人以此为敛财的手段。当人们明白自己的善行和同情心被欺骗的时候,心里自然会形成阴影,或许还有一种被玷污的感觉。
正是这些“职业化”的乞丐,导致了人们对于乞丐群体的不信任。究竟这样的乞丐占多大比例,很难说的清楚。社会需要道德和良知支撑。当人们的爱心在“施舍”中趋于冷漠,社会道德也随之滑落,久而久之,还会对我们的后代产生不良的暗示,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
一个人,无论你是高官还是百姓,是富豪还是乞丐,心中的道德底线是不能丧失的。对社会成员而言,社会道德底线就是诚实,厚道,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遵纪守法。道德底线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没有泯灭的良知。
易中天对于道德底线有这样一段评说:底线是属于内心的。我做事情再怎么样,哪怕做一些不好的事,也要有一条底线,不能突破。比方说,我偷东西,但我不杀人。就算被人看见了,也不能杀人灭口。或者说,我偷东西,但我不奸淫。就算女主人国色天香,也不能见色起心。再比方说,我偷东西,但我只偷富人的,不偷穷人的,或者决不偷人家的活命钱,救命钱等等,这叫做“盗亦有道”。
但不管他们多么没有“职业道德”,这个群体终究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也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
2003年8月1日实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明确对乞讨者由收容遣送转为社会救助,城市里的乞丐明显增多,一些职业乞丐混杂其中,甚至有人肆无忌惮从事起这种“城里磕头,家里盖楼”的致富营生。目前,职业乞丐事实上已经成为乞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的一个尴尬现象。随着职业乞丐游走在城市形象与人文关怀之间,作为城市管理者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者,面临着放任不管还是有所作为的两难选择。放任不管显然会影响城市形象,也是对社会道德体系的破坏。禁止乞讨似乎又缺少了人文关怀,毕竟还有一部分人依赖乞讨为生。
对于如何破解这个社会难题,标本兼治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加强对乞丐群体的管理,对“骗乞”、“恶乞”者进行惩处。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发展经济,扩大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安居乐业。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那些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能衣食无忧、老有所养。
此博文刊发在长城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