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

(2009-09-06 22:58:58)
标签:

就业

中职

职业教育

尺子

教育

分类: 职教论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空前的机遇期和挑战期。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达到历史之最。实训基地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国家助学金、涉农专业免费……这些巨大投入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职业教育又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席卷全球的风暴对就业市场的严重冲击。其次是高校连续扩招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大学生不得不放下身价,挤占大量中职生的就业岗位,这种“挤出”效应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第三,中职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文化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面对学生的变化,育人能力、职业激情、职业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职业学校必须主动适应,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寻找突破口。当今社会,“以人为本”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彰显了重视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应该这样理解:一是以教师为本。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引导教师树立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克服职业倦怠等不良影响,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二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收获的成功。

 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对“服务”的理解应该是广义的,不仅包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还包括为家庭、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要做好服务,就必须研究服务对象。

 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是以考试分数论英雄,中职生通常是被这把“分数”尺子量下来的,中考失败的阴影常常挥之不去。职业教育要做的首先是帮学生找回迷失的目标和方向。实践证明,人的能力和潜能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专长,而不能像车间流水线那样用同一个标准培养学生,应该多一把尺子衡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建立多元化、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及评价体系。突出实训课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结合学生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改革评价体系,多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既有考试分数,还有实际操作、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要多几个视角看待“问题”学生,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中,往往体现他们的潜能强项。坚持为了人人成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中职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对前途茫然,对自己未来能做什么心里没数。班主任和教师应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辅导,对学生的潜能发展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中职生毕业后有两条路可走:升学和就业。“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是不要升学了,升学应理解为更高层次的就业,不能让学生和家长认为,上中职就是上了就业的“独木桥”、“断头路”。中职生的就业现实说明,中职生更多的是低层次的就业,稳定性差,满意率低。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信中职生升学的路会更宽。

 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要让学生动规矩、知礼仪、有爱心、有责任感,这些“软实力”是学生人生发展的无价之宝。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有更多参加各种活动、接触各类知识的机会,在参与中逐步发展自己的优势,从而带来收获的喜悦和心理的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许还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前些年我曾工作过的职业学校,课余活动的传统项目之一是演讲比赛,每学期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有两个学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演讲“名人”,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潜能得到发挥。毕业后,先后通过招聘在电视台做了播音员、主持人,在本地还小有名气。有一名学生因为多次参加联欢会,对声乐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选择了报考声乐专业。这些学生,走出了一条参与----喜爱----职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在各种课外活动的体验过程中,许多学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获奖、第一次表扬、第一本荣誉证书、第一次掌声……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喜极而泣。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开始发现自己都不曾了解的潜能,开始挖掘埋藏在自己身上的“财富”。这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所在,不但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成功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