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川:四十以后才明白

(2009-09-19 19:19:43)
标签:

情怀

自然法则

一份

神明

肖川

文化

分类: 名人名家

 四十以后才明白,人世间最美的惟有情怀。倘若没有情怀,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利益算计、利弊权衡、权钱交易,或什么与什么的交易。假如任何他人都不过是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人的内心就会成为死寂的荒漠。正是情怀赋予世界以意义、色彩和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能够享受情怀的人才是真正在享受生活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在真正享受生活的趣味与美的人。

 四十以后才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是多米诺骨牌的关系。如果在别人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或者不法侵犯时,我们视而不见、保持沉默,那么,当有一天,我们自己受到冤屈而发出呼唤时,也会得到死一般的回应。在一些事情上,不论我们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出于正义和良知考虑事情,我们就更能发现所作所为的意义。

 四十以后才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然的教育者,特别是你要为人父或为人母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你不见得一定要进师范学校去学习,但一定要从父范学校或母范学校毕业。虽然这所学校并不一定发给你文凭,但它的课程中一定包括发展心理学和全部的人学,你需要深度理解人的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心历程,儿童可能的梦想和希望,人们的所作所为可能带给孩子的内心感受。

 四十以后才明白,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富有。一个人的内心与处境是一个互相生成的关系。而当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定型以后,内心就成了更具决定性的一面。人不能将金钱带入坟墓,金钱却能将人带入坟墓。幸福的人是,银行里有钱,口袋里有钱,心里没有钱;而不幸的人是银行里没钱,口袋里没钱,心中总想着钱。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并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而只在于他的生活态度。

 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一定会暗地里觉得自己贫困不堪。内心的富有是既不能被剥夺,也不能依靠对他人的剥夺而获得。你可以掠人之美,但你不会有成就感。不劳而获的东西对一个人内心财富的增长毫无价值可言,内心的成长也最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自然法则。

 四十以后才明白,给予是福。我们不能给予别人我们所不拥有的东西,给予意味着富有。有人占有许多,都不能给予,我觉得这样的人同样是不幸的。“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者只能是实实在在的贫困,一种精神的贫困,一种境界的缺失。对于物质,尽可能多地给予,尽可能少地占有,我们精神的空间就可能变得更大,精神的存量就可能变得更丰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无所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因此即使失败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如果能够给予别人对于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生命就能够在闪光中走向灿烂。

 四十以后才明白,做什么都是在为自己做。前天,系里年终考核组织教师述职,我说得很简单,发言总共不过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已融入我的生命,我都充分地享受了对自己生命的回报,又何必生怕别人不知道呢。这世上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如果你不存在,一切的存在对你也就没有意义。就因为你存在过,这世间的一切对你才有了意义。生命是你自己的,幸与不幸,你都得对她负责。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说,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可以做坏事。做什么都是在为自己做,进一步的推论,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四十以后才明白,拥有即是被拥有。这反映出权利与责任对等的自然法则。你养了条宠物狗,你就是这条狗的主人。狗会给你带来许多乐趣,从人与动物的关系那里体验到生命之间的某种联系。这条可爱的狗是你的,可你也是这条小狗的,它撒野时咬伤了任何人,你都要对此负责。作为一个学者,你可以拥有许多课题,在你获得研究资助的同时,你也要对研究的进展负责。你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你可以拥有许多的头衔,在享受荣耀以及宽广的舞台时,你也被角色所拥有。你若是不能成功地扮演这些角色,那就总会有人不买你的帐,你就成了一个负债的人。因此,学会放弃就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放弃了,就少了一份羁绊,少了一份牵累,就可以轻装前进,就可以更多地享受内心的闲适与从容。

 我们的生命之旅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在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她独特的景致;我们还会有五十以后才明白,六十以后才明白,七十以后才明白,八十以后才明白,甚至一些人九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当然会有九十以后才明白。四十以后才明白,还不算太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才刚刚过半,而且这后一半的时间不必去为生计而奔忙,更不必为功名利禄而苦心经营,可以更多地专注于内心的生活,更多地去思考和发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生活的意义。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一个多么值得珍视和充满期待的宝藏。因为,不断明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敞开、不断广阔,不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真正体味到那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不断趋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转自1+1教育社区 肖川教授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